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和的觀念
80年10月5日
(正文頁20)
雲何名爲調和?所謂調五法:一者調節飲食、二者調節睡眠、叁者調身、四者調氣息、五者調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況斯法 ,如世陶師,欲造衆器,先須善巧調泥,令不強不軟,然後可就輪繩。亦如彈琴,前應調弦令寬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諸妙曲。行者修心,亦複如是!善調五事,必使和適,則叁昧易生,若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我想這就文字上應該沒有困難,尤其各位在初級班時,也聽過《小止觀》了,因此在文字上,我想不用花太多的時間講述!首先說明一個觀念:何謂調和?在佛法裏常講到因緣所生法,要成就一件事情,是要很多因緣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其中任何一個因緣沒有調好,就會影響整個大局;而要修禅定也是一樣,要具足衆多的因緣,而且這因緣要互相調和,才能使修定、修心能夠成就。很多人雖然也知道要精進努力,但因爲見識不夠,往往只是看重其中一項因素,雖然很努力地做;但不能得到比較好的成就!爲什麼?因爲沒有看到諸多因緣,要很多因緣才能成就;尤其在學佛者,常常會有一種偏差的觀念,認爲一切唯心造!認爲只要我努力就好了!但在很多的主客觀的因素,沒有配合好,還是沒辦法成就。所以所謂調和,從佛理而言,主要就是要調和衆因緣。所需要的因緣,都能調和得很好,自然叁昧能夠成就。在這邊所講的主要是講五者,前面廿五方便,甚至整本書,其實都是在講調和,我現在就把所要調的項目,先列一個總綱,然後再作詳細的說明:
¨ 調和總綱歸納
首先要調和外在的環境:也就說在什麼地方打坐?像書上所講在寂靜處!閑居靜處,不做衆事!這主要指外在的環境、天然的環境,我們初學禅坐者,不可能跑到鬧市裏面去打坐,也坐不好;剛開始一定要有比較好的客觀、物理環境讓我們來坐,這是屬于最外在的。
第二種是屬于人事的環境:人跟事,指我們生活的環境,譬如說:我們要打坐,又要種田,出坡,從早上忙到晚上,很忙碌,氣比較粗,心也比較沒辦法定;或者大家雖然表面不忙碌,但心裏很忙碌,爲什麼?因爲那地方,沒有管理得很好,大家人事上不和諧,有很多情緒,這個看那個不順眼,那個看這個有問題。每天有很多的情緒,這種人事的環境不好,我們一樣沒辦法打坐,因爲一坐下來,就是滿腦子在這些人事的雜念裏打轉。第一個是環境,第一種是物的環境,第二種是人的環境。息諸緣務,就是沒有很多雜事,這跟人事的環境比較會有關系。
身體狀況:打坐能不能坐得好,跟我們的身體狀況有很大的關系,有人身體的狀況體質比較差,或者病,或者弱,或者天生容易昏沈、散亂,這跟他的體質有關系,因此體質不好,打坐比較不容易進步。體質有屬于累生累劫的習氣業障,也有是跟今生的飲食生活習慣有關系;所以這裏所講的要調飲食、睡眠、或者前面所講的,衣食具足、調身、甚至調息,這跟我們當下的生理狀況有關系,生理狀況不好,要打坐修定比較困難!
其次就是心理狀況:主要是講我們當下的情緒,書上所講的去五蓋─貪、瞋、睡眠、掉悔、疑蓋等等,跟我們當下的情緒心理狀況有關系,心不能清淨平定,打坐不太容易調適,或者說呵五欲,我們如果對于色、聲、香、味、觸的欲望太重,一樣會障定。
物,可說是物理;人可說是倫理,人跟人之間的關系。
最後是道理或者講哲理,我們一個人做事的觀念。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對空理,對緣起的體會跟了解;一個人的見識、觀念,對打坐都有很大的影響,這對佛法而言,主要是講對于緣起、無我、空,這些的種種理論的深入了解。
所以所謂調和衆事,就是從調境─外在的環境;調倫理,調我們人生活的環境,調生理狀態、心理狀態,還有調我們對道理上的了解,這幾個大綱,在下面其實觀念上有很多的細節,前面的廿五方便,都可以歸納到這細節裏面。譬如:前面講到沒有犯戒!沒有犯戒,大概可以歸納到一種心裏狀態,就是心能夠安!也就說不犯戒,心能夠不産生慌恐矛盾等等, 大概廿五方便,都可以歸入這幾個大綱裏,今天調和的部份,主要是講生理的部份居多,我們對于生理跟心理的一部份,也就說這是一個最基本的觀念,所謂的衆因緣生法,就是要使這幾個大項目,都能夠調理得很好,我們才可能成就!
有人只注重于講道理,有人只注重于身體上的健康,更有人只是很辛苦的要去找自己比較滿意的外在環境;而對其他如果不能協調,還是不能成就。這是第一點講到所謂:調和。泥─不強不軟,這就是中道,有人只是偏重于對身體,有人偏重于心識,這樣都是有所偏。因此今天主要是講就飲食、睡眠、調身、調息、調心等等。
¨ 調和衆事:廿五方便之歸納:
(一)調和外在環境:
物:物理環境───閑居靜處
人:人事、人倫──息諸緣務
(二)調和生理狀況:
體質故;累劫因緣等────令我們病弱易昏沈等
調:食、睡、身、息、心──調和五事
(叁)調和心理狀態:
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棄蓋。這與情緒心理有關
诃五欲:
(四)調和道理的認知:
進行五法。
第一調食者:夫食之爲法,本爲資身進道,食若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若食過少,則身贏心懸,意慮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一)調食:飲食。我們都知道人活著就必需飲食,飲食主要的對象,就是要調身體,在我們一般人,有人把身體看得太重視,變成對這身體太照顧,很多人對飲食很挑剔,對食衣住行,對容貌,花了很多時間,把調養身體當作他的目的,世間人有,也有一些道教常常以修身練氣。但這身體,在佛法而言,終歸是有老病死的一天,所以把身體練好,絕對不會是最後的目的。因爲你把這身體再怎麼練,最後他還是會死的;反之也有一些人,就像剛才所說認爲:『一切唯心造』,對身體不適當照料,這也不是中道。依佛法言:身體是修道的工具,我們要修行,不管是聞思修等等,都是需要透過身體才能成就的,所以對身體不能太重視它,也不能太輕忽它!太重視它!就變成把手段當成目的,調身只是調心的一種手段,調心才是目的;但如果手段工具都沒有用好,則心也不能夠調不好!
這是首先講到對調身的一種觀念:身要調,但調好是要拿來用的,主要用來修行。調身,主要是通過飲食、睡眠及運動。這裏第一調飲食、第二調節睡眠、第叁調身,調身其實包括動跟靜。動包括運動、平常的一些勞務,我們先講到大綱,然後再講到飲食。
在佛法裏有一種觀法,稱爲食─不淨觀:因爲一般衆生,有些人對于飲食太執著了,所以用不淨觀來對治;認爲食物吃下去,這時候好吃,過一陣子,吃到喉嚨裏面就變成津沫,到胃腸就變成大、小便等等,用不淨觀來對治我們對食物的貪欲,但用不淨觀對治是有一些效果;但有時候讓我們在生活上,比較不容易調適;所以在佛法比較常講的就是藥食,對于食物只是當作藥。在戒律上有講到食藥─是指飲食的意思。我們吃時,要把飲食當作吃藥的心態來受用,這樣在心裏上,我們既不會不吃,也不會去講究!花很多時間,飲食第一點是講到觀念,不能不吃,但要把它當作藥來吃。
¨ 其次講到質跟量
首先講量─飲食是爲了資身進道,這是觀念,爲了修道所以要養身,爲了要養身,所以要調飲食。食如果過飽,則氣急身滿,百脈不通,令心閉塞,坐念不安,如果食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應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吃要吃多少呢?當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就一般而言:吃飯就是所謂的七、八分飽,不要吃得太飽,尤其對打坐而言,比較容易昏沈;因爲我們吃過之後,很多的氣血都下降到腸胃裏面消化食物,因爲氣血都集中在小腹、腸胃之中;腦部的氣血比較少,就很容易昏沈!我們都知道吃過飯之後,比較容易昏沈。所以吃,只要吃七八分飽就可以了!
這又牽涉到所謂的早餐,午餐跟晚餐的問題─
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首先度五比丘,那時候只講日中一食,所以中餐在律典上稱爲正食,正餐的意思;後來爲了某些信衆的要求,或者成就他們修福,所以有吃早粥稱爲小食;至于晚餐我們都知道,在戒律裏面有所謂過午不食;如果我們就戒律來看,過午不食這條戒,並不是很早就製定的,有他的特殊的因緣。因爲當時的出家衆,都是出去托缽,如果中午出去托缽一次,下午再去托缽一次,這托缽,有時候都是要走好幾公裏的路,譬如:一個阿蘭若比丘住在山上,出去一次,再回來一次,就半天了!如果早上也吃,下午也吃,一天就泡掉了!就專修打坐者而言,他飲食的需求比較少。而且又因爲晚上天黑了,再去托缽,對自己跟別人,都不方便。因爲你托完之後,走夜路回去,就像在戒律中,有位比丘,因爲晚上去托缽,把人家嚇到而致流産。也就說晚上托缽,無論是對自己的修行,或對當時的環境,都不太方便,所以有過午不食這條戒。這條戒,在中國並不太實行;因爲我們知道中國禅宗,常常都要出坡,自己要耕田、要去砍材、挑水,所以在中國對這條戒律,尤其是住在深山裏的禅苑裏面把晚餐稱爲藥食。
我個人認爲目前的環境,除非你是專修閉關,有比較好的環境,少事少業,可以過午不食;一般人可能還是要吃,但不要吃的太多;就中國人的講法,所謂陰陽:白天爲陽,晚上爲陰,所以晚上要休息,人要休息,腸胃也要休息,所以晚上如果要吃,吃一些,不要吃太多,現在有一些在家人,甚至有一些出家人,因爲晚上可能還要請客,應酬,晚上不僅要吃,而且比白天,早餐,中午都還要多,所以這樣一種飲食習慣,對自己就有很不好的影響;也就說大致而言,吃!是要…
《《天臺小止觀》講記 調和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