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天臺小止觀》講記 方便行第五▪P2

  ..續本文上一頁執著,要如何去攀緣境界,如何在境界上做取舍,這些都是從我們無明所産生的,一種欲望跟顛倒。現在知見正確,就是要用定的方法來降伏,所以說欲得一切禅定智慧法門。只有用禅定的方法去修,才能最有效的降伏這些妄想習氣。人如果在動機、在理念上清楚,就會有很深切的一種需求動機,要去修好這個禅定、智慧;這也就說這個欲望是發自我們內心的一種智慧,如果這種智慧真正從心而發,這個力量就會不斷地産生,就會叫我們繼續不斷地去努力,這是第一點。

  我們剛講到:一切惡法欲爲根本,其實欲如果從追求自在跟圓滿,稱爲我們根本欲,這欲不是問題,而是你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欲望,才是問題。世間人用的方法是不圓滿的,而且是互相違背的,所以說這個欲望,就變成煩惱的根本。欲望還有牽涉到目的、方法的問題。所以我們看第二精進。

  二、精進者:堅持禁戒,棄舍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如佛告阿難:諸佛一心,勤精進故,得叁菩提。何況于善道法。

  二精進者:一般人在講精進的時候,經常有一種錯誤認爲就說,一個人很拚命很努力,就叫做精進。譬如說:一個人很努力地在跑,很努力地在走,這樣算不算精進呢?這牽涉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說,你的目標在哪裏?如果你很努力地跑,但是你的方向跟目標不統一,這不叫做精進。進!何謂進呢?進一定是根據一條路,有個終點才叫做進;如果沒有一條路,或者說四面八方都可以走,那你走來走去,談不上進也談不上退,一定要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這時候才來問說,你是進?還是退?是精進還是不精進?很多人學佛很精進,但是他不知道他的目標在哪裏,對自己學佛終究的目標不清楚,就像一個人很精進努力在跑,但是不知道他的目的在哪裏,所以他跑對了或跑錯了,自己也搞不太清楚。

  ¨ 精進從舍而完成

  所以我們在說到精進的時候,首先要說到的就是學佛或修行最後的目標,剛才已經講到人在世間就是要求自在或追求圓滿,而這些是要從不取舍,從放下以我執爲中心的欲望,而以不取舍分別而能夠調整我們的妄想習氣,以不取舍分別或者像禅宗所講的:當下即是!用這樣當作我們的目標,這個目標跟世間的目標不一樣,世間的目標,一定是有個所謂具體的目標,有形有相的,一定是具體的目標。我要去蓋一間房子,這房子多高?多大?我要去爬一座山,這座山多高?有形有相。

  佛法,我們剛才講到的目標,就是要去除妄想、去除取舍分別,這反而變成沒有目標了;但是有個大原則,就是要跟這些理念相應。這也就說世間的目標,大部份都從所謂:得裏面去完成的,我們蓋房子,蓋起來了,這個目標,就達成了;你要賺一百萬,一百萬賺到了,就得了,這稱爲目標;但是佛法的目標,經常是用─不是得而是舍,從舍去完成的。舍什麼?舍妄想、舍執著、舍習氣,要從舍去完成修行最後的目的。我們看經典,是教我們確定知見,我們打坐念佛,主要也是叫我們從建立知見去調伏妄想習氣,不是說要得到什麼,如果是要得到什麼,這都已經是分別妄想。

  所以,精進要確定以舍、以調伏妄想執著,這種觀念爲大原則去精進。中國的老子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對不對?我想很多人都聽過,精進如果就爲道日損,我們可以說已經退了,退什麼?把我們原來的習氣煩惱都退掉了,退得沒有了,這叫做精進;而不是說像我們做學問一樣,愈做愈多,賺錢愈賺愈多,這樣叫做精進。

  所以在前面精進者:堅持禁戒,棄舍五蓋,都是從舍來講的。堅持淨戒─就是從我們行爲來講的,本來一些不好的行爲,現在要改;去舍五蓋─主要是從念頭來講的,我們一般人堅持禁戒,當然主要是包括身業跟口業;去舍五蓋主要是講意業。精進就是要把叁業能夠轉成智慧,我們平常講的轉識成智。

  識是分別取舍,而智是無分別。堅持禁戒,去舍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一般人因爲過去生中的業力,力量很強,所以如果我們的心稍微退,業力馬上就把我們帶走了,就像瀑流一樣,我們常講修行像逆水行舟,如果我們稍微退心,一些業力的力量,很快就把我們往下沖流,所以精進,就是要經常保持這種很敏銳的警覺性。我不是要做什麼?不是叫我們誦經,誦多少部?念多少佛?其實最重要的不是在這裏;而是對我們的心念和行爲要起很敏銳的觀照能力,如果我們起的是跟正法、正見不相應的,這些念頭要很快就把它轉;行爲也是一樣,如果現在我要做的行爲跟正法不相應,就要很快的去了解轉化。

  修定主要的重點:不在于什麼妄想都沒有;而是對妄想有很快的察覺能力,你起了什麼妄想,很快就知道了,知道之後就很快把它斷掉了!就回到正法。分分秒秒是希望我們能夠成片,這個成片就是中國禅宗講的要連續不間斷。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像鑽火如果還沒有熱就休息,等一下休息了之後,火就涼掉了,等一下再重新鑽,再重新開始。像我們剛才講的,瀑流也是一樣。如果這瀑流你要往上走,你沒有走到源頭就休息,然後一下子又被沖到下流去了,下一次還是從下面,往上開始。這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去衆生的業力,業的力量蠻大的,如果不用心,就容易被業力所轉。這是精進者。

  叁、念者:念世間爲欺诳可賤,禅定智慧,爲尊重可貴。若得禅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一切神信道力,成等正覺,應度衆生,是爲可貴,故名爲念。

  叁念者:在佛法裏面講到念,其實有它另外的意義。這裏所講的念世間爲虛妄的,念禅定爲可貴的。這只是最粗淺的一種念,也就說念有幾種:

  念道心:我們常講的一個人要有道心,經常提起自己的道心,就說我要去斷煩惱、了生死,修禅定智慧,如果你經常只是這麼念,不一定功夫就能夠成熟,因爲這只是找到一個方向。

  念道理:佛法常講到很多的道理,四聖谛、八正道、四念處等等,講很多道理,這道理要時時刻刻去思惟、反省;如果你只是說要去修行,對道理都不懂,那根本沒有辦法修。所以更進一步,是要去念這個理。

  念頭起落相應于法:像剛才講的念念起落要能夠跟法相應,這是念。譬如:我們先不講什麼法,先就數息法而言,最初你要打坐,就說我要打坐,有這種念頭産生了,我要上坐,這是第一種念叫做念心;第二種念,上坐之後你要做什麼?你要數息法,這就是方法;第叁種念就是要叫我們念念不離當下的數字,你不能去打妄想;也就說最後這個念,念在當下的這種方法,如果以佛法而言,念念之中都能夠跟佛理相應,這稱爲念。

  所以念是修定的方法,因爲修定一定有方法的,沒有方法,你心沒有辦法定,一定是先有一個方法,把我們的心定下來,置心一處。對于修念佛法門的人,念─就是念這個佛號;對于持咒的人,念就是咒;對誦經的人,念就是經文。要經常把念頭系在當下的方法,這稱爲念,如果心中起了妄想,要趕快把妄想放掉,回到方法,這叫做念者;如果我們最初發的道心是很堅定,如果我們對方法是很明了,我們在修的時候就能夠修得比較好,因爲如果道心不夠,念頭跑出去了,也無所謂,沒有關系啊!當然念不好。

  所以,八正道裏面有正念,由正念而能夠正定,對不對?第七是正念,第八才是正定。要從念而能夠有定,我們講五根:五根也是一樣: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念都是在定之前,爲什麼?因爲念就是修定的方法。

  四、巧慧者:籌量世間樂,禅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诳不實,是失是輕!禅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爲,寂然閑曠,永離生死,長與苦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複次行者,修止觀時,善用如下所明,五番修止觀意,安心得所,因是必入法門,故名巧慧。

  ¨ 四巧慧

  第一種如果就打坐裏面所講的,是在用功的時候,如何去把握要領?首先第一種巧慧就是說,修定的法門很多,念佛是一種法門,數息、持咒、各種不同的法門,我們要選擇一種,對你適當的法門,這是一種巧慧。如何的法門,是對我最適用的,因爲每個衆生不一樣,所以可能要用的方法,就會不一樣。

  第二種如果一種方法選定之後,我們如何去用這個方法,用得如法,是另外一種巧慧。譬如說:我們講一個人打坐如何調松緊,這是一個很不容易抓准的問題,如果你數息法,你太松,妄想雜念就一大堆;如果太緊,胸口會悶,就會變成不會呼吸,就會變成亂呼吸,這是因爲太緊的關系,然後自己身體,會繃得很緊,神經也會繃得很緊。在松緊之間,如何拿捏,即使我們都知道,不松不緊!但是你如何在坐的時候去體會,我這樣太緊了,放松怎麼個放法?我們常講說,你太緊了,你要放松,可是還是一樣,不會呼吸,這表示說:我們對松跟緊的尺度,沒辦法抓得很准、很穩。

  或者說一個人如何處置他的妄想,有很多人常說我的妄想太多,沒辦法打坐,其實如果我們對于妄想的處理方式,心態是正確的,妄想自己會慢慢減少;而不需要我們這麼辛苦地對付它,這麼緊張的去看待它,所以如何處理妄想,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已經說過重點了,妄想跟方法像翹翹板一樣,你要把注意力放在方法,把方法抓緊,不要想辦法抑製妄想,方法用得很好,妄想自然就減少;而不是要用很多的心血去看,妄想又出來,又出現了,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剛才講到,如果妄想你會處理好,自己就不見了,這主要是提正念。

  譬如一個人剛打坐就會酸痛,腳痛腰酸,你如何處理腰酸背痛的問題?用怎麼心態來了解它。我們也常說如果把腰酸腿痛,當作只是一個過程,是過程你接受它,就會慢慢轉好;如果你把它當作問題,去分別計較,就會愈痛愈厲害;同樣我們說對外界的噪音…,對這些問題如果不會處理,…

《《天臺小止觀》講記 方便行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