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粗,出入綿綿,若存若亡,資身安穩,情抱悅豫,此爲息相。守風則散,守喘則結,守氣則勞,守息則定。
這也就說:我們打坐坐得好,能夠慢慢使氣相變成息相,息相就是呼吸,愈來愈細,好象有又好象沒有!這跟我們很多人的觀念相反;在西洋的醫學常告訴我們要深呼吸,要深呼吸有幫助健康,可是如果打坐坐到若有若無,其實若有若無的狀況,反而是比較健康的。
複次:坐時有風氣等叁相,是名不調!而用心者,複爲心患,心亦難定。
我們在打坐的之後,呼吸主要會有叁種層次的變化。就是叁類!
¨ 打坐後呼吸有叁種變化
第一種是由粗而細:本來很粗重,好象呼呼作響,很有力量,然後會變成若有若無,很細很細,細到最後自己好象知道,又好象不知道,這是第一個由粗而細。
第二種稱爲由淺而深:有人把呼吸分做胸息跟腹息。
(1)胸息:一般人的呼吸是以胸部的起伏,橫隔膜的上下,來完成呼吸的作用。大部份沒學打坐者,大概都是屬于胸息;反之我們看小孩子,尤其是出生的嬰兒,看他呼吸的時候,氣可以吸到小腹,小腹上上下下,以小腹的伸縮上下,來形成呼吸的現象。
(2)喉息:主要是指老人家,呼吸吸得很淺,沒辦法吸入胸部、腹部,所以呼吸很淺,就會喘、就會打鼾,有人晚上睡覺跟打雷一樣!很響!這是因爲氣息太淺的關系。所以年紀大者是喉息,中年人是胸息,小孩子是腹息;這也就說:沒有打坐者,年紀愈大,呼吸愈淺。小孩剛出生的時候,能夠深入到腹部,然後中年之後,只能到胸部,到老年之後到喉嚨,如果再吸不進去,就死翹翹了!
(3)胎息:還在娘胎的時候,是以全身的毛細孔呼吸;這也就說如果經過打坐的訓練之後,能夠使呼吸慢慢變深,慢慢變深,也慢慢會變得比較健康。如果是老人家練一段時間,也許是先爲喉息,可慢慢成爲胸息,最後成爲腹息。
我們也是一樣,如果你現在是胸息,練打坐一段時間之後,自然會變成腹息。這一點我要再說明:所謂變成什麼,是果不是因,是打坐的結果;不要把果當作因來練;我們教數息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問:我們是否要把氣吸到腹部?把它壓到丹田。尤其一些瑜伽、外道會教人家練,練吐納把氣吸入丹田,這是倒果爲因;本來是因爲打坐的效果,産生這樣的現象,不要把他當作原因來練;也就說從胸息到腹息是自然的結果,不是刻意練出來的。如果刻意練出來的,反而會有後遺症。
(4)胎息,我們講到是說用全身的毛細孔呼吸,像我們也有用毛細孔呼吸,只是比重比較少,也許你是百分之九十用胸息,腹息很少,胎息更少;慢慢打坐後這比例就可以調整,胸息、腹息愈來愈少,然後胎息會愈來愈多,因爲胎息愈來愈多,所以呼吸才可能愈來愈細,因爲已經有一部分的呼吸,都是用毛細孔來呼吸了,所以用鼻孔進出的部份就相對減少,所以能夠變成愈細,甚至若有若無!
從胸息變成腹息,腹息變成胎息,這是跟我們的脈障慢慢消除有關系;如果脈障很多,吸到一半就碰到障礙了,當然沒辦法吸得深。當脈障慢慢變成胎息時,表示全身的大小障礙全部除掉了,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就是全身的氣脈打通了!能夠變成胎息。變成胎息者,沒有身體的覺受。我們這身體存在,存在于什麼時候呢?存在于障礙中!不知上次是否說過,一個人對身體,愈感覺到存在是在什麼時候?是生病、痛苦的時候,對不對?你愈生病,病得愈苦,就覺得這身體愈存在,忘也忘不了!丟也丟不開!如果身體愈健康了,我們就不太感覺到身體的存在。有人爬樓梯覺得身體很重,走一步,喘一步!身體很健康者,健步如飛,爬樓梯跟走平地一樣,他沒什麼感覺。如果身體更健康者,身體對他而言,根本不是負擔,因爲沒有存在的感覺。
所以能夠練到胎息的人,身體對他而言,好象有也好象沒有!這也就說到一種現象,有人打坐坐到某種狀況,身體不見了,其實不是不見了!只是他本來有障礙,障礙暫時除掉了,所以他感覺不存在,不是手不見了。譬如:手這裏本來有障礙,覺得悶悶脹脹的,過一段時間,脈通了、障礙不見了,就感覺手不見了。所以這些也是由于脈在通塞過程所産生的現象,知道了就沒什麼。
(5)龜息:一個人打坐一段時間之後,他的呼吸可以停止,可以不對外産生呼吸的現象,爲什麼?我們身上打坐了一段時間之後,因爲有這氣已經儲存到某一程度的量,而且那時候因爲在禅定的境界,新陳代謝很慢;也就說在某一時間內夠他用,他不必再呼吸。所以龜息,沒有對外産生呼吸作用,就有點像有些動物在冬天會有冬眠的現象,那是在禅定的狀態,才會有所謂的龜息。經典上說:初禅、二禅、叁禅到四禅。四禅止出入息,沒有呼吸的現象,稱爲龜息。龜息當然又比胎息還細,因爲根本沒有了!這是第二點講到由淺而深。
第叁是由快而慢:一般人呼吸大概一分鍾會爲四到十八次,也就平均爲四秒鍾有一次的呼吸;如果打坐一段時間之後,呼吸就會慢慢變成可能爲六秒八秒,甚至一分鍾只有呼吸一兩次;甚至在更好的狀態,一支香叁十分鍾沒數幾個就結束了!就說呼吸變得愈來愈慢,也就是間隔的時間愈來愈長。這也就說到老年人都會有喘,所以呼吸就變得快,病人也是一樣呼吸很快,是因爲他們不健康;愈健康者,呼吸反而愈慢、愈深、愈細,所以當我們用打坐,用數息,甚至只是用念佛的方法,都能夠産生這些變化。
第一個是從粗而細;第二個是從淺而深;第叁個由快而慢。息愈細愈深愈慢,對身體而言是愈健康的;心也愈能夠定。所以這邊講到:守息則定!如果我們能夠慢慢變成這樣,心才能定。我們常講到說:『氣閑神定』,呼吸要能夠很均勻、很穩,心才能定。因此有些人自以爲打坐坐得很好,但我們看他呼吸好象還是蠻粗重的,表示還是會有問題的。正文P.23
調心當依叁法:
若欲調之,當依叁法:一者、下著安心,二者、寬放身體,叁者、想氣遍毛孔,出入通洞,無所障礙。若細其心,令息微微然!
¨ 下著安心
何謂下著安心?這也是我們一再談到的一種觀念,就是所謂的松─就是不要有太大的得失心。很多人不管是生活或工作,還是修行的方法,如果心中有任何的得失心,就必然心浮而氣躁,所以要練氣、要調息,事實上跟調心有互相關系,心調不好,氣也調不好;氣調不好,心也調不好。所以下著安心,首先我們要能安于當下,不要急切的要求進步。何謂進步?進步的定義:很多人認爲我打坐坐到什麼境界就叫做進步;事實上進步依禅法而言,是愈能夠安于當下,就愈能夠進步;因爲不會思前,不會想後,當然妄想雜念就很少;所以有人希望進步而不能安心,事實上這也是本末顛倒,所以下著安心,不要得失心,不要求好心切,心能夠放松,身體才能放松。
¨ 寬放身體:身體要能夠放松。
(1)在打坐的時候,因爲在觀念上認爲也許是在禅堂,也許是在佛堂,也許是在大衆面前打坐,你就很自然的把打坐當作很正經─正襟危坐,這樣來坐,因爲心沒辦法放松,這時候不是得失心;而是你把打坐當作一種很莊重,很了不起的事來看,心不能放松,身體也不能放松,事實上真正的修行,只是教示我們沒有得失心而已。
(2)有一種現象是:如果我們把身體的某一部分用力、用僵,有時候可以達成某種效果,就是妄念比較少;因爲身體僵住了,氣也僵住了,心也僵住了,不能動彈了,妄念比較少的樣子;但絕對不能夠長久,那是自己欺騙自己的。可是很多人會犯這種錯誤,因爲那時候好象覺得自己進步了,把身體用僵、用硬,這其實還是一樣!用心太緊。我們常講說:打坐修行要調松緊,太緊,氣沒有辦法調好;所以有些人太緊會胸悶、頭脹,呼吸變得喘;我們只能說還是先放松,先好好當個凡夫,凡夫當好了,才可能當聖人,想一下就當聖人,那會連凡夫也當不好。所以寬放身體,就是不要用力也!
¨ 觀想
利用觀想的方法,想象氣遍全身。其實如果能夠作一些運動。譬如:瑜伽按摩的運動或關節的運動,能夠早點把脈障去除,對我們的呼吸也有某種程度的幫助,這稱爲運動、按摩、觀想,能夠使毛孔還有脈障能夠通達,這樣就能使我們的氣息慢慢變得比較細膩。
息調則衆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時調息方法。舉要而言之,不涉不滑,是息調相。
一般人在初學打坐主要的問題,不是身體,就是屬于呼吸的問題,要著魔大概還早得很!有人身體酸痛,有人身體動,有人身體冷冷熱熱,有很多層次的現象變化,都跟我們呼吸的通調有關系;因此爲了要調呼吸,呼吸能夠調好,心才能調好;心能夠調好,呼吸也才能調好,這兩個是互爲因果的。正文P.24
第五,初入定調心者:
凡有二義:一者,調伏妄念,不令越逸。二者,當令沈浮,寬急得所。何等爲沈相?若坐時,心中昏暗,無所記錄,頭好低垂,是爲沈相。爾時當系念鼻端,令心住在緣中,無分散意此可治沈。何等是心浮相?若坐時,心好飄動,身亦不安,念外異緣,此是浮相。彼時宜安心向下,系緣臍中,製諸亂念,心則定住,此則心易安靜。舉要言之,不沈不浮是心調相。
¨ 觀念:
現在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們先簡單講一些觀念。很多人認爲打坐就是沒有妄想;如果沒有妄想,是否什麼都不想就好了呢?所以很多人把昏沈、無記,當成是入定,因爲真的什麼都不想啊!事實上,我們常說:所謂打坐的定,是定在統一,身、心、境界是統一的,因爲是統一的,所以對于周遭的境界,應該是清楚明了;雖然是不打妄念,但是清楚的。身心統一跟身心分離是絕對不一樣的,如果身體睡覺了,而心也不見了,這是分離,不是統一也…
《《天臺小止觀》講記 調和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