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天台小止观》讲记 弃盖第三▪P3

  ..续本文上一页那不能接纳的部分,有时候会突然冒出来了!冒出来之后,你本来已经控制好的身心状况,就会被扰乱了,所以变成不稳定的情绪,严重就是精神分裂。所以首先要悔,但不要恨!

  首先,就是能够接受,就说这件事情我做得不好。其次,要能够弥补,一件事情做不好,有的事情还能够弥补的;当然没办法百分之百的弥补,但能够弥补多少算多少,不要只是不断地悔恨而已;如果能够及时的做些弥补,还可以!第三、就是要改过,不是带恨。就是如果我们一方面能够接受已做错的事,然后又能够弥补改过,我们的心才能安。详细的内容会在持戒清净时继续讲。我们最后再把疑盖的部份简单讲一下!

  第五、弃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信心,信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获。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有手,无所能取。复次:疑过甚多,未必障定。今正障定疑者,谓三种疑:一者疑自、二者疑师、三者疑法。

  疑盖:很多人在方法上对于自己会有疑,会想我这人大概是善根不具吧!大概以前是如何!不能修这法门!其实我常说:善根是修出来的,这辈子为什么善根不具呢?因为你前辈子没有好好修嘛!如果这辈子再不好好修,那下辈子当然会更差。所以善根是修出来的,圣人是修出来的,所以觉得自己不行,反而应该更努力地去用功,别人进步得很快,我进步得很慢,那你还是要去努力!或者自己认为不错!但方法是不是我最管用的,其实对大部份人而言,方法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你能够用心去用,就能慢慢地体会。最重要的疑,疑自己没有什么!佛法讲:众生皆有佛性,意思是:善根是修出来的,佛性不是说都有;但只要你不断地去努力,你肯花时间、精神去修,善根福德都可以慢慢地具足。我们今天就讲到这地方,下面的部份,我们下一次再补充!

  (五)疑:就是怀疑,怀疑当然是障定。我们平常有一句话叫犹豫不定!疑就是不定。所以疑当然是障定。所以不管是对什么疑,对佛法疑当然是障定;对世间法有疑惑,心还是不能定,所以疑一定是对于我们生活的定有妨碍;对于禅定的修习,当然也是有妨碍。

  所以要真正的去除疑,是要从智慧里去解决的,也就我们对一切事相都能够深入了解,这疑当然就消失;并不是盲目的相信就是解决的办法;怀疑当然也还是问题;就是要以真正的智慧,了解到真实的现象,才能对治疑,才能产生真正的信心。疑有三种:

  一、疑自者,作如是念,我诸根暗钝,罪垢深重,非其人乎,作此自疑,定法终不得发。若欲去之,勿当自轻,以宿世善根难测故!

  疑自:有些人在修行时,想我这样的人大概没有善根吧!或者修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很大的进步,就想自己不是这种材料。那么在上面讲说:以宿世善根难测故!意思是说你不要怀疑自己,也许你宿世是有善根的。但我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最重要是,我常说的一句话:善根是修出来的!我们过去世没有修,所以这辈子善根不具足,怎么办呢?当然是继续修,善根不是一种神来之物,天生就有的,而是修出来的。所以我们不要说自己有善根或没有善根,如果这辈子没有善根,当然这辈子要努力去修;这辈子你有善根,还是要继续修,你这善根才能维持而增长。

  因此我们既不说自己是没有善根者,所以不能修;也不说自己是有善根者,我大概是什么佛或菩萨之类乘愿再来的,如果你有这样大的信心,那也必然是一个问题。所以我刚才说到,我们不要以怀疑的态度来看,也不要盲目的相信,我当然是有善根的,不然我怎么会出家呢?这么多人不学佛,我还出家了!没这回事!所以对于所谓的诸法实相能够了解,何谓诸法实相?就是善根是修出来的,你努力地去修行,善根就会愈来愈成熟,所以没有什么好怀疑的;要怀疑的只是我们是否找对了方法?找对了方向,而不断地精进努力,这是第一个疑自者。

  二、疑师者:彼人威仪,相貌如是,自尚无道,何能教我,作是疑慢,即为障定:。欲除之法,如摩诃衍中说:『如臭皮囊中金,以贪金故,不可弃其臭囊,行者亦尔!师虽不清净,亦应生佛想』此事彼论具明。

  (2) 疑师:怀疑所教授的老师。有人觉得这老师的威仪不行,讲的不清不楚,或是好象也没有什么修行;戒律、什么各方面不足;但有时他修得不好,但他可以把你教得很好。我常说一种比喻:常看到佛法把教师比喻为医生,我们看世间的医生,有些医生医术很高明,但身体不见得很健康;对不对?他病得要死,可是他可以治你的病,不能治他的病。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业障不一样,他能够以他的知见、方法帮助消除你的业障;但他的业障是另外一种业障,所以医生也是一样;有的医生他内科很行,可是如果他生的是外科的病,他就是没有办法,得去找其它的医生。而修行也是一样,每个人过去生的业障、习气都不一样!所以人在修行上,最初是在自己比较有善根的部份,很快能有所成就;但在他业障比较重的部份,就会拖得很晚、很久。所以有些人禅定修得很好,但瞋心还是很重,禅定修得很好者,慢心还是很重,为什么?因为他们这方面的习气是比较重。也有的人讲经讲得很好,但叫他禅定修不出来的;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业障不一样,所以他能够讲哪一部分,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就去接受这一部分;他能够讲经讲得好,对我们知见有启发,我们就取这一部份;他的贪瞋痴习气重,那是他家的事,那是他自己要去处理。

  所以疑师者,我的态度也是一样,我们也不要把教授师看得一无是处,这个人威仪不行,因他威仪不行,所以就什么都不行,不会是这样子;因为他持戒不严谨,所以说他持戒不严谨的部份,而禅定一定也修不好,讲经一定也讲不好吗?不一定!因为每人的业障、习气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要,因他某一点不好,就抹杀他一切的长处;也不因他一点的好,就肯定他一切的长处。众生都是这样子,有人因为碰到他一个缺点,就想完蛋了,大概他没有优点;或者欣赏他一个优点,就以为他已经成佛、成菩萨了,就什么都对了!也不见得!

  也就说我们对于自己或对老师也是一样,对因缘现象比较深入了解时,什么是可取,什么不可取,老师能够教你的是哪一部份?这一部份教得好,这一部份对于我们有帮助,这部份我们就努力地去吸收;这不只是佛教的法师,世间法也是一样。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缺失,取他的长处,不要取他的短处,那就到处都是老师,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够得到教授师的益处。

  三、疑法者:世人多执本心,于所受法,不能即信,敬心受行,若生犹豫,即法不染心。何以故?如疑义偈说:

  如人在歧道 疑惑无所趣 诸法实相中 疑亦复如是 疑故不勤求

  诸法之实相 是疑从痴生 恶中之恶者 善不善法中 生死及涅槃

  定时真有法 于中莫生疑 汝若怀疑惑 死王狱吏缚 如狮子搏廘

  不能得解脱 在世虽有疑 当随妙善法 譬如观歧道 利好者应逐

  (3)疑法:对于疑不疑?或者信与不信,我们常说信有三种信:

  仰信:有些人很有知识、很有学问,他的选择我们相信一定比我们高明,我们自己没有能力去做判断选择,所以找到一个能够相信的人,以他的选择为选择。譬如父母,小孩子都是听父母的话,因为他们认为父母,能够帮助他们做最好的选择;学生对老师,经常也是这态度。这是仰信,是藉助于比我们高明者所做的选择,这种选择最初是可以的,但不够究竟。所以有所谓的解信。

  ‚解信:解是了解。为什么我们能够接受呢?因为从我们的知识跟经验去判断、分析,觉得这讲的有道理,我们就慢慢接受了,这叫做解,因为解而能够信。

  ƒ证信:最后我们用修行的方法,能够得到真正体验,当然我们对这个法,就能真正完全的相信。

  所以一般人或信徒,总是从仰信而解信,最后是证信,能够真正的信。这我还是说:真正的信,还是要从了解诸法实相,了解因缘果报,去做抉择的;盲目的信,或者一味的狐疑不定,对我们修行都没有好处。只有经过一种智慧的观照、抉择慢慢地去选择。人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到最好的,即使我们现在亲近到一位最好的明师,他也不会一下子把他最好的知见拿给你,对不对?因为我们的程度不够,没办法接受最高、最深的道理。所以我们从当时能够接受的接受起,慢慢再不断地修证,使所接受的理能够慢慢深刻、能够广、能够高明。

  这也就说我们在心中,要随时保持一种弹性度,我现在所知道的道理是不圆满的;随时要有这种准备去接受更圆满的。我现在所接受的一定是有缺失的,我们随时随地准备去修正,如果我们存着这样一种心态,就会进步,这绝对不是狐疑不定,因为狐疑不定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就说要嘛!就绝对的要相信,不要嘛就绝对的不相信!事实上我们并不是这个态度。所以,现在我是做了抉择,但这抉择在我目前为止是最好的;可是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因缘,会做更好的抉择,保持这种警觉性,这种弹性度,那我们在修行就可以慢慢趋向于圆满。

  在很多人也觉得自己,还没有到达开悟成佛之前,不能讲经说法,为什么?因为万一说错,把人家害死了,一辈子翻不了身的。其实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再修正自己的意见,在我们小时候,也听得很多,到目前为止,我们有很多的意见,也慢慢被分析而排挤出来了。所以信或疑,都是这样子,就是以我们的经验、知识慢慢地不断地吸收更好的东西,这是疑与信之间的中道。下面这页的部份各位去看就好,我不用讲了。

  复次:佛法之中,信为能入,若无信者,虽在佛法,终无所获,如是等种种因缘,觉知疑过,当急弃之。

  问曰:不善法尘,无量无边,何故但弃五法?答曰:此五盖中,即具有三毒等分,四法为根本,亦得摄八万四千诸尘劳门。第一贪欲盖、即贪毒,第二瞋恚盖、即瞋毒、第三睡眠及疑,此二盖:即是痴毒,是故是有三毒。

  掉悔即是等分摄,合为四分烦恼。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是故除此五盖,即是除一切不善之法。行者!如是等种种因缘,必弃五盖。譬如负债得脱,重病得差,如饥饿之人,得至丰国。如于恶贼中,得自免济,安稳无患。行者亦如是!除此五盖,其心安稳,清净快乐。譬如日月,以五事覆翳,烟云尘雾,罗侯阿修罗手障,则不能明照,人心亦复如是!

  

  

《《天台小止观》讲记 弃盖第三》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