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的观念
80年10月5日
(正文页20)
云何名为调和?所谓调五法:一者调节饮食、二者调节睡眠、三者调身、四者调气息、五者调心。所以者何?今借近譬,以况斯法 ,如世陶师,欲造众器,先须善巧调泥,令不强不软,然后可就轮绳。亦如弹琴,前应调弦令宽急得所,方可入弄,出诸妙曲。行者修心,亦复如是!善调五事,必使和适,则三昧易生,若有所不调,多诸妨难,善根难发。
我想这就文字上应该没有困难,尤其各位在初级班时,也听过《小止观》了,因此在文字上,我想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讲述!首先说明一个观念:何谓调和?在佛法里常讲到因缘所生法,要成就一件事情,是要很多因缘共同和合而成就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缘没有调好,就会影响整个大局;而要修禅定也是一样,要具足众多的因缘,而且这因缘要互相调和,才能使修定、修心能够成就。很多人虽然也知道要精进努力,但因为见识不够,往往只是看重其中一项因素,虽然很努力地做;但不能得到比较好的成就!为什么?因为没有看到诸多因缘,要很多因缘才能成就;尤其在学佛者,常常会有一种偏差的观念,认为一切唯心造!认为只要我努力就好了!但在很多的主客观的因素,没有配合好,还是没办法成就。所以所谓调和,从佛理而言,主要就是要调和众因缘。所需要的因缘,都能调和得很好,自然三昧能够成就。在这边所讲的主要是讲五者,前面廿五方便,甚至整本书,其实都是在讲调和,我现在就把所要调的项目,先列一个总纲,然后再作详细的说明:
¨ 调和总纲归纳
首先要调和外在的环境:也就说在什么地方打坐?像书上所讲在寂静处!闲居静处,不做众事!这主要指外在的环境、天然的环境,我们初学禅坐者,不可能跑到闹市里面去打坐,也坐不好;刚开始一定要有比较好的客观、物理环境让我们来坐,这是属于最外在的。
第二种是属于人事的环境:人跟事,指我们生活的环境,譬如说:我们要打坐,又要种田,出坡,从早上忙到晚上,很忙碌,气比较粗,心也比较没办法定;或者大家虽然表面不忙碌,但心里很忙碌,为什么?因为那地方,没有管理得很好,大家人事上不和谐,有很多情绪,这个看那个不顺眼,那个看这个有问题。每天有很多的情绪,这种人事的环境不好,我们一样没办法打坐,因为一坐下来,就是满脑子在这些人事的杂念里打转。第一个是环境,第一种是物的环境,第二种是人的环境。息诸缘务,就是没有很多杂事,这跟人事的环境比较会有关系。
身体状况:打坐能不能坐得好,跟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很大的关系,有人身体的状况体质比较差,或者病,或者弱,或者天生容易昏沉、散乱,这跟他的体质有关系,因此体质不好,打坐比较不容易进步。体质有属于累生累劫的习气业障,也有是跟今生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系;所以这里所讲的要调饮食、睡眠、或者前面所讲的,衣食具足、调身、甚至调息,这跟我们当下的生理状况有关系,生理状况不好,要打坐修定比较困难!
其次就是心理状况:主要是讲我们当下的情绪,书上所讲的去五盖─贪、瞋、睡眠、掉悔、疑盖等等,跟我们当下的情绪心理状况有关系,心不能清净平定,打坐不太容易调适,或者说呵五欲,我们如果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欲望太重,一样会障定。
物,可说是物理;人可说是伦理,人跟人之间的关系。
最后是道理或者讲哲理,我们一个人做事的观念。如果以佛法而言就是对空理,对缘起的体会跟了解;一个人的见识、观念,对打坐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佛法而言,主要是讲对于缘起、无我、空,这些的种种理论的深入了解。
所以所谓调和众事,就是从调境─外在的环境;调伦理,调我们人生活的环境,调生理状态、心理状态,还有调我们对道理上的了解,这几个大纲,在下面其实观念上有很多的细节,前面的廿五方便,都可以归纳到这细节里面。譬如:前面讲到没有犯戒!没有犯戒,大概可以归纳到一种心里状态,就是心能够安!也就说不犯戒,心能够不产生慌恐矛盾等等, 大概廿五方便,都可以归入这几个大纲里,今天调和的部份,主要是讲生理的部份居多,我们对于生理跟心理的一部份,也就说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观念,所谓的众因缘生法,就是要使这几个大项目,都能够调理得很好,我们才可能成就!
有人只注重于讲道理,有人只注重于身体上的健康,更有人只是很辛苦的要去找自己比较满意的外在环境;而对其他如果不能协调,还是不能成就。这是第一点讲到所谓:调和。泥─不强不软,这就是中道,有人只是偏重于对身体,有人偏重于心识,这样都是有所偏。因此今天主要是讲就饮食、睡眠、调身、调息、调心等等。
¨ 调和众事:廿五方便之归纳:
(一)调和外在环境:
物:物理环境───闲居静处
人:人事、人伦──息诸缘务
(二)调和生理状况:
体质故;累劫因缘等────令我们病弱易昏沉等
调:食、睡、身、息、心──调和五事
(三)调和心理状态:
弃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弃盖。这与情绪心理有关
诃五欲:
(四)调和道理的认知:
进行五法。
第一调食者:夫食之为法,本为资身进道,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若食过少,则身赢心悬,意虑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
(一)调食:饮食。我们都知道人活着就必需饮食,饮食主要的对象,就是要调身体,在我们一般人,有人把身体看得太重视,变成对这身体太照顾,很多人对饮食很挑剔,对食衣住行,对容貌,花了很多时间,把调养身体当作他的目的,世间人有,也有一些道教常常以修身练气。但这身体,在佛法而言,终归是有老病死的一天,所以把身体练好,绝对不会是最后的目的。因为你把这身体再怎么练,最后他还是会死的;反之也有一些人,就像刚才所说认为:『一切唯心造』,对身体不适当照料,这也不是中道。依佛法言:身体是修道的工具,我们要修行,不管是闻思修等等,都是需要透过身体才能成就的,所以对身体不能太重视它,也不能太轻忽它!太重视它!就变成把手段当成目的,调身只是调心的一种手段,调心才是目的;但如果手段工具都没有用好,则心也不能够调不好!
这是首先讲到对调身的一种观念:身要调,但调好是要拿来用的,主要用来修行。调身,主要是通过饮食、睡眠及运动。这里第一调饮食、第二调节睡眠、第三调身,调身其实包括动跟静。动包括运动、平常的一些劳务,我们先讲到大纲,然后再讲到饮食。
在佛法里有一种观法,称为食─不净观:因为一般众生,有些人对于饮食太执着了,所以用不净观来对治;认为食物吃下去,这时候好吃,过一阵子,吃到喉咙里面就变成津沫,到胃肠就变成大、小便等等,用不净观来对治我们对食物的贪欲,但用不净观对治是有一些效果;但有时候让我们在生活上,比较不容易调适;所以在佛法比较常讲的就是药食,对于食物只是当作药。在戒律上有讲到食药─是指饮食的意思。我们吃时,要把饮食当作吃药的心态来受用,这样在心里上,我们既不会不吃,也不会去讲究!花很多时间,饮食第一点是讲到观念,不能不吃,但要把它当作药来吃。
¨ 其次讲到质跟量
首先讲量─饮食是为了资身进道,这是观念,为了修道所以要养身,为了要养身,所以要调饮食。食如果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如果食过少,则身羸心悬,意应不固,此二皆非得定之道。吃要吃多少呢?当然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就一般而言:吃饭就是所谓的七、八分饱,不要吃得太饱,尤其对打坐而言,比较容易昏沉;因为我们吃过之后,很多的气血都下降到肠胃里面消化食物,因为气血都集中在小腹、肠胃之中;脑部的气血比较少,就很容易昏沉!我们都知道吃过饭之后,比较容易昏沉。所以吃,只要吃七八分饱就可以了!
这又牵涉到所谓的早餐,午餐跟晚餐的问题─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首先度五比丘,那时候只讲日中一食,所以中餐在律典上称为正食,正餐的意思;后来为了某些信众的要求,或者成就他们修福,所以有吃早粥称为小食;至于晚餐我们都知道,在戒律里面有所谓过午不食;如果我们就戒律来看,过午不食这条戒,并不是很早就制定的,有他的特殊的因缘。因为当时的出家众,都是出去托钵,如果中午出去托钵一次,下午再去托钵一次,这托钵,有时候都是要走好几公里的路,譬如:一个阿兰若比丘住在山上,出去一次,再回来一次,就半天了!如果早上也吃,下午也吃,一天就泡掉了!就专修打坐者而言,他饮食的需求比较少。而且又因为晚上天黑了,再去托钵,对自己跟别人,都不方便。因为你托完之后,走夜路回去,就像在戒律中,有位比丘,因为晚上去托钵,把人家吓到而致流产。也就说晚上托钵,无论是对自己的修行,或对当时的环境,都不太方便,所以有过午不食这条戒。这条戒,在中国并不太实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禅宗,常常都要出坡,自己要耕田、要去砍材、挑水,所以在中国对这条戒律,尤其是住在深山里的禅苑里面把晚餐称为药食。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环境,除非你是专修闭关,有比较好的环境,少事少业,可以过午不食;一般人可能还是要吃,但不要吃的太多;就中国人的讲法,所谓阴阳:白天为阳,晚上为阴,所以晚上要休息,人要休息,肠胃也要休息,所以晚上如果要吃,吃一些,不要吃太多,现在有一些在家人,甚至有一些出家人,因为晚上可能还要请客,应酬,晚上不仅要吃,而且比白天,早餐,中午都还要多,所以这样一种饮食习惯,对自己就有很不好的影响;也就说大致而言,吃!是要…
《《天台小止观》讲记 调和第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