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差別。爲從何不定?或簡別他,或應時者,非有。如說聲之總別所有,是二者之德。若謂:
此總非聲,是障一定故。若彼應是所立種類,彼亦是障此一定也。曰:如是亦無差別。當知如是亦于若無所立,若彼所余,若彼相違
而轉。以義了知,非一切種皆是錯亂。如前已說。若謂由違自宗所許名相違者,如勝論派說:無質礙故非是能造,如諸極微。如是觀
察違其所宗而說者,是能立之過失。“余相違”。謂亦獲余相違過,非唯似因。此中雲:非質礙故。其不成義是因過失。雲:非是能
造,亦是宗過,違先許故。若謂:若彼俱犯不成與相違者,則與宗過相違。以量式中頓犯二過相違。彼複誹謗余之作者。曰:雖然如
是,若如作者量式,複以余法相違而顯示者,彼亦應說即不成性。其宗過失亦“非他”。其中合置自宗不成義,無余一違宗過失可說
也。說作者爲他法自在,與他自在等。余者之量式無所相違,如說射箭與此所射。此中數論者作如是說。最勝非因,非有思故。其今
遣除,謂非離最勝有他故,是爲不共。即不定因。若謂說離別物是他者,可成相違。然“非他”,謂彼唯是能立之相違,以成立相反
故。非是自宗相違。說爲抉擇應時義故而列之因,名時相同。如說我是常,不異身故(應是:異于身故。如信慧本)。此中非由不異
身故(異于身)觀察其我。“此應成不定”。何以故?謂常如虛空等,或無常如瓶等,以于二者俱見不異身(異于身)故。爲此是常
,抑是無常?而觀察之。故此非異不定也。說能立與所立無差別故,名同所立。如說:聲常,非所觸故,知覺。此中聲上,非所觸因
極成故,“此非不成”。此非于彼爲不成因。由何說與所立無差別而名同所立?然此中譬喻與所立相同。可作余觀察,謂喻與所立無
差別之因,名與所立無差別。作是觀察,是同所依事多谷者,非一切皆能得也。縱是所許,因亦不成。此非與所立無差別之喻。然是
語總(此上數句,似有錯誤)。是故非唯不成,亦是似因(應是:非是不成似因)。如何爲不成?若法說爲因,而于有法不成,或立
敵隨一不成,或猶豫不成。說延時而說名過時者,如說:聲是無常,如瓶。問曰:未說其因。乃說:所作性故。此是不完全說,或爲
決定而後時說,俱不說爲似因。何以故? “不完全,成立所立故。”且若是不完全說者,由缺少故是不完全(缺少因支)。以非有
故,非是似因。若爲決定後時說者,如是因相應理,能成所立,非是似因。如因處而有,彼非似因之相故,此非是似因也。
C、破勝論派諸勝論派說:“似因有叁種,謂不成、未顯示、懷疑非有之因。”此敘外計。次破雲:
若如勝論者 無有或相違 相反說不全
所說不成,且非似因。謂或于喻無,或不極成義。言爲因義故。其或字是觀察之聲。如是則于喻已極成也。若謂是說所立不成者
,如是則言爲因義,應成相違。言應顯示極成爲先者,此中當說于系屬時,已善極成。非有者謂無,則非疑惑。有角是已成故,既極
成已于彼說喻。如雲:若是有角,則是馬或牛也。若謂非有之因即是非有,二意之因即成疑者。曰:且非非有之因,唯非有者,不能
了知。如是唯非有,無能了知。然是“相反”。其中由于有角、非馬智生,而非彼智。由成立相反故,是相違性。有疑惑之因,當說
爲疑。“說不全”,如說是有角故,是牛。非唯彼等便是疑因。然是不共。如說:六句義是耳所取性。彼于一切中無,于衆多境是猶
豫因。若謂于二別法俱見故,彼即是總。如豎立者。彼不應理,由無所反,彼如是現。由是有一實故雖無疑惑,然于地等則是猶豫。
從彼一切皆返,非有故。故不說余一切疑因皆是不共也(此等義尚須研究)。如是當說衆多相違與不定因。如說:爲由地等合集而造
身?爲由各自種類?便成疑惑。以五因可得故,及破由異類造故。當說疑經“不全”也。此複總由現見,由邬波羅白色,定見德性、
能依性、無德性等。非是疑惑。故諸非決斷之因,不應說彼總,于現見中是猶豫因。彼唯缺少。若謂非有之因是無,猶豫之因是疑者
,何所立無及猶豫,皆未說故。如是是說少也。如有立聲無常,未說是眼所取,當于境猶豫。如以煙等成立火等。如是勝論派之似因
難以成立。已說因及似因。
集量論略解卷叁終
卷四 觀喻似喻品
分二:一、敘自宗,二、破異執。初又分二:(一)說喻,(二)說似喻。今(一)說喻:
所說叁相因 善住于宗法 所稱余二相
以譬喻顯示 所立隨行因 所立無則無
同法及異法 當說爲譬喻 以非遮而遮
如是無有相 由非作故常 由壞此果性
此說則不遍 非樂等合離 共不共相違
亦應成能立 一一俱末說 故說爲二喻
如自所決定 欲生他決定 說宗法系屬
所立余應舍 非是離于因 別說于譬喻
爲顯因義故 比度非無義 成因系屬故
說二譬喻者 喻應爲別有 別則同世間
彼等說喻時 但說諸同法 舍能立所立
成單純比度 于彼異法中 爲非遮比度
彼異法量式 異品同時說 若宣說返者
或立所立因 或是彼差別 同說應無窮
唯宗法是因 有誤亦應成 俱說不成者
九中俱亦有 已說譬喻
言“所說叁相因,善住于宗法,所稱余二相,以譬喻顯示”者,謂諸因明論中,僅說宗法性爲因式。如說此所作故,了知聲是無
常。所余二相因式中未說,爲彼義故當說譬喻。“所立隨行因,所立無則無,同法及異法,當說爲譬喻。”言隨行者謂一切行。言同
法者,且如說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若說諸勤勇所“發,見彼無常,猶如瓶等。如是于異法亦說諸常住者,見非勤勇所發,猶如虛空
。當說此中亦是由能立門,成立所立。于同法中,決定當說諸勤勇所發,見彼無常。則異法中亦決定當說,所立無處則無。即是顯所
立無處,無彼因也。“以非遮而遮,如是無有相。”如是說前者是非遮,後者是無遮(《理門論》雲:“前是遮論,後唯止濫”)。
如是則不許常法者(如經部師不許虛空有體),亦成異法喻也。後以何緣,第一說因宗所隨逐,第二說宗無因不有,不說因無宗不有
耶?由如是說能顯示因同品定有、異品遍無,非顛倒說。若謂:若如瓶喻,如說因有宗必隨,如是亦應說宗有因必隨也。曰:不爾。
不應說故。瓶是爲宗所隨之所作性,差別而說故。顯示語義,主要是顯示決定之義也(此數句文尚應研究,與信慧譯本也大有出入)
。複次,“由非作故常,由壞此果性,此說則不遍,非樂等合離。”(《理門論》頌爲:“應以非作證其常,或以無常成所作,若爾
應成非所說,不遍非樂等合離。”)若依同法門(先因後宗),說諸非所作皆是常者,則應以非作,證其非所立之常。如是若依異法
門(先宗後因),說八諸無常皆是所作者,則應以無常證所作性,亦非所立之宗。勤勇所發性不等遍之因,應有過失。謂如電等,則
應是常,及勤勇所發性,是其過失。若謂縱有彼過,若了知所立之因,不顯示等遍者,離無常外容有他故,則不應說所立無處因定非
有。若唯依有事者,則瓶無常性亦應由勤勇所發,無則不生。則不應說觀待外義而顯示。當說等遍之因成立所立。于此時中唯以義說
,所立無處因定非有。不說異法喻。若時俱說二喻,爾時顯示異品唯有(此句似有誤)。等遍者顯示所立無處因定非有。則不應說能
立所立之因顯有同法。如是亦是障礙因隨成所立,非遮其義(此諸句尚須研究)。以說同品有及二故;(此段文,信慧譯爲:“若指
定爲:諸非勤勇所發則定是常,無常亦唯勤勇所發,容成彼過。若時指定唯非勤勇所發是常,非說勤勇所發。爾時則無過失。此即是
說常住于勤勇所發中無。如是此今說無常從勤勇所發,以指定因故,則余非有。是由說者意樂所指定故,于勤勇所發性說常性非有也
。曰:此是異法。若非爾者,如于常中無勤勇所發故,比量無常性。如是勤勇所發,常性非有故,比量非勤勇所發。故是成立非所立
宗。故應顯示唯因于所立無處非有也。若于此中顯示所立無處非有性者,則說無常性是勤勇所發,當有何過耶?如說常性是所聞,于
無常非有故,此不共因亦應成爲常住之因也。若謂無過,如說無常性是勤勇所發。此中勢得成立所立常住。如是說常性當是所聞,非
能于常住顯示爲所聞性。若勢俱得二者,吾等亦許。或以勢力或以余事俱顯示故。若是顯示因遍隨所立轉者,彼離無常更無余事,則
不應說:所立無處因定非有。若唯有者,則勤勇所發性若無,瓶之常性亦非有故。則不應說觀待外義,此即是喻。當有過失?曰:周
遍之因,當說隨所立轉,以于此位勢顯所立無處,因定非有故,不應說異法喻。若時俱說二喻,爾時是唯顯同品有。周遍者,謂顯所
立無處因定非有也。如是則不應說因隨所立轉也?此亦是爲遮所立隨因轉。然此遮無義,以說同品有二相故。)此中當說:因之余相
,以宗法性,即由因顯示故,義定應說唯同品有者。如是由言唯同品有,則于異品唯無同品,應得遮義。彼無處無,是唯無處非有,
非異品無我等。如是此中是唯所立無處無,非于余處。若以異品能了所立者,則成相違不相違衆多因,謂正有之相違,及所說正因,
由當說之同法喻應成不定。其非質礙性于常非有,亦應顯示是由于有事,非謂由余及相違無事。由是言非勤勇所發者,以勤勇所發與
無常性相系屬故,由無無常則當顯示無因。異法喻者,謂于常非有,顯示因爲無性,非是顛倒。縱非說非所作故常,然此中以虛空等
常爲宗,即成立非所作也。如是由俱說對治品相違與不定故,則不應說。(以上諸文似均屬反面義,尚須研究。)非單說一一相應成
過故(非只說同法或異法,俱犯過失…
《集量論略解目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