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不能接納的部分,有時候會突然冒出來了!冒出來之後,你本來已經控製好的身心狀況,就會被擾亂了,所以變成不穩定的情緒,嚴重就是精神分裂。所以首先要悔,但不要恨!
首先,就是能夠接受,就說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其次,要能夠彌補,一件事情做不好,有的事情還能夠彌補的;當然沒辦法百分之百的彌補,但能夠彌補多少算多少,不要只是不斷地悔恨而已;如果能夠及時的做些彌補,還可以!第叁、就是要改過,不是帶恨。就是如果我們一方面能夠接受已做錯的事,然後又能夠彌補改過,我們的心才能安。詳細的內容會在持戒清淨時繼續講。我們最後再把疑蓋的部份簡單講一下!
第五、棄疑蓋者:以疑覆心故,于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無故,于佛法中空無所獲。譬如人入寶山,若無有手,無所能取。複次:疑過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謂叁種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師、叁者疑法。
疑蓋:很多人在方法上對于自己會有疑,會想我這人大概是善根不具吧!大概以前是如何!不能修這法門!其實我常說:善根是修出來的,這輩子爲什麼善根不具呢?因爲你前輩子沒有好好修嘛!如果這輩子再不好好修,那下輩子當然會更差。所以善根是修出來的,聖人是修出來的,所以覺得自己不行,反而應該更努力地去用功,別人進步得很快,我進步得很慢,那你還是要去努力!或者自己認爲不錯!但方法是不是我最管用的,其實對大部份人而言,方法沒有很大的差別,只是你能夠用心去用,就能慢慢地體會。最重要的疑,疑自己沒有什麼!佛法講:衆生皆有佛性,意思是:善根是修出來的,佛性不是說都有;但只要你不斷地去努力,你肯花時間、精神去修,善根福德都可以慢慢地具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地方,下面的部份,我們下一次再補充!
(五)疑:就是懷疑,懷疑當然是障定。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猶豫不定!疑就是不定。所以疑當然是障定。所以不管是對什麼疑,對佛法疑當然是障定;對世間法有疑惑,心還是不能定,所以疑一定是對于我們生活的定有妨礙;對于禅定的修習,當然也是有妨礙。
所以要真正的去除疑,是要從智慧裏去解決的,也就我們對一切事相都能夠深入了解,這疑當然就消失;並不是盲目的相信就是解決的辦法;懷疑當然也還是問題;就是要以真正的智慧,了解到真實的現象,才能對治疑,才能産生真正的信心。疑有叁種:
一、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諸根暗鈍,罪垢深重,非其人乎,作此自疑,定法終不得發。若欲去之,勿當自輕,以宿世善根難測故!
疑自:有些人在修行時,想我這樣的人大概沒有善根吧!或者修了一段時間之後,覺得自己沒有很大的進步,就想自己不是這種材料。那麼在上面講說:以宿世善根難測故!意思是說你不要懷疑自己,也許你宿世是有善根的。但我覺得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爲最重要是,我常說的一句話:善根是修出來的!我們過去世沒有修,所以這輩子善根不具足,怎麼辦呢?當然是繼續修,善根不是一種神來之物,天生就有的,而是修出來的。所以我們不要說自己有善根或沒有善根,如果這輩子沒有善根,當然這輩子要努力去修;這輩子你有善根,還是要繼續修,你這善根才能維持而增長。
因此我們既不說自己是沒有善根者,所以不能修;也不說自己是有善根者,我大概是什麼佛或菩薩之類乘願再來的,如果你有這樣大的信心,那也必然是一個問題。所以我剛才說到,我們不要以懷疑的態度來看,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我當然是有善根的,不然我怎麼會出家呢?這麼多人不學佛,我還出家了!沒這回事!所以對于所謂的諸法實相能夠了解,何謂諸法實相?就是善根是修出來的,你努力地去修行,善根就會愈來愈成熟,所以沒有什麼好懷疑的;要懷疑的只是我們是否找對了方法?找對了方向,而不斷地精進努力,這是第一個疑自者。
二、疑師者:彼人威儀,相貌如是,自尚無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爲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說:『如臭皮囊中金,以貪金故,不可棄其臭囊,行者亦爾!師雖不清淨,亦應生佛想』此事彼論具明。
(2) 疑師:懷疑所教授的老師。有人覺得這老師的威儀不行,講的不清不楚,或是好象也沒有什麼修行;戒律、什麼各方面不足;但有時他修得不好,但他可以把你教得很好。我常說一種比喻:常看到佛法把教師比喻爲醫生,我們看世間的醫生,有些醫生醫術很高明,但身體不見得很健康;對不對?他病得要死,可是他可以治你的病,不能治他的病。爲什麼?因爲每個人的業障不一樣,他能夠以他的知見、方法幫助消除你的業障;但他的業障是另外一種業障,所以醫生也是一樣;有的醫生他內科很行,可是如果他生的是外科的病,他就是沒有辦法,得去找其它的醫生。而修行也是一樣,每個人過去生的業障、習氣都不一樣!所以人在修行上,最初是在自己比較有善根的部份,很快能有所成就;但在他業障比較重的部份,就會拖得很晚、很久。所以有些人禅定修得很好,但瞋心還是很重,禅定修得很好者,慢心還是很重,爲什麼?因爲他們這方面的習氣是比較重。也有的人講經講得很好,但叫他禅定修不出來的;爲什麼?因爲每個人的業障不一樣,所以他能夠講哪一部分,對我們有好處,我們就去接受這一部分;他能夠講經講得好,對我們知見有啓發,我們就取這一部份;他的貪瞋癡習氣重,那是他家的事,那是他自己要去處理。
所以疑師者,我的態度也是一樣,我們也不要把教授師看得一無是處,這個人威儀不行,因他威儀不行,所以就什麼都不行,不會是這樣子;因爲他持戒不嚴謹,所以說他持戒不嚴謹的部份,而禅定一定也修不好,講經一定也講不好嗎?不一定!因爲每人的業障、習氣不一樣!所以我們不要,因他某一點不好,就抹殺他一切的長處;也不因他一點的好,就肯定他一切的長處。衆生都是這樣子,有人因爲碰到他一個缺點,就想完蛋了,大概他沒有優點;或者欣賞他一個優點,就以爲他已經成佛、成菩薩了,就什麼都對了!也不見得!
也就說我們對于自己或對老師也是一樣,對因緣現象比較深入了解時,什麼是可取,什麼不可取,老師能夠教你的是哪一部份?這一部份教得好,這一部份對于我們有幫助,這部份我們就努力地去吸收;這不只是佛教的法師,世間法也是一樣。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也都有他的缺失,取他的長處,不要取他的短處,那就到處都是老師,我們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教授師的益處。
叁、疑法者:世人多執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猶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疑義偈說:
如人在歧道 疑惑無所趣 諸法實相中 疑亦複如是 疑故不勤求
諸法之實相 是疑從癡生 惡中之惡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時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懷疑惑 死王獄吏縛 如獅子搏廘
不能得解脫 在世雖有疑 當隨妙善法 譬如觀歧道 利好者應逐
(3)疑法:對于疑不疑?或者信與不信,我們常說信有叁種信:
仰信:有些人很有知識、很有學問,他的選擇我們相信一定比我們高明,我們自己沒有能力去做判斷選擇,所以找到一個能夠相信的人,以他的選擇爲選擇。譬如父母,小孩子都是聽父母的話,因爲他們認爲父母,能夠幫助他們做最好的選擇;學生對老師,經常也是這態度。這是仰信,是藉助于比我們高明者所做的選擇,這種選擇最初是可以的,但不夠究竟。所以有所謂的解信。
解信:解是了解。爲什麼我們能夠接受呢?因爲從我們的知識跟經驗去判斷、分析,覺得這講的有道理,我們就慢慢接受了,這叫做解,因爲解而能夠信。
證信:最後我們用修行的方法,能夠得到真正體驗,當然我們對這個法,就能真正完全的相信。
所以一般人或信徒,總是從仰信而解信,最後是證信,能夠真正的信。這我還是說:真正的信,還是要從了解諸法實相,了解因緣果報,去做抉擇的;盲目的信,或者一味的狐疑不定,對我們修行都沒有好處。只有經過一種智慧的觀照、抉擇慢慢地去選擇。人不可能一下子就選到最好的,即使我們現在親近到一位最好的明師,他也不會一下子把他最好的知見拿給你,對不對?因爲我們的程度不夠,沒辦法接受最高、最深的道理。所以我們從當時能夠接受的接受起,慢慢再不斷地修證,使所接受的理能夠慢慢深刻、能夠廣、能夠高明。
這也就說我們在心中,要隨時保持一種彈性度,我現在所知道的道理是不圓滿的;隨時要有這種准備去接受更圓滿的。我現在所接受的一定是有缺失的,我們隨時隨地准備去修正,如果我們存著這樣一種心態,就會進步,這絕對不是狐疑不定,因爲狐疑不定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就說要嘛!就絕對的要相信,不要嘛就絕對的不相信!事實上我們並不是這個態度。所以,現在我是做了抉擇,但這抉擇在我目前爲止是最好的;可是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因緣,會做更好的抉擇,保持這種警覺性,這種彈性度,那我們在修行就可以慢慢趨向于圓滿。
在很多人也覺得自己,還沒有到達開悟成佛之前,不能講經說法,爲什麼?因爲萬一說錯,把人家害死了,一輩子翻不了身的。其實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因爲人總是不斷地再修正自己的意見,在我們小時候,也聽得很多,到目前爲止,我們有很多的意見,也慢慢被分析而排擠出來了。所以信或疑,都是這樣子,就是以我們的經驗、知識慢慢地不斷地吸收更好的東西,這是疑與信之間的中道。下面這頁的部份各位去看就好,我不用講了。
複次:佛法之中,信爲能入,若無信者,雖在佛法,終無所獲,如是等種種因緣,覺知疑過,當急棄之。
問曰:不善法塵,無量無邊,何故但棄五法?答曰:此五蓋中,即具有叁毒等分,四法爲根本,亦得攝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第一貪欲蓋、即貪毒,第二瞋恚蓋、即瞋毒、第叁睡眠及疑,此二蓋:即是癡毒,是故是有叁毒。
掉悔即是等分攝,合爲四分煩惱。一中即有二萬一千,四中合有八萬四千。是故除此五蓋,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種種因緣,必棄五蓋。譬如負債得脫,重病得差,如饑餓之人,得至豐國。如于惡賊中,得自免濟,安穩無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蓋,其心安穩,清淨快樂。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煙雲塵霧,羅侯阿修羅手障,則不能明照,人心亦複如是!
《《天臺小止觀》講記 棄蓋第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