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修行第六
《小止觀》有很多人講,但我常看到一種現象,把前面廿五種方便講清楚了,後面反而就不講,我相信把廿五方便講清楚了,可能還不會打坐,因爲真正上坐之後,要怎麼用心、修止、修觀?前面廿五方便並未講的很清楚。而真正的修行,是從〈正修行第六〉才開始有的,尤其佛法所講的止觀,是從〈正修行第六〉才有的,如果只是講前面廿五種,即使會打坐,大概都是屬于外道法門,跟真正的佛法不相應,尤其是講觀的部份,跟佛法更有直接的關系,因此這一節,各位稍微注意一下!我們今天開始看:〈正修行第六〉引文
P.30
若修學止觀應當細意思取!修止觀,有二種:一者于坐中修、二者曆緣對境修。
止觀最基本定義,並不是打坐的意思:止─是止妄念,止貪瞋癡的習氣;觀─是動心起念都能跟佛法相應。所以止觀跟打坐,本來並沒有直接的關系;但一般人都先用打坐的方法,把自己的身心安定下來,再進一步用修定的方法,調伏妄想習氣,而後才有辦法運用佛法的智慧起觀照。因此止觀對大部份人而言,就是從靜坐入門。靜坐得十分功夫,在生活曆緣對境修行,才有一點把握;如果靜坐的功夫都坐不好,講曆緣對境修,乃曲高和寡,雖講得很好聽,但不切實際。所以一般人還是從坐中修,比較直接有效。
第一、坐中修止觀者,于四威儀中,乃皆得學道,坐爲最勝,故先約坐以明止觀。
四威儀中行住坐臥皆可,只要動心起念不打妄想,不順著習氣,不心隨境轉,這都跟道相應,但一般人不容易,所以還是從坐入門。
略出五義不同:一者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二者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叁者隨便宜修止觀,四者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五者爲均齊定慧修止觀。
第一、雲何名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今天主首先講第一種就是:一者、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初心─就是剛開始學的人,稱爲初心,沒有基礎剛開始學者,妄想雜念比較多;或者散亂習氣很重,所以用止觀的方法來對治調伏。
所謂行者,初坐禅時,心粗亂故,應當修止,以除破之!修止不破,即應修觀,故雲:對破初心,粗亂修止觀。
我們一般都講止觀,先修止後修觀;事實上止觀並無一定的次第,而兩個可說互爲因緣,我們最初是用觀,來調伏粗的妄想,才有辦法安坐;一般人都不願意打坐,而願意在紅塵裏打滾,因他們的知見、智慧不夠,所以首先以佛法聞思的智慧,讓他們體會應該去修行,應該學打坐,這以聞思做起點,就是以觀入門,而能夠去修止。
止─心稍微定一點,才能更進一步起觀,觀得好,妄念就可以全部除盡,而能證止,也能證觀;所以止觀無一定次第,但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今明修止觀,即有二意:一先明修止、二次明修觀。止有叁種,一者:系緣守境止,所謂系心隔鼻,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故經雲(大正一二─1110A):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
第一種修止的方法:就是修定的方法。
(一)系緣守境止:又稱爲守一的方法,「一」在書裏所講的主要是偏重在身體的某一處,系心─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端、臍間等處。放在什麼地方,不管就道家或密宗所講有幾個地方:
1. 頭頂。相當于中醫所講的百會穴或者我們看佛有所謂:頂髻相。
2. 眉心。就是在兩個眉毛中間,稱爲眉心。
3. 心輪。心輪不是指心髒。從身體中間是胸骨,兩邊是肋骨,心輪大概是在這地方;有人是講是在兩個乳房中間,也不是。在胸骨以下,肋骨的交接處,稱爲心輪。
4. 丹田。一般講法是肚臍以下,四指的地方,我們把上面的這部份,切出肚臍的地方,四指所指的地方,就是所謂的丹田;其實如果照我體會,丹田也不是很固定的地方,因爲氣的中心跟血的中心,有時還不太一樣,所以有人講觀元穴,有人講氣海穴,是因爲氣跟血本來就是不一樣,大概就是肚臍以下,四指的地方差不多。
5. 地輪。所謂的會陰,就是我們身體最下面這個點,我們平常坐跟頭部的百會穴,從上而下,應該剛好是一條直線,這稱爲會陰。我們打坐時,主要是指身體坐的跟蒲團相接的地方;甚至可包括大腿,因爲這一部份會有重量的感覺,把注意力,放在這重量的感覺就可。
6. 有人講是觀足心。就是腳掌湧泉穴的地方。
這從上到下有不同的部位,頭頂是最高,地輪、足心都是最低的。高跟低的作用不一樣,如果注意力高,氣血是上升,則心比較浮;但如果有人昏沈,可觀眉心或頭頂,因重心比較高,把氣往上提,就可把精神提起來;相反、如果人散亂太多、雜想太多,就可觀地輪、觀足心,把氣往下沈,這只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就是你有什麼偏差,用什麼的方法來對治,這不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因爲如果氣無往下偏差,你一定要用往上觀,使氣血上升,反而會造成一些不良現象,像有些人教人家觀眉心,結果觀了之後,就會産生幻視,幻聽,就會産生奇奇怪怪的現象,這主要是氣血不通,所造成的一種錯覺跟真正的修行本來不相應,但卻被人家說成很神秘,好象很有境界。其實觀久大部份會出毛病,往上觀跟往下觀都一樣,所以這方法不是最好的。這是第一種把注意力,放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
(二)第二種以聲音爲主的方法:像念佛法門,念一個佛號,不管是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的聖號,甚至誦經、持咒,這也是稱爲系緣守境止,就是把注意力專注在一個以聲音爲主的境界。這聲音,又可以包括外在的聲音,譬如:我們很專心地聽風聲、水聲、馬達聲、鍾表聲,只要這聲音你可以專心去聽就可。這聲音當然會有選擇,我們都知道,下坐的時候要聽引磬聲,爲什麼?引磬聲比較高,會出定。比較低氣會下沈,所以大部份在禅堂裏面要入坐是打木魚,要下坐是打引磬,爲什麼?因爲這聲音浮跟沈,對我們的影響就會不一樣。
如果要聽聲音,至少不能聽金屬的聲音,金屬的聲音太高,是要出定用,不是打坐用的,聽水聲、木頭的聲音比較沈,這對我們修定比較會有效。但外界的聲音不可靠,因爲聲音時有時無,時大時小,不太可靠。像剛才所謂的念佛號、誦經、持咒也是一種方法。
(叁)第叁種觀一種相:在密宗有所謂觀一種相,譬如觀佛像:我們看一尊阿彌陀佛的相後,打坐就可像畫畫一樣把他描繪出來,一般人無法一口氣把相看得很清楚,就只能用掃描的方式,從頭部看清楚了,看眉心,然後看身體,看到最後才可把整個相看清楚。這是觀一個相。
在淨土裏面有所謂《十六觀經》:第一個觀稱爲落日觀。在心中觀經常所看的落日,或者有人是觀月亮;在密宗另外一種觀法是稱爲觀字輪,就是梵音或者西藏的字,嗡、阿、吽等等。就是把注意力專注在一個對象。
那我們現在所教稱爲數息法,或進一步講隨息法,也是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專注在腹部,專注在一個對象,這都稱爲系緣守境止;當我們的妄想起時,很快把妄想截斷,再回到方法上,這稱爲守一的方法。所以系心不放逸,亦如猴著鎖。猴子本來是會亂跑的,但是如果用繩子把它綁住了,就跑不遠,時間久了,它就不想跑了;因爲它知道,跑不遠的。我們也是一樣,最初妄想打得很多,就是用這種守一的方法,把妄想慢慢放掉,放到最後他就不想打妄想了。這是第一種守一的方法。一般人所講的修定方法,都是屬于這一類;也就說一定會告訴我們把注意力安在什麼地方。一般人妄想很多,你叫他不要打妄想,做不到!只能把注意力安在一種妄想上,這守一其實也是妄想,佛號、數息、還有注意身體任何部位,都是妄想,但如果變成一種單一的妄想,還是比較好的,至少不會散亂、起煩惱。所以用單一的妄想來製縛雜亂的妄想,這是稱爲守一的方法,也就是書上所寫的系緣守境止。
二、製心止者:所謂隨心所起,即便製之,不令馳散。故經雲(大正一二─1110A)此五根者,心爲其主,是故汝等,當好製心。此二種,皆是事相,不須分別。
二、製心止:這跟第一種不一樣,第一種是有一個要我們去安住注意力的地方,第二種沒有;只是我們在打坐時,經常保持很高的警覺性,警覺現在是否在打妄想?所謂隨心所起,如果心中打妄想,就要很快的産生覺照,覺照現在在打妄想了,隨心所起,即便製之,先覺照這是妄想。再趕快把它截斷,好象刀子一樣趕快把它攔腰斬斷,下面就沒有了。所以,任何一種妄想來都一樣,不管它是什麼妄想,也許是過去事,可能是未來事,也許是書本上所看的一些道理,或許是佛像,也許是菩薩相都一樣,只要心中起了一種分別心,知道就趕快即便製之,不令馳散。
中國禅宗常講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只要你的動心起念,知道了趕快把它收回,稱爲即便製之。如果沒有打妄想時,其實就沒問題,有人說我心很靜,該怎麼辦呢?其實這還是妄想,如果你知道你心很靜了,還是妄想,這是一種比較細微的妄想。所以沒有妄想,根本就沒有問題,有妄想就趕快把它停掉,這樣我們心中因爲所有的妄想要起來,就被攔腰截斷了,然後久而久之,它就不想動了,動了也沒有用,時間久了我們的心、妄想也會愈來愈少,心就會愈來愈定。
製心止的方法比系緣守境止的方法要高一點,如果一般人妄想雜念很多,沒辦法用製心止,一方面自己妄想很多,一下子來那麼多,看都看不清楚,要抓根本不知道要抓哪一個?抓了它,它還是不走,趕了它也還是不走,所以製心止是要第一種守一的方法,用得比較好,才有辦法用製心止,那念頭你只要看到,被看到它就趕快跑掉,不用你去趕。所以在上一次,所講的數息的六個層次或第七個層次,至少必需要到第四、第五以上的層次,再用製心止,也就說第四種是一條線,頂多…
《《天臺小止觀》講記 正修行第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