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從身生彼諸根者。曰:諸根應犯如前頓生之過失,以其親因之身是常,相近有故。若謂根從心生,則其後余身亦應從此心生也。
卯叁、結
非由離因故,諸最後心等,皆無想相結續,故彼立有余。
外說:一切最後心皆無後心結續,由離親因之身故。此說非理。以身非心之親因故。如果臨終心之能立,非成立凡夫彼臨終心無後心想結續之正因,許是成立彼宗之有余因故。
癸二、釋修亦無無邊增長難 分二:子一、難,二、釋。今初:
由修雖增勝,如跳與水暖,非能越自性。
難曰:悲心雖由修習可以增勝,然不能超越以前自性,無邊增長,如跳躍及水暖。
子二、釋 分二:醜一、喻義不同,二、斷诤。今初:
若所作複須,觀待勤功力,或所依不堅,殊勝不增長,
非如是自性。益彼諸功能,于諸後殊勝,無辦功能故。
依非常住故。雖增非性故。若時所修作,不複待勤力,
余力轉增勝。心中悲愍等,修生,自然轉。如火等于薪 ,
水銀與金等。故從彼等生,是性生功德。故能使功力,
後後轉增勝。是從前同類,種子增長者,悲等諸覺心,
修習于何住?
悲心非如是不無邊增長之自性。若彼修習所作複須觀待勤勇功力,或所依不堅牢性,則其殊勝不能增長。然悲等之所依堅固,是由修習自然轉勝之功德故。跳躍雖亦不增勝,然非如是無邊增長之自性,以無饒益汝前殊勝之諸功能,而能成辦饒益後殊用功能故。又水暖性雖亦增勝,然非如是無邊增長之自性,以其所依非常安住而幹竭故。又跳躍等亦應無邊增長,若時修習所作不複等功力,其余功力輾轉殊勝故。已許此因。此頌又可作自宗解,謂悲愍等應能無邊增長,若時修習所作,不複待功力,其余功力輾轉殊勝故。又由彼等修習所生彼悲愍等,其後後修習功力輾轉增勝,是心性中所生功德故。以是心中由修習生,複是自然而轉故。喻如火等于薪等自然而轉,又如水銀與金等和合熔化,不待第二熔化故。悲等諸覺心若已修習,于何量住?應不住增長。何以故?以是從前同類種子增長者之心中功德故。
醜二、斷诤
跳則非如是,從跳生于跳,彼因“力、勤勇”,功能決定故。
跳是決定性。初跳非如後,彼身違逆故。功漸除違逆,
安住自力性。悲從自種生,若自種爲因,無逆品損害,
心成彼體性。如是前前修,心法悲愍性,及離貪覺等,
是余顯根本。由修彼悲性,如離貪、貪、厭。
外曰:若悲愍等由修習力無邊增長者,跳躍亦應能無邊跳。曰:跳躍非如悲等,唯從前念同類,生于後念無過跳躍,以跳躍量是決定性故。跳躍之因是體力與勤勇等功能,量決定故。問:若爾,則從最初應如後時能跳。曰:彼練習跳躍之人,非從最初便能如後時所跳,以有痰濕等病,與身輕利相違逆故。又習跳者,縱以功用漸除逆,然亦不能無邊跳躍,以安住自因體力決定量故。問:一切有性應皆有大悲心,以悲心從前念同類生,時無始故。曰:悲心以自種子爲因者,若無逆品損害,則于心中自然而轉成彼體性。以是從自種子所生之心功德故。若悲心後。發生嗔恚等逆品違害其種子,則不能相續增長,故非一切有情能成就大悲心也。諸佛世尊由修習力成悲體性。謂由前前修習之心法,悲愍離貪之覺等爲同類余心顯現之根本故,喻如阿羅漢離貪之覺,有貪者之貪欲,瑜伽師之厭離等心,皆自然而生起。
略結上義,謂分別意識爲有因無因?無因如後文破。若有因,其因爲常爲無常?常不應理。常有遍常與不遍常。遍常不應理,如破自在爲因,包括計時、方爲因等。破不遍常法爲因,如上述:非從無次第生有次第等所說。若計從無常因生者,則觀意識自體爲常無常?若計常者,如下文破常我時廣說。若自性無常從無常因生者,則觀身心爲一體爲異體?一體不應理,如是身亦應生功德等文廣說。若異體者,爲從物生爲從心生?若從物生者,身僅爲意識之俱有緣,是已極成,非是所破。若計身爲意識之殊勝因者,爲作親因緣,爲作殊勝增上緣?初不應理,觀爲前後,爲同時因?初不應理,身住心亦應住等廣說。同時因不應理,身無盛衰等文廣說。若計爲殊勝增上緣者,應如眼根饒益限識之理而破。又觀作殊勝所依之身,爲有根身?爲一切根之合?爲是無分一體之粗身?爲是衆多細分?前二不應理,彼如覺緣故等文廣說。計無分粗身不應理,手等搖動時等文廣說。計衆多微塵身爲意識殊勝所依,不應道理,無余是因者等文廣說。若計意識從前念心生者,爲從自心前念生,抑從他身如父母之前念心生?若從他身前心爲因者,爲作自意識之親因緣,爲作殊勝俱有緣?是則父母聰明多聞等,子女亦應如是。或父母愚暗無知,子女亦應爾。在講親因使果隨轉時廣說。若從自心前者,則善成立自宗同——有前後世。總主量曰:初生無間之意識,必有前念心意爲先,是心法故。如現見現前貪生嗔恚等。凡夫臨終意識必有後心結續,是有貪心故,如現見從貪心生嗔恚等。
釋量論略解 卷第叁(終)
釋量論略解 卷第四
法稱論師造
僧成大師釋 民國 法尊釋編
辛二、加行圓滿 分叁:壬一、略標,二、廣釋,叁、結義。今初:
具悲摧苦故,勤修諸方便。方便生彼因,不現彼難說。
具足悲心之加行道菩薩,應精勤修習息滅衆苦之諸方便行,以是欲摧滅他苦之異生故。此因決定,以方便所生之苦、滅二谛及彼因之集、道二谛,是不現見事故。若自對彼不現見者,則難爲他宣說故。
壬二、廣釋
以教理觀察,由苦性差別,當了別苦因,彼無常等性。
如是因安住,不見果遮故。爲摧彼因故,當觀彼逆品。
了達因性故,亦解彼逆品。由我我所執,有爲爲行境,
貪愛是其因。彼之能害者,見無我,相違。衆相多方便,
經長時修習,于其德失相,當行走極明顯。心亦明顯故,
因習氣永斷。能仁爲利他,勝出麟喻等。
若爾,通達四歸之方便雲何?曰:又彼加行道菩薩有通達四歸之方便,謂以教理觀察四歸理故。又彼菩薩以苦性之差別暫時生故爲因,了別苦因及彼因無常等自性。以如是因若安信,則不見其果能遮止故。又彼菩薩當觀彼集歸之對治逆品,爲欲摧毀彼苦谛之因故。又彼菩薩亦能定解彼集歸之逆品,以了達集之因性故。問:若爾,苦歸之因及彼之違害爲何?曰:由我我所執所作成之有爲法,爲所行境之貪愛,是苦谛之因,以是彼之根本故。現見無我之慧,是彼我執之能違害者,以與彼我執由于行相正相違門而能破除故。問:若爾,由于修習現見之理雲何?曰:偉大能仁,永斷苦因之習氣,以心于取舍最極明了到究竟故。對于功德過失亦極明了,以無量行相衆多方便,叁無數劫長時修習,乃能如是故。又偉大能仁,勝出麟喻等,以利他行到究竟故。
壬叁、結義
義故修方便,許彼是大師。成就先起故,說此二爲因。
其能修無我慧之方便,許彼是此處所說之大師,以是彼究竟大師之因義故。究竟大師是能爲他人宣說我慧者,能成此大師之因,即能修習無我慧者,因立果名,故稱大師。此上意樂加行二種圓滿,說爲果圓滿之因,以較成就二利之果,先生起故。
庚二、果圓滿,分二:辛一、善逝,二、救護。初又分二:壬一、正說,二、斷诤。今初:
因斷具叁德,是爲善逝性。非苦所依故。是善,見無我,
或從彼加行。生及過普起,說爲複退轉,斷我見種故,
是不退轉性。彼谛異體性。身語心粗重,無煩惱無病,
余說道不明。修故無余斷。
世尊是得具足叁德之善逝性者,無余永斷衆苦因故。問:叁德雲何?曰:一、是善斷,謂已得永斷非苦所依故。二、善因爲先,謂從現見無我,或從已修習加行而得故。叁、不複退還生死,謂是永斷我見種子故。若還生生死,及普起衆患,說爲複退轉故。問:通達無我慧,如何違害我執?曰:通達無我慧,能害我執,以與彼我執行相各異而體性相違,無倒通達四谛理故。聲聞獨覺阿羅漢,猶余身語心之粗重,雖無煩惱,無逼惱心意之病,然于宣說解脫道,心不明了故。諸佛世尊無余永斷一切過失,以修習對治到究竟故。
壬二、斷诤
有說語等故,過失非永盡。引遮相猶豫,故是錯亂因。
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爲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
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
順世派等有說:能仁諸過非盡,以發語故,具足根等故。曰:此發語等,非成立彼宗之正因,是遍相錯亂因。以于彼逆遍生猶豫故。複次,爲何遍計諸過失無盡?爲因過失是常住故?或雖無常,而無能斷之方便故?或彼方便無能知故而說諸過不能盡耶?彼等一切皆不應理。以過失有因,故非常信;由修因之對治即可斷盡故有方便;由了知因之自性,即亦成立知彼方便故。
辛二、救護
求護者宣說,親自所見道。無果,不妄語。具足悲心故,
凡一切所作,爲利他行故。以故是定量。
諸佛世尊是救護者,以宣說自所見道到究竟故。又佛世尊不說妄語,以現見宣說妄語無所求果故。又佛世尊是定量士夫,以具足悲心故,凡一切所修道皆爲利他而加行故。
巳二、逆成立量 分二:庚一、廣說,二結義。初又分二:辛一、果圓滿,二、因圓滿。初又分二:壬一、救護,二、善逝。初又分二:癸一、由說四谛顯爲救護,二、抉擇所說四谛。今初:
複次救護者,宣說四對谛。
上來由順次門成立世尊是定量士夫。…
《釋量論略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