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P6

  ..續本文上一頁乘學人。

  壬叁、廣說各自喻義:

  譬如淤泥水蓮花,初敷榮時人歡喜,

  後萎悴時人不喜,歡喜貪欲亦如是。

  譬如水蓮花最初敷榮綻放時人皆歡喜,後萎悴時則不歡喜。如是,貪欲隨眠依于非理作意而生起貪欲時,人皆歡喜而待其滅盡時都不歡喜故,此者也如見水蓮的歡喜般。

  譬如愛蜜之蜜蜂,極其撓亂刺蜇擊,

  如是由生嗔恚故,內心産生諸苦惱。

  譬如愛惜自命的蜜蜂極爲撓亂時則以銳刺蜇擊而生痛苦般。如是,由嗔恚隨眠生起嗔恚的現行故,自他內心産生痛苦的憂惱。

  譬如稻等內果實,外爲皮殼所包裹,

  如是現見如來藏,癡心蛋殼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實被外殼包裹而不能現見般,如是,以如蛋殼般的無明癡心隨眠對如理現見如來藏作障礙。

  譬如糞穢不合意,如是具貪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厲現行如糞穢。

  譬如不淨糞穢與意不相合般,如是,叁毒現行是貪著欲界諸有情依止欲界五欲等諸多惡行的因,是故猛厲叁毒現行如不淨糞穢聚是生起厭惡心之處。

  譬如財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寶藏,

  如是衆生自生智,無明習氣地所覆。

  譬如大寶藏財富被地層所障故,諸貧窮者不知有財富而不得受用珍寶藏。如是,匮乏功德聖財的諸有情,無盡功德的自生智慧被無明習氣地覆障而不得現見。

  譬如芽等漸生故,種子皮殼即破裂,

  如是由見真實性,斷除見道諸所斷。

  譬如由樹木的芽、枝等漸次生起故,種子皮殼逐漸破裂。如是,由見真實性的智慧漸次産生故,能斷除見道所斷煩惱。我認爲所謂次第産生是從煖位開始。

  由與聖道相連屬,摧毀壞聚見核心,

  修道智慧諸所斷,宣說猶如破壞衣。

  依靠與聖道現量見四谛法性相連屬而摧毀所斷的核心或主要的薩迦耶見等,宣說由生起修道智慧所斷的諸障礙猶如無有堅固精華的破壞衣。

  依于七地諸障垢,猶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遠離于胎藏,無分別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諸障垢,障礙所證且令有勤作、不見自己本具之法故,如胎藏的諸垢穢般。于如遠離胎藏的清淨地無勤生起無分別智,如轉輪王胎中成熟即降生般,以無須觀待勤作故。

  隨逐叁地諸障垢,當知猶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剛喻定所摧毀。

  隨逐叁地的諸障垢是小品障,無勤即能斷除故,當知猶如金像上所染的泥土般。此垢障是以巨大智慧之自性——十地末後金剛喻定所摧毀。

  壬四、再攝總義:

  如是貪等九種垢,如同萎敗蓮花等。

  如是貪等能障的九種垢如同蓮花等比喻。

  辛二、顯示自性法界分叁:一、略說九喻顯示叁法;二、顯示分別喻義;叁、廣說分別喻義。

  壬一、略說九喻顯示叁法:

  由叁自性歸攝故,種性如同佛身等。

  所障的比喻與意義相似,由下文所說叁自性所攝故,種性如來藏如同佛身等九種比喻。

  壬二、顯示分別喻義: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種性者,

  其中由叁及一種,五種比喻當了知。

  何爲叁自性?此如來藏之自性即是自生智慧法身、不轉變的真如義,也是成佛的種性,共叁種。應知其中法身由前叁喻、真如由真金一喻、種性由其余五喻而宣說。

  壬叁、廣說分別喻義分叁:一、法身之喻義;二、真如之喻義;叁、種性之喻義。

  癸一、法身之喻義分二:一、顯示法身之分類;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顯示法身之分類:

  當知法身有二種,法界最極清淨體,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說深及種種法。

  當知法身有二種分類:法界最極清淨各別自證智慧的所緣境,稱爲真證法身;證悟彼者的等流即是宣說勝義空性的甚深菩薩藏法以及宣說種種廣大世俗地道等相應所化信解的十二部經,此二者稱爲假教法身,即是教法。

  子二、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由超世間故,世間此喻不可見。

  不可見故佛自身,宣說與彼界相同。

  所說微細甚深法,猶如蜂蜜一味性,

  所說種種廣大法,猶如種種殼中實。

  應知,由于證法身超越世間故,在世間不見有能表之喻,因此宣說佛身與法界如來藏二者相似;由于非是世間粗大心識的所緣境故,宣說微細難測甚深空性法猶如一切蜂蜜甘甜一味般與自性空性相似,而宣說種種廣大十二部經等方便相則如種種皮殼中安住的不同果實般。

  癸二、真如之喻義:

  由于自性無變易,以及勝善及清淨,

  是故宣說此真如,與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經雲:“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諸法法性恒常安住。”如是,由諸法自性恒時不變,看似與煩惱相連然自體無有變易故,如黃金墜入不淨糞然不變壞般;也如黃金的莊嚴與珍貴般,自性本善且殊勝;又如黃金可打造飾品,緣真如也可生起善法;且如黃金唯以垢穢而淨般,如來藏本體清淨,所以宣說真如與真金之性相似。

  癸叁、種性之喻義分叁:一、以喻顯示二種性;二、由此獲得叁身之理;叁、彼等與比喻對應。

  子一、以喻義顯示二種性:

  猶如地藏及果樹,當知佛性有二種,

  無始自性住種性,真實納受勝種性。

  譬如不須勤作、自性安住于地下的寶藏及依勤作漸次生起的果樹。如是,當知種性也有二種,即無始以來自性安住的法界清淨自性住種性以及緣彼依靠聞等勤作重新真實納受的善根——順解脫分殊勝善根的增上種性。榮敦巴大師說此二者中後者殊勝,其實此增上種性也不是先前沒有後來新得,因爲它是由如來藏上的障垢部分減薄而現量産生能滋養如來藏作用之力。

  子二、由此獲得叁身之理: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如來叁種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後者得後二。

  承許依此二種性獲得佛陀叁身果,即依于初者自性住種性究竟智慧資糧、清淨客塵障垢而獲得初者法身;依于次者增上種性究竟福德資糧而獲得針對遠近衆生顯現的後二者報化身。

  子叁、彼等與比喻對應:

  當知莊嚴自性身,猶如珍寶之佛像,

  自性本來非所作,攝集功德寶藏故。

  具大法王國政故,報身猶如轉輪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猶如黃金像。

  當知法性自性身本來清淨並且具有功德莊嚴,猶如珍寶佛像。何以故?自性本來安住非是新生勤作的所作法,且是十力等功德寶藏故,猶如珍寶佛像不觀待種種勤作般。具有大乘深廣法的王政故,對清淨聖者所現受用大乘的報身猶如于七寶、四洲自在的轉輪王。依靠現前勝義身的作用在所化衆生前顯現種種影像,唯是顯現的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顯現的化身猶如黃金鑄像。以上以喻宣說意義竟。

  己六、所說義以信心了知:

  自生諸佛之勝義,唯是依信所證悟,

  猶如日輪光晃耀,無眼目者亦不見。

  任運自成無爲法自生諸佛的勝義如來藏是諸凡夫、聲聞、緣覺以及初發心菩薩唯一隨順了義經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證而已,並不是以自力如實證悟,猶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輪無眼之人也不能見一般。

  己七、認定所證空性:

  此無任何所遮遣,亦無纖毫所安立,

  真實正觀真實性,真實見已即解脫。

  具有分離之體性,如來藏以客塵空,

  無有分離之體性,藏以無上法不空。

  于此自性清淨如來藏既無任何所應遣除的前際有的煩惱過失,也無有絲毫所應安立的新生功德分。如是遠離增損的實相真實義以相應的能境勝義智慧真實現見且入定修行串習純熟時,則如實究竟現見的真實義從二障中解脫。

  爲何無遣無立呢?法界自性外具有能分離的他法,即如來藏以能分離的客塵法而空;由如來藏自性中無垢故,無有與如來藏自性分離的體性,彼以十力等無上功德法不空,以本來具足故,無須重新安立,如日輪與光明般。

  己八、以彼等宣說之必要分二:一、以問答略說;二、廣說其義。

  庚一、以問答略說分二:一、提問;二、答複。

  辛一、提問:

  處處經說諸法空,如雲如夢如幻相,

  此中如來雲何說,衆生皆有如來藏?

  猶如不堅實無自性的雲、有感受而無自性的夢以及有顯現而無自性的幻相般。如是,在二轉無相*輪的廣中等般若經中處處宣說一切所知法自性恒空,然在此第叁轉*輪中諸佛如來爲何說一切衆生相續中本來任運自成具有如來藏?一有一無豈不相違?或者,大自在菩薩于此尚難證悟,對凡夫宣說有何必要?

  辛二、答複:

  心怯輕慢劣衆生,執著虛妄謗正法,

  增上我執五過失,爲具過者斷彼說。

  答:此二者不相違,因爲前者二轉*輪宣說從色法至乃一切種智間一切諸法大空性,是從法界本體空性角度而言;此處宣說具有如來藏不是說本體堪忍谛實,而是從各別自證智慧自性光明的角度而言。因此彼二不但不相違,而且一者是現前另一者的助緣,故是雙融一味的。

  再者,爲了五種特殊必要而宣說有如來藏,何爲五種?即①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己具有勝義法界,而生起于修行菩提不堪能的怯弱心;②不歡喜修道的過失及攝受他衆的障礙是:由不了知他衆也具有勝義法界故,生起彼等是卑劣的輕慢不恭敬的過失;③證悟真實實相智慧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如來藏並且造作的客塵障垢在法界中本無而增益爲有,即是執著虛妄的過失;④執著無有與法界無分離而具有的諸功德,即是誹謗真實法的過失;⑤證悟自他平等的障礙是:由不了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增上貪執自我的過失。若何者具此五過,爲令彼者斷除此等過失而宣說如來藏。

  庚二、其義廣說分二:一、二轉*輪宣說空性之密意;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

  辛一、二轉*輪宣說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淨真實際,以諸有爲法而空,

  煩惱行業果報義,說爲猶如浮雲等,

  一切煩惱猶如雲,行業猶如夢受用,

  煩惱行業之果報,五蘊猶如幻變化。

  自性清淨法界真實際是以一切有爲法而空,以何等有爲法而空?貪等煩惱雜染、不善等業雜染以及彼等異熟蘊等生雜染,此叁者如浮雲等。何故與雲等相似?諸煩惱周遍障覆有情之界且是客塵故,猶如浮雲;彼煩惱所推動的有漏業是由顛倒心産生且是迷亂之境故,猶如夢中之受用;煩惱與有漏業的異熟果——五蘊等是觀待因緣方顯現種種,以理善察毫無實有故,猶如幻相變化等。

  辛二、此無上續典中宣說法界如來藏之功德分叁:一、爲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二、過失如何産生之理;叁、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爲除過失而說法界如來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複于無上續此中,

  爲令斷除五過失,宣說具有如來藏。

  先前在二轉*輪中如是已安立了一切法顯而無自性,之後又複在究竟無上法界相續不間斷宣說之此處,爲令遣除五種過失而以種種譬喻、根據宣說一切衆生皆具如來藏。

  壬二、過失如何産生之理:

  如是未聞此善法,而以輕視自身過,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衆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實智慧不生起,

  是故執著虛妄法,及不能知真實義。

  由于改造客塵故,衆生過失非實有,

  真實此過無有我,功德自性爲清淨。

  執著虛妄之過失,毀謗真實功德者,

  具慧自身與衆生,不得現見平等慈。

  五種過失如何産生呢?①如是若未宣說有如來藏則不得聽聞,由不聞此則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輕視自身之過失,導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現量現前自性勝義如來的菩提心;②若何人自已發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則執我是菩薩而生貢高我慢,見到未發菩提心的其他衆生則生較己下劣之想;③④如是思惟無有如來藏的補特伽羅不能生起真實遠離增損的實相義智慧故,生起執虛妄有的增益以及不能了知真實義的損減。彼等爲何?由于是因緣造作的客塵性故,在真實義中有情的煩惱等過失非實有,且此等過失自性本來無我,因此如來藏從本就是具有功德的自性清淨法性。如是執著虛妄過失,亦即以過失爲由後妄執沒有如來藏。此亦,衆生認爲沒有如來藏的根據是依靠執著虛妄過失,于象顯現那樣執爲實有的前提下,以爲既然彼已存在且佛地已清淨障礙故,想此二何時也不會並存。總之,衆生無有如來藏的能立即是除垢障客塵的顯現外其余毫無根據。⑤執著無有真實十力等功德而誹謗的具慧菩薩不能獲得現見自己與衆生平等的大慈心,因爲執著有過失後並且不離耽著淨與不淨勝劣的過失故。

  壬叁、由遣除過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聽聞此,勇悍敬衆如導師,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無罪以及觀平等,無有過失具功德,

  自與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來果。

  如是依靠聽聞一切衆生無別具此自性清淨如來藏,由此見自能成佛果而對修道生勇悍心,對他衆如導師般恭敬,生起了知世俗諸客塵無自性的般若、證悟覺空無二如來藏自性的大智以及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如是由生無上相續的五種功德法而遠離怯弱心等故,無罪業及觀自他無有勝劣的平等,了知本無客塵諸過且本具功德的實相,生起自身與一切有情平等具有如來藏的大慈,依此五義速疾獲得如來果。

  大乘無上續論辨叁寶種性中如來藏品第一終。

  大乘無上續論辨別叁寶種性或來源中如來藏品第一釋竟。

  後代:藏文原本中是前代,然從內容看應是後代,或許是錯字。

  此處波羅蜜指到達究竟彼岸之功德。

  清淨心與非理作意不是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心之自性光明如來藏所具有的性功德不與非理作意、業、惑、苦共住。

  此頌即:貪等九種障垢者,概要略說如次第,依于萎敗蓮花等,譬喻真實而宣說。

  前叁喻即佛身、蜂蜜、果實。

  五喻即寶藏、果樹、寶像、轉輪王、金像。

  遠近衆生:遠指凡夫、聲聞等障重衆生;近指地上大菩薩。

  此處:指叁轉宣說如來藏的了義經典。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如來藏品第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