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P5

  ..续本文上一页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身安稳,情抱悦豫,此为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

  这也就说:我们打坐坐得好,能够慢慢使气相变成息相,息相就是呼吸,愈来愈细,好象有又好象没有!这跟我们很多人的观念相反;在西洋的医学常告诉我们要深呼吸,要深呼吸有帮助健康,可是如果打坐坐到若有若无,其实若有若无的状况,反而是比较健康的。

  复次:坐时有风气等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

  我们在打坐的之后,呼吸主要会有三种层次的变化。就是三类!

  ¨ 打坐后呼吸有三种变化

  第一种是由粗而细:本来很粗重,好象呼呼作响,很有力量,然后会变成若有若无,很细很细,细到最后自己好象知道,又好象不知道,这是第一个由粗而细。

  第二种称为由浅而深:有人把呼吸分做胸息跟腹息。

  (1)胸息:一般人的呼吸是以胸部的起伏,横隔膜的上下,来完成呼吸的作用。大部份没学打坐者,大概都是属于胸息;反之我们看小孩子,尤其是出生的婴儿,看他呼吸的时候,气可以吸到小腹,小腹上上下下,以小腹的伸缩上下,来形成呼吸的现象。

  (2)喉息:主要是指老人家,呼吸吸得很浅,没办法吸入胸部、腹部,所以呼吸很浅,就会喘、就会打鼾,有人晚上睡觉跟打雷一样!很响!这是因为气息太浅的关系。所以年纪大者是喉息,中年人是胸息,小孩子是腹息;这也就说:没有打坐者,年纪愈大,呼吸愈浅。小孩刚出生的时候,能够深入到腹部,然后中年之后,只能到胸部,到老年之后到喉咙,如果再吸不进去,就死翘翘了!

  (3)胎息:还在娘胎的时候,是以全身的毛细孔呼吸;这也就说如果经过打坐的训练之后,能够使呼吸慢慢变深,慢慢变深,也慢慢会变得比较健康。如果是老人家练一段时间,也许是先为喉息,可慢慢成为胸息,最后成为腹息。

  我们也是一样,如果你现在是胸息,练打坐一段时间之后,自然会变成腹息。这一点我要再说明:所谓变成什么,是果不是因,是打坐的结果;不要把果当作因来练;我们教数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问:我们是否要把气吸到腹部?把它压到丹田。尤其一些瑜伽、外道会教人家练,练吐纳把气吸入丹田,这是倒果为因;本来是因为打坐的效果,产生这样的现象,不要把他当作原因来练;也就说从胸息到腹息是自然的结果,不是刻意练出来的。如果刻意练出来的,反而会有后遗症。

  (4)胎息,我们讲到是说用全身的毛细孔呼吸,像我们也有用毛细孔呼吸,只是比重比较少,也许你是百分之九十用胸息,腹息很少,胎息更少;慢慢打坐后这比例就可以调整,胸息、腹息愈来愈少,然后胎息会愈来愈多,因为胎息愈来愈多,所以呼吸才可能愈来愈细,因为已经有一部分的呼吸,都是用毛细孔来呼吸了,所以用鼻孔进出的部份就相对减少,所以能够变成愈细,甚至若有若无!

  从胸息变成腹息,腹息变成胎息,这是跟我们的脉障慢慢消除有关系;如果脉障很多,吸到一半就碰到障碍了,当然没办法吸得深。当脉障慢慢变成胎息时,表示全身的大小障碍全部除掉了,也就是一般所讲的,就是全身的气脉打通了!能够变成胎息。变成胎息者,没有身体的觉受。我们这身体存在,存在于什么时候呢?存在于障碍中!不知上次是否说过,一个人对身体,愈感觉到存在是在什么时候?是生病、痛苦的时候,对不对?你愈生病,病得愈苦,就觉得这身体愈存在,忘也忘不了!丢也丢不开!如果身体愈健康了,我们就不太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有人爬楼梯觉得身体很重,走一步,喘一步!身体很健康者,健步如飞,爬楼梯跟走平地一样,他没什么感觉。如果身体更健康者,身体对他而言,根本不是负担,因为没有存在的感觉。

  所以能够练到胎息的人,身体对他而言,好象有也好象没有!这也就说到一种现象,有人打坐坐到某种状况,身体不见了,其实不是不见了!只是他本来有障碍,障碍暂时除掉了,所以他感觉不存在,不是手不见了。譬如:手这里本来有障碍,觉得闷闷胀胀的,过一段时间,脉通了、障碍不见了,就感觉手不见了。所以这些也是由于脉在通塞过程所产生的现象,知道了就没什么。

  (5)龟息:一个人打坐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呼吸可以停止,可以不对外产生呼吸的现象,为什么?我们身上打坐了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有这气已经储存到某一程度的量,而且那时候因为在禅定的境界,新陈代谢很慢;也就说在某一时间内够他用,他不必再呼吸。所以龟息,没有对外产生呼吸作用,就有点像有些动物在冬天会有冬眠的现象,那是在禅定的状态,才会有所谓的龟息。经典上说:初禅、二禅、三禅到四禅。四禅止出入息,没有呼吸的现象,称为龟息。龟息当然又比胎息还细,因为根本没有了!这是第二点讲到由浅而深。

  第三是由快而慢:一般人呼吸大概一分钟会为四到十八次,也就平均为四秒钟有一次的呼吸;如果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呼吸就会慢慢变成可能为六秒八秒,甚至一分钟只有呼吸一两次;甚至在更好的状态,一支香三十分钟没数几个就结束了!就说呼吸变得愈来愈慢,也就是间隔的时间愈来愈长。这也就说到老年人都会有喘,所以呼吸就变得快,病人也是一样呼吸很快,是因为他们不健康;愈健康者,呼吸反而愈慢、愈深、愈细,所以当我们用打坐,用数息,甚至只是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够产生这些变化。

  第一个是从粗而细;第二个是从浅而深;第三个由快而慢。息愈细愈深愈慢,对身体而言是愈健康的;心也愈能够定。所以这边讲到:守息则定!如果我们能够慢慢变成这样,心才能定。我们常讲到说:『气闲神定』,呼吸要能够很均匀、很稳,心才能定。因此有些人自以为打坐坐得很好,但我们看他呼吸好象还是蛮粗重的,表示还是会有问题的。正文P.23

  调心当依三法:

  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着安心,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洞,无所障碍。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

  ¨ 下着安心

  何谓下着安心?这也是我们一再谈到的一种观念,就是所谓的松─就是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很多人不管是生活或工作,还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心中有任何的得失心,就必然心浮而气躁,所以要练气、要调息,事实上跟调心有互相关系,心调不好,气也调不好;气调不好,心也调不好。所以下着安心,首先我们要能安于当下,不要急切的要求进步。何谓进步?进步的定义:很多人认为我打坐坐到什么境界就叫做进步;事实上进步依禅法而言,是愈能够安于当下,就愈能够进步;因为不会思前,不会想后,当然妄想杂念就很少;所以有人希望进步而不能安心,事实上这也是本末颠倒,所以下着安心,不要得失心,不要求好心切,心能够放松,身体才能放松。

  ¨ 宽放身体:身体要能够放松。

  (1)在打坐的时候,因为在观念上认为也许是在禅堂,也许是在佛堂,也许是在大众面前打坐,你就很自然的把打坐当作很正经─正襟危坐,这样来坐,因为心没办法放松,这时候不是得失心;而是你把打坐当作一种很庄重,很了不起的事来看,心不能放松,身体也不能放松,事实上真正的修行,只是教示我们没有得失心而已。

  (2)有一种现象是:如果我们把身体的某一部分用力、用僵,有时候可以达成某种效果,就是妄念比较少;因为身体僵住了,气也僵住了,心也僵住了,不能动弹了,妄念比较少的样子;但绝对不能够长久,那是自己欺骗自己的。可是很多人会犯这种错误,因为那时候好象觉得自己进步了,把身体用僵、用硬,这其实还是一样!用心太紧。我们常讲说:打坐修行要调松紧,太紧,气没有办法调好;所以有些人太紧会胸闷、头胀,呼吸变得喘;我们只能说还是先放松,先好好当个凡夫,凡夫当好了,才可能当圣人,想一下就当圣人,那会连凡夫也当不好。所以宽放身体,就是不要用力也!

  ¨ 观想

  利用观想的方法,想象气遍全身。其实如果能够作一些运动。譬如:瑜伽按摩的运动或关节的运动,能够早点把脉障去除,对我们的呼吸也有某种程度的帮助,这称为运动、按摩、观想,能够使毛孔还有脉障能够通达,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气息慢慢变得比较细腻。

  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而言之,不涉不滑,是息调相。

  一般人在初学打坐主要的问题,不是身体,就是属于呼吸的问题,要着魔大概还早得很!有人身体酸痛,有人身体动,有人身体冷冷热热,有很多层次的现象变化,都跟我们呼吸的通调有关系;因此为了要调呼吸,呼吸能够调好,心才能调好;心能够调好,呼吸也才能调好,这两个是互为因果的。正文P.24

  第五,初入定调心者:

  凡有二义:一者,调伏妄念,不令越逸。二者,当令沉浮,宽急得所。何等为沉相?若坐时,心中昏暗,无所记录,头好低垂,是为沉相。尔时当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缘中,无分散意此可治沉。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时,心好飘动,身亦不安,念外异缘,此是浮相。彼时宜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则定住,此则心易安静。举要言之,不沉不浮是心调相。

  

  ¨ 观念:

  现在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先简单讲一些观念。很多人认为打坐就是没有妄想;如果没有妄想,是否什么都不想就好了呢?所以很多人把昏沉、无记,当成是入定,因为真的什么都不想啊!事实上,我们常说:所谓打坐的定,是定在统一,身、心、境界是统一的,因为是统一的,所以对于周遭的境界,应该是清楚明了;虽然是不打妄念,但是清楚的。身心统一跟身心分离是绝对不一样的,如果身体睡觉了,而心也不见了,这是分离,不是统一也…

《《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