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P6

  ..续本文上一页乘学人。

  壬三、广说各自喻义:

  譬如淤泥水莲花,初敷荣时人欢喜,

  后萎悴时人不喜,欢喜贪欲亦如是。

  譬如水莲花最初敷荣绽放时人皆欢喜,后萎悴时则不欢喜。如是,贪欲随眠依于非理作意而生起贪欲时,人皆欢喜而待其灭尽时都不欢喜故,此者也如见水莲的欢喜般。

  譬如爱蜜之蜜蜂,极其挠乱刺蜇击,

  如是由生嗔恚故,内心产生诸苦恼。

  譬如爱惜自命的蜜蜂极为挠乱时则以锐刺蜇击而生痛苦般。如是,由嗔恚随眠生起嗔恚的现行故,自他内心产生痛苦的忧恼。

  譬如稻等内果实,外为皮壳所包裹,

  如是现见如来藏,痴心蛋壳所覆蔽。

  譬如稻等果实被外壳包裹而不能现见般,如是,以如蛋壳般的无明痴心随眠对如理现见如来藏作障碍。

  譬如粪秽不合意,如是具贪诸有情,

  依止五欲之因故,猛厉现行如粪秽。

  譬如不净粪秽与意不相合般,如是,三毒现行是贪著欲界诸有情依止欲界五欲等诸多恶行的因,是故猛厉三毒现行如不净粪秽聚是生起厌恶心之处。

  譬如财富由覆障,不知不得珍宝藏,

  如是众生自生智,无明习气地所覆。

  譬如大宝藏财富被地层所障故,诸贫穷者不知有财富而不得受用珍宝藏。如是,匮乏功德圣财的诸有情,无尽功德的自生智慧被无明习气地覆障而不得现见。

  譬如芽等渐生故,种子皮壳即破裂,

  如是由见真实性,断除见道诸所断。

  譬如由树木的芽、枝等渐次生起故,种子皮壳逐渐破裂。如是,由见真实性的智慧渐次产生故,能断除见道所断烦恼。我认为所谓次第产生是从煖位开始。

  由与圣道相连属,摧毁坏聚见核心,

  修道智慧诸所断,宣说犹如破坏衣。

  依靠与圣道现量见四谛法性相连属而摧毁所断的核心或主要的萨迦耶见等,宣说由生起修道智慧所断的诸障碍犹如无有坚固精华的破坏衣。

  依于七地诸障垢,犹如胎藏之障垢,

  如同远离于胎藏,无分别智成熟般。

  依于七地的诸障垢,障碍所证且令有勤作、不见自己本具之法故,如胎藏的诸垢秽般。于如远离胎藏的清净地无勤生起无分别智,如转轮王胎中成熟即降生般,以无须观待勤作故。

  随逐三地诸障垢,当知犹如泥土染,

  巨大智慧之自性,金刚喻定所摧毁。

  随逐三地的诸障垢是小品障,无勤即能断除故,当知犹如金像上所染的泥土般。此垢障是以巨大智慧之自性——十地末后金刚喻定所摧毁。

  壬四、再摄总义:

  如是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败莲花等。

  如是贪等能障的九种垢如同莲花等比喻。

  辛二、显示自性法界分三: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二、显示分别喻义;三、广说分别喻义。

  壬一、略说九喻显示三法:

  由三自性归摄故,种性如同佛身等。

  所障的比喻与意义相似,由下文所说三自性所摄故,种性如来藏如同佛身等九种比喻。

  壬二、显示分别喻义:

  此之自性即法身,真如以及种性者,

  其中由三及一种,五种比喻当了知。

  何为三自性?此如来藏之自性即是自生智慧法身、不转变的真如义,也是成佛的种性,共三种。应知其中法身由前三喻、真如由真金一喻、种性由其余五喻而宣说。

  壬三、广说分别喻义分三:一、法身之喻义;二、真如之喻义;三、种性之喻义。

  癸一、法身之喻义分二:一、显示法身之分类;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显示法身之分类:

  当知法身有二种,法界最极清净体,

  以及依彼之等流,所说深及种种法。

  当知法身有二种分类:法界最极清净各别自证智慧的所缘境,称为真证法身;证悟彼者的等流即是宣说胜义空性的甚深菩萨藏法以及宣说种种广大世俗地道等相应所化信解的十二部经,此二者称为假教法身,即是教法。

  子二、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由超世间故,世间此喻不可见。

  不可见故佛自身,宣说与彼界相同。

  所说微细甚深法,犹如蜂蜜一味性,

  所说种种广大法,犹如种种壳中实。

  应知,由于证法身超越世间故,在世间不见有能表之喻,因此宣说佛身与法界如来藏二者相似;由于非是世间粗大心识的所缘境故,宣说微细难测甚深空性法犹如一切蜂蜜甘甜一味般与自性空性相似,而宣说种种广大十二部经等方便相则如种种皮壳中安住的不同果实般。

  癸二、真如之喻义:

  由于自性无变易,以及胜善及清净,

  是故宣说此真如,与彼真金性相同。

  如般若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性恒常安住。”如是,由诸法自性恒时不变,看似与烦恼相连然自体无有变易故,如黄金坠入不净粪然不变坏般;也如黄金的庄严与珍贵般,自性本善且殊胜;又如黄金可打造饰品,缘真如也可生起善法;且如黄金唯以垢秽而净般,如来藏本体清净,所以宣说真如与真金之性相似。

  癸三、种性之喻义分三:一、以喻显示二种性;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子一、以喻义显示二种性:

  犹如地藏及果树,当知佛性有二种,

  无始自性住种性,真实纳受胜种性。

  譬如不须勤作、自性安住于地下的宝藏及依勤作渐次生起的果树。如是,当知种性也有二种,即无始以来自性安住的法界清净自性住种性以及缘彼依靠闻等勤作重新真实纳受的善根——顺解脱分殊胜善根的增上种性。荣敦巴大师说此二者中后者殊胜,其实此增上种性也不是先前没有后来新得,因为它是由如来藏上的障垢部分减薄而现量产生能滋养如来藏作用之力。

  子二、由此获得三身之理: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如来三种身,

  依于初者得初身,依于后者得后二。

  承许依此二种性获得佛陀三身果,即依于初者自性住种性究竟智慧资粮、清净客尘障垢而获得初者法身;依于次者增上种性究竟福德资粮而获得针对远近众生显现的后二者报化身。

  子三、彼等与比喻对应:

  当知庄严自性身,犹如珍宝之佛像,

  自性本来非所作,摄集功德宝藏故。

  具大法王国政故,报身犹如转轮王,

  唯是影像自性故,化身犹如黄金像。

  当知法性自性身本来清净并且具有功德庄严,犹如珍宝佛像。何以故?自性本来安住非是新生勤作的所作法,且是十力等功德宝藏故,犹如珍宝佛像不观待种种勤作般。具有大乘深广法的王政故,对清净圣者所现受用大乘的报身犹如于七宝、四洲自在的转轮王。依靠现前胜义身的作用在所化众生前显现种种影像,唯是显现的自性故,在共同所化前显现的化身犹如黄金铸像。以上以喻宣说意义竟。

  己六、所说义以信心了知:

  自生诸佛之胜义,唯是依信所证悟,

  犹如日轮光晃耀,无眼目者亦不见。

  任运自成无为法自生诸佛的胜义如来藏是诸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初发心菩萨唯一随顺了义经典以信心信解的所证而已,并不是以自力如实证悟,犹如光明晃耀的大日轮无眼之人也不能见一般。

  己七、认定所证空性:

  此无任何所遮遣,亦无纤毫所安立,

  真实正观真实性,真实见已即解脱。

  具有分离之体性,如来藏以客尘空,

  无有分离之体性,藏以无上法不空。

  于此自性清净如来藏既无任何所应遣除的前际有的烦恼过失,也无有丝毫所应安立的新生功德分。如是远离增损的实相真实义以相应的能境胜义智慧真实现见且入定修行串习纯熟时,则如实究竟现见的真实义从二障中解脱。

  为何无遣无立呢?法界自性外具有能分离的他法,即如来藏以能分离的客尘法而空;由如来藏自性中无垢故,无有与如来藏自性分离的体性,彼以十力等无上功德法不空,以本来具足故,无须重新安立,如日轮与光明般。

  己八、以彼等宣说之必要分二:一、以问答略说;二、广说其义。

  庚一、以问答略说分二:一、提问;二、答复。

  辛一、提问:

  处处经说诸法空,如云如梦如幻相,

  此中如来云何说,众生皆有如来藏?

  犹如不坚实无自性的云、有感受而无自性的梦以及有显现而无自性的幻相般。如是,在二转无相*轮的广中等般若经中处处宣说一切所知法自性恒空,然在此第三转*轮中诸佛如来为何说一切众生相续中本来任运自成具有如来藏?一有一无岂不相违?或者,大自在菩萨于此尚难证悟,对凡夫宣说有何必要?

  辛二、答复:

  心怯轻慢劣众生,执著虚妄谤正法,

  增上我执五过失,为具过者断彼说。

  答:此二者不相违,因为前者二转*轮宣说从色法至乃一切种智间一切诸法大空性,是从法界本体空性角度而言;此处宣说具有如来藏不是说本体堪忍谛实,而是从各别自证智慧自性光明的角度而言。因此彼二不但不相违,而且一者是现前另一者的助缘,故是双融一味的。

  再者,为了五种特殊必要而宣说有如来藏,何为五种?即①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己具有胜义法界,而生起于修行菩提不堪能的怯弱心;②不欢喜修道的过失及摄受他众的障碍是:由不了知他众也具有胜义法界故,生起彼等是卑劣的轻慢不恭敬的过失;③证悟真实实相智慧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他平等具有如来藏并且造作的客尘障垢在法界中本无而增益为有,即是执著虚妄的过失;④执著无有与法界无分离而具有的诸功德,即是诽谤真实法的过失;⑤证悟自他平等的障碍是:由不了知自他自性在法界中平等故,增上贪执自我的过失。若何者具此五过,为令彼者断除此等过失而宣说如来藏。

  庚二、其义广说分二:一、二转*轮宣说空性之密意;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

  辛一、二转*轮宣说空性之密意:

  究竟清净真实际,以诸有为法而空,

  烦恼行业果报义,说为犹如浮云等,

  一切烦恼犹如云,行业犹如梦受用,

  烦恼行业之果报,五蕴犹如幻变化。

  自性清净法界真实际是以一切有为法而空,以何等有为法而空?贪等烦恼杂染、不善等业杂染以及彼等异熟蕴等生杂染,此三者如浮云等。何故与云等相似?诸烦恼周遍障覆有情之界且是客尘故,犹如浮云;彼烦恼所推动的有漏业是由颠倒心产生且是迷乱之境故,犹如梦中之受用;烦恼与有漏业的异熟果——五蕴等是观待因缘方显现种种,以理善察毫无实有故,犹如幻相变化等。

  辛二、此无上续典中宣说法界如来藏之功德分三: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壬一、为除过失而说法界如来藏:

  先前如是安立已,复于无上续此中,

  为令断除五过失,宣说具有如来藏。

  先前在二转*轮中如是已安立了一切法显而无自性,之后又复在究竟无上法界相续不间断宣说之此处,为令遣除五种过失而以种种譬喻、根据宣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

  壬二、过失如何产生之理:

  如是未闻此善法,而以轻视自身过,

  心中生起怯弱者,菩提心者不生起。

  何者已生菩提心,由此故生我慢心,

  众生未生菩提心,于彼生起下劣想。

  如是于此思惟者,真实智慧不生起,

  是故执著虚妄法,及不能知真实义。

  由于改造客尘故,众生过失非实有,

  真实此过无有我,功德自性为清净。

  执著虚妄之过失,毁谤真实功德者,

  具慧自身与众生,不得现见平等慈。

  五种过失如何产生呢?①如是若未宣说有如来藏则不得听闻,由不闻此则想我自身如何能得菩提,由轻视自身之过失,导致心生怯弱者不能生起欲现量现前自性胜义如来的菩提心;②若何人自已发起希求佛果的菩提心,则执我是菩萨而生贡高我慢,见到未发菩提心的其他众生则生较己下劣之想;③④如是思惟无有如来藏的补特伽罗不能生起真实远离增损的实相义智慧故,生起执虚妄有的增益以及不能了知真实义的损减。彼等为何?由于是因缘造作的客尘性故,在真实义中有情的烦恼等过失非实有,且此等过失自性本来无我,因此如来藏从本就是具有功德的自性清净法性。如是执著虚妄过失,亦即以过失为由后妄执没有如来藏。此亦,众生认为没有如来藏的根据是依靠执著虚妄过失,于象显现那样执为实有的前提下,以为既然彼已存在且佛地已清净障碍故,想此二何时也不会并存。总之,众生无有如来藏的能立即是除垢障客尘的显现外其余毫无根据。⑤执著无有真实十力等功德而诽谤的具慧菩萨不能获得现见自己与众生平等的大慈心,因为执著有过失后并且不离耽著净与不净胜劣的过失故。

  壬三、由遣除过失速得功德之理:

  如是依于听闻此,勇悍敬众如导师,

  生起般若智大慈,由于生起此五法,

  无罪以及观平等,无有过失具功德,

  自与有情平等慈,依此疾得如来果。

  如是依靠听闻一切众生无别具此自性清净如来藏,由此见自能成佛果而对修道生勇悍心,对他众如导师般恭敬,生起了知世俗诸客尘无自性的般若、证悟觉空无二如来藏自性的大智以及自他平等的大慈心。如是由生无上相续的五种功德法而远离怯弱心等故,无罪业及观自他无有胜劣的平等,了知本无客尘诸过且本具功德的实相,生起自身与一切有情平等具有如来藏的大慈,依此五义速疾获得如来果。

  大乘无上续论辨三宝种性中如来藏品第一终。

  大乘无上续论辨别三宝种性或来源中如来藏品第一释竟。

  后代:藏文原本中是前代,然从内容看应是后代,或许是错字。

  此处波罗蜜指到达究竟彼岸之功德。

  清净心与非理作意不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心之自性光明如来藏所具有的性功德不与非理作意、业、惑、苦共住。

  此颂即:贪等九种障垢者,概要略说如次第,依于萎败莲花等,譬喻真实而宣说。

  前三喻即佛身、蜂蜜、果实。

  五喻即宝藏、果树、宝像、转轮王、金像。

  远近众生:远指凡夫、声闻等障重众生;近指地上大菩萨。

  此处:指三转宣说如来藏的了义经典。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如来藏品第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