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记也是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当然不是统一;真正统一的是对境界很清楚,也没有妄想杂念。反之,不清楚是沉相,有妄想杂念是浮相。
上次说到一种观念,很多人自以为没有妄想,其实是因为我们反省能力不够,人都有妄想的,只是粗浅不一样,就像唯识学讲的『阿赖耶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们八识的种子,不断在迁流变化,所以人多少都会有妄想杂念,不求无念,但求能够很清楚明了,能够觉照它!把妄想杂念转为正念。
如何觉照?如何转?就是所谓观的功夫,所以今天首先讲不昏沉、不散乱;如果昏沉、散乱,在《小止观》所讲的对治的方法,如果昏沉是表示气向下,所以会昏沉,我们就把注意力往上提,提到眉心,鼻端甚至提到头顶;把注意力往上提,这气就会往上,气往上,头脑就会比较清楚,这是讲到对治沉相。而浮相也就是散乱,把注意力放于下面,譬如:肚脐下面或者足心,把注意力往下放,就可以制伏妄想杂念,这是以调气的方法来调心。
我们也可用调心的方法来调心,一般人为什么昏沉?简单讲道心不够!因为你觉得无所事事嘛,自己的正念、道心提不起来。有的人打坐是因为大家坐,所以跟着大家坐的,自己没有意愿坐;或者有的人打坐是因为今天坐,明天也要坐,变成一种机械式的动作,只有动作没有心在!道心提不起来,那当然会昏沉,所以要提道心。如何提道心?一方面是佛法所讲的想到自己的生死烦恼,第二个想到众生的生死烦恼。以这种正念来提自己的道心,要精进!要努力!要自度!要度人!能够提起道心;道心提起来,那种昏沉散乱就会慢慢减少,道心的提起跟发愿有关系,不管是四弘誓愿,还是其它的愿,愿一发力量才能集中、才能提起来。
现在简单讲一下浮相:什么叫做妄想杂念?我常说:为什么你喜欢攀缘境界?因为你觉得境界很好,如果不好,你就不须攀缘;如何用佛法的观念去对治境界?知道一切境界,如梦如幻!或者知道攀缘之后,对我们只是形成更多的烦恼,那我们就可以慢慢把攀缘妄想制止而能慢慢安定,这跟我们心理、知见,有很大的关系。这以后我们再详细说明。
¨ 宽急病之对治
正文P.24
问曰:心亦得有宽急相不?答曰:亦有此事。定心急病相者:由坐中撮心用,念望因此入定,是故气向上,胸臆急痛。当宽放其心,想气皆流下,患自差矣!
我们打坐用功常讲到要调松紧,在经典上讲到廿亿耳调琴的故事!他本来是一个很用功者,结果因为坐了很久都没有进步,所以退心想要回家,所以佛问他:以前在家做过什么?学过弹琴!佛问:琴如果太紧会如何?琴如果太紧,声音会很难听;琴如果太松,就没有声音,调松紧声音才会好听!有很多人在打坐时也是一样,松跟紧其实主要是我们在用心时,是否很急?是否希望急着有进步,所以会把自己逼得很紧,所谓『定心急病相者』急,就是太紧的关系,很希望自己打坐赶快有进步,很怕任何妄想杂念,就会把自己逼得很紧,好象因此妄念可以减少,但也因此而使身体会有些不好的现象。
『是故气向上,胸臆急痛』会形成胸闷、会痛甚至头也会痛,闷痛之后,人当然就没办法继续专心地用功,或者最初坐得进步,把自己逼得很紧,到最后反而不能用功,所以这时『当宽放其心』把求好心切的念头,暂时能放松、放下!『想气皆流下』这样本来气向上,因为心放松,气就自然能放松而能流下,所以最重要是不要急!
其实就打坐而言,自己希望能很快进步,也是一种妄想;也就说心中有过去,心中有未来,其实都是妄想;希望进步,这当然不是当下进步,而是希望能慢慢进步,这有过去相,有未来相,所以这不是用功,而是打妄想。真正用功是抓住方法,好好安于当下用这方法,不要想到方法用了之后,将来会有什么变化。这是浮相,或者用心太紧的关系。
若心宽病相者: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或口中唌流,或时暗晦,尔时应当敛身急念,令心住缘中,身体相持,以此为治,心有涩滑之相,推之可知!是为初入定,调心方法。
夫入定,本是从粗入细,是以身既为粗,息居其中,心最为细静,调粗就细令心安静,此则入定,初方便也!
第二种宽就是没志气,像上次讲,为什么有些人会昏沉,一个是心力不集中,打坐时身体坐着,但心里根本不用心;或者在数息时,心里想数字的数法,一、二、三…,但没把注意力放在数息上,就容易变成太宽、太散!这时妄想多,身体就容易『觉心志游漫,身好逶迤』很多现象就会产生,这主要是松紧没调好。
¨ 第二、住坐中调三事者:
行人当于一坐,随时长短,十二时中,或经一时,或至二三时,摄念用心,是中应善识身、息、心三事,调不调相。若坐时向虽调身竟,而今此身,或宽或急,或偏或曲,低仰不俱,觉已随止,每令安稳,中无宽急平直正住。复次:一坐之中身虽调和,而气或不调。不调相者,具如上所说:或风或喘,或气急身中胀满,当用前法随而治之每令息道绵绵如有如无。复次:一坐之中,身息虽调 ,而心或沉、或浮,宽急不定。尔时若觉当用前法,调令中适。
调此三事,的无前后,随不调者,而调适之!令一坐之中身、息、心三事调适,短相乖越。若和融不二,此则能除宿患,障妨不生,定道可克。
住坐中跟调三事,跟前面所讲的差不多!
¨ 第三、出时调三事者:
行人若坐禅将竟,欲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开口放气,想息从百脉,随意布散!然后微微动身次动肩膀及手臂头颈,次动二足,悉令柔软,然后以手遍摩诸毛孔,次摩掌令暖,以揜两眼,然后开之,待身热汁稍歇,方可随意出入。若不尔者,全或得住心出既顿促,则细法未散,坐在身中令人头痛,百骨即疆,犹如风劳,于后坐中,烦燥不安。
是故心欲出定,特须在意,此为出定调身、息、心方法,以从当人粗故。是名善入住出,如偈说:
进止有次第 粗细不相违 譬如善调马 欲去而欲住
法华经云:『此大众诸菩萨等,已于无量千万亿劫,为佛道故,勤行精进,善入住出,无量百千,万亿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习诸善法。
我们最初就讲到,下坐之后要如何下坐,这部份我想不用再看:今天讲前面的去五盖。
《《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