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吃,但吃得多少?這是一個問題。
另外我們常講一句話:『禅悅爲食』。從前面講到這裏,這是指一般人在開始打坐之前的一種狀況,要吃─不要太多,七八分飽就可以了;中餐多吃,早餐也吃,晚餐少吃!如果對打坐而言,在道家有句話稱爲:『氣足不思食。』氣比較足就不思飲食!打坐坐了一段時間之後,氣會比較足,所以在氣足的狀態,會比較不想吃飯;氣足,又有的是屬于常態的,有的是屬于病態。我們都有一種前兆,像有人如果飯前吃了甜的東西,那餐就會比較吃不下去!爲什麼?因爲甜的食物,比較容易形成脈脹、脈塞!就感覺好象氣足了,因爲脈已經碰到障礙,沒辦法再進去了,這脈本來還有很多管道這樣去,但是這邊已經堵塞了,好象很快就滿了。
氣足不思食,有時候是屬于真的足了,有時是脈碰到障礙,使我們的氣沒有辦法再補充,所以感覺到氣足了,因此在我們打坐的過程之中,每個人都有脈障的,就是我們氣脈上都有障礙;有時氣慢慢地充足,充足到最後,脈障的時候,不能再充足了,在那個階段,就會不太想吃;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障礙慢慢消失了,又覺得很想吃,好象覺得吃不飽一樣。所以對這種現象,我們有這樣的知識,就不會覺得奇怪,我怎麼前一陣子,都不想吃飯,過一陣子,又很想吃,每天一上坐,都希望別人不要吃,都留給我吃好了,然後就變得比較饞嘴,像我以前自己住山時,因爲打坐時間比較多,有時候不止叁餐,且叁餐外還要吃點心,因爲那時脈的障礙一通過之後,自己就會覺得還有很多空間可以容納。這是指我們打坐的自己飲食的量,量在打坐的過程之中,也會有這種變化。
複次:若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若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此爲修定之初,須深慎之也!故雲:身安則道隆飲食知節量 常樂在閑處 心靜樂精進 是名諸佛教。
食物的選擇:吃東西也要有所選擇,一個大原則就是氣脈的通暢對打坐有很大的影響,有些飲食對氣脈比較容易形成障礙,那些飲食就要避免,或者有些東西比較容易泄氣,那些飲食也要避免。如果就中醫書上,所見到的,有幾種要避免的。
第一種稱爲生冷:並不是指沒有煮熟或已經冷掉的食物;像中國人常講比較冷的像:白羅蔔、白菜,體質比較不好的人,比較敏感,吃多了利尿會比較多、那種比較容易泄氣。
第二種稱爲辛辣,廣義可包括過味。辛辣:像姜在中醫而言:辛可以通氣。因爲少吃可以通氣,多吃則泄氣;所以很多人如果受了風寒,吃姜有幫助,因爲可以把身上的寒氣逼出體外。如果身上沒有寒氣,你又吃得很多,會把自己原來的氣都逼出去,而沒氣了,所以辛辣,少吃對身體有幫助,多吃反而不好。
反之,所謂過味:例如:太甜、太苦、辛辣,酸味太重都不好,尤其甜的東西,剛才已經講到,甜食在中醫上面講到:『甘則緩』緩是緩慢,吃多了,氣血循環會比較不會流利
第叁類稱爲油膩。當然就這大原則我們可以確定是素食比吃葷食好!因爲葷食,大部分都比較油膩;也有人以爲吃素沒有油,所以每次都用了很多油,油吃多比較不容易消化;所以油膩對打坐不好,還有一種是油炸過的東西,像到素食餐廳,有一半的食物是油炸的,油炸不只是油,而且炸過,比較容易上火,這對打坐更不利。
第四種稱爲菇菌類:香菇、木耳。這也很奇怪,很多人送我們禮物,有一半是這類的東西,因爲這些東西,是長在比較陰濕的地方,所以對我們脈而言,不是很好的。
第五類稱爲發物:何謂發物,就是有些食物,吃了比較容易引發舊病。譬如:花生、芥菜之類。也就說食物,除了吃素比較好之外,在素食裏面還是有很多差別的。這幾個項目是從中醫上面見到,對我們身體比較不好的。
瑜伽食物:所謂的自然食物。如果一樣食物經過很多加工之後,那樣的東西事實上比較沒有生命,生機已經比較沒有而變成一種渣滓。像我們最平常講的黃豆做成豆包,豆包再製成豆雞,變到最後,你不知道在吃什麼東西?愈後面的就是加工愈多,事實上生機愈少;所以吃,就瑜伽的觀念而言:重要的是不要吃太精致的食物,就是經過很多次加工的食物,對我們是不好的。或者有人切的很細,營養比較容易跑掉。在中國人很奇怪的想法,要請客喜歡請細桌,切的細細的,吃的人得不到好處,而做的人也很累。所以這也是一種觀念,就瑜伽的觀念而言:就是要簡單!能夠生吃最好,或者簡單的快火稍微炒一下就好,不要經過很多的過程來煮一樣東西,這對修道人而言是浪費時間,對我們的身體而言,也沒有什麼好處也!
¨ 另外瑜伽再把食物分爲叁大類:
第一類稱爲悅性食物;第二類稱爲惰性食物;第叁類稱爲變性食物。所謂悅性食物:就是吃了對身心都有幫助;惰性對身心都沒有幫助;變性是說對身體有幫助,對心理沒有幫助,詳細的飲食,我並沒有記得很清楚,但大致而言,也就說那些看起來,比較清淡的飲食,會比較上是屬于悅性食物。像生茶跟熟茶就不一樣!生茶因爲發酵的程度沒有那麼深,就比較好,或者說熟茶比較上火,咖啡都比較不好!簡單講:有人以爲吃水果就都好,但如果查瑜伽的書,水果也有很多是屬于惰性食物。像:水果中水梨、蘋果都是汁多而比較清淡的;有些剛好相反像柿子、芒果、榴蓮,這些東西味道很不一樣,而且很多異彩,多半是屬于惰性食物。所以我們不要想,水果都是好!其實就瑜伽而言:還是有很多不同的。
也就說調飲食,我們剛才講的一個是觀念,把飲食當藥來吃,不要當作享受!在量上而言大致是七八分飽,不要太多或太少;就食而言對這些有不良影響的,需要稍微注意一下!所以這下面所講的,如果食穢濁之物,令人心識昏迷,如果食不宜之物,則動宿病,使四大違反。就是剛才講的那幾大類,所以不管是從中醫所講的這五大類或從瑜伽所講的精致的食物,悅性的食物,惰性食物,變性食物,這些稍微注意一下!不要想說我們吃素的能吃的就已經很少了,又東挑四挑,那就沒幾樣了!我們剛才說到飲食就佛法而言,只是把它當作吃藥,爲了修養身體。這是講到調飲食部分!
第二調睡眠者:夫眠是無明覆惑,不可縱之!若其眠寐過多,非唯廢修聖法上亦複喪失功夫,所能令心暗晦,善根沈沒,當覺悟無常,調伏睡眠,令神清氣白,念心明淨。如是乃可棲心聖境,叁昧現前。故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 二、睡眠
睡眠跟飲食一樣也是需要的,也是爲調養我們的身體,而睡要睡多少呢?可分兩點說明:
(A)多寡
一、與氣血流暢有關:人要睡得很多,體質不好者,氣血不流暢,要睡得很多。像:虛胖者,大概一天要睡十個鍾頭都不太夠,就是因爲體質不好,氣血不流暢,就是整天給他睡,他也睡得著!如果是這樣的人怎麼辦?讓他一直睡下去嗎?最好藉由飲食、運動、打坐改變他的體質。
二、依季節性而分:我們在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其實各有長短,夏天─晝長夜短;冬天剛好相反─晝短夜長,所以夏天睡得少,而冬天睡得多,這是中醫上面所講的;一天到底要睡幾個鍾頭?其實每個人不一定!有的人睡四五個鍾頭就夠了,也有人睡七八個鍾頭,還不夠!
在佛法上其實沒有這種講法,但在很多修行人有這樣的做法,所謂不倒單。能不能修?我可以告訴各位是:不倒單,不必刻意的去修,剛才講到一個問題,氣血很流暢的人,睡眠可以減少,可以借著飲食、運動,尤其禅定的方法,能夠調適我們的氣血;如果氣血能夠調到非常流暢的狀態,這時睡眠自然能夠減少,就能慢慢地以禅坐代替睡眠。也就說:我個人能夠了解,爲什麼我們要睡眠?因爲我們心髒在中間,如果你的頭部需要血,這樣打上去;然後腳這樣抽上來,這樣有上有下的,當然就做工而言,躺平的比較省事。所以人花一些時間在睡眠。如果上下氣血很順暢,阻力很少,雖然上下走的路程雖多,但所花的心力不多,他可以用打坐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調養,所以我個人認爲不倒單,不需要刻意練,你要練的是禅坐的功夫;有人不倒單,坐成這樣子!晚上沒有休息夠,整天也不太清醒,那沒有什麼意思,所以如果能夠練成不倒單,是因爲練禅坐,練到功夫純熟了,就自然成就的;刻意去練,我覺得沒有必要!
叁、睡眠的時間:在經典上面講: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初夜,是指傍晚六點到晚上十點;後夜,淩晨兩點到清晨六點;中夜,晚上十點到隔夜淩晨兩點,中間有四個鍾頭,是可以睡眠的;但事實上一般人四個小時是不夠的,可能須六七個小時。那時因爲在釋迦座下的弟子,都是修禅定的多,所以對他們而言:四個鍾頭也就夠了!這是講到睡眠的多少,也是就大部份人而言。打坐坐得好,可以不用睡眠。
(B)昏沈現象
打坐有時候我們會碰到相當昏沈的狀態,這種昏沈你檢查不出結果,如果是白天工作太累的昏沈,好象還說得過去,或者生病而昏沈,也說得過去,有人跟平常一樣,但打坐到了一個階段,就變成非常的昏沈;這種現象,也是說我們的氣脈碰到障礙,尤其往頭部的脈碰到障礙,如果往頭部的脈碰到障礙,氣沒辦法上頭部,打坐的時候,頭就勾下來。這樣的狀況,可能會持續好幾個月,我們簡單講:也許前叁十分鍾坐起來,好象還清醒能夠數息;但叁十分鍾之後,就開始慢慢不省人事,這樣不省人事,大概要叁四十分鍾之後,又開始清醒過來了;這是爲什麼?我們剛才講到,這是因爲氣脈上面碰到障礙,所以氣脈經過叁四十分鍾後,氣脈能夠慢慢通過到頭部,所以又慢慢清醒過來。
所以在這種狀態,每個人脈都會有障礙的,所以在某一個階段經常會有昏沈的現象,就是要熬過去,沒有其它的方…
《《天臺小止觀》講記 調和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