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緣起品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此文出自《全知麥彭仁波切全集》

  堪布益西彭措譯

  南無格魏!(頂禮上師!)

  遍知佛陀具四依,補處彌勒及佛子,

  開顯了義妙道者,叁門恭敬而頂禮。

  本來無垢此心性,了義文殊勇士體,

  以知正理銳利劍,斬斷叁有諸癡網。

  唯此遍行如來藏是叁世諸佛所說密意的精華、顯密諸法的唯一關要,明了顯示彼者之《大乘無上續論》。

  解釋其文分四:一、相應正論之名義;二、成就大義之總禮;叁、具殊勝義之正論;四、善巧翻譯此論義。

  甲一、相應正論之名義:

  梵語雲:摩诃衍那俄達丹紮西紮

  藏語雲:特巴欽波吉喇嘛丹珠

  漢語雲:大乘無上續論

  (叁種語題)對應是:摩诃衍那——特巴欽波——大乘,俄達——喇嘛——無上,丹紮——吉——續,西紮——丹珠——論。

  解釋名義:

  “乘”:以能乘故即是因乘,以是所乘至之處故是果乘。

  “大”:如《大乘莊嚴經論》雲:“緣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義,建立于大乘。”具足七種大義。

  “續”:指相續、連續之義,即本論主要所诠義的如來藏在基道果一切分位相續,或者,與密續義相同,因爲如來藏與因續相同故,能清淨如來藏客塵的助緣——菩提等叁者與方便續相同故,果的叁寶與果續相同故。

  “無上”:指至高至上或最極超勝,因爲宣說的是了義經典之義——難以證悟的七金剛處故。

  “論”:有對治因的煩惱並且有從果的惡趣及叁有中救護的作用。如《論議正理釋論》雲:“對治一切煩惱敵,救護衆生離惡趣,具救治德故爲論,他教無有此二者。”

  此論由意義與作用立名。

  甲二、成就大義之總禮:

  頂禮一切佛菩薩!

  頂禮一切從無明睡眠中覺醒並且于所知中開敷智慧的佛陀以及爲求菩提心不怯弱的菩提薩埵!此句是譯師所加。

  緣起品

  甲叁、具殊勝義之正論分叁:一、安立論體;二、廣說論支;叁、圓滿之作業。

  乙一、安立論體分叁:一、總標略說;二、對照經典;叁、決定次第。

  丙一、總標略說:

  佛法僧及如來藏,菩提功德與事業,

  論體一切攝略說,如是七種金剛處。

  總標略說的必要是由次第極易讓聞者了知及能斷除增益損減以及也能讓講法者不紊亂論體而易于宣講。

  此亦,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寶,遠離欲塵道滅二谛自性的法寶,具足二種智慧不退轉的僧寶,所證的如來藏,如來藏遠離客塵的菩提,菩提的離系和異熟的功德,證悟方便的功德力——如來事業,至此即是七者中的最後者,此是更無其他的決定語。如是以下所宣說的論體,或者以總標略說而言,即是此七金剛處。于此,如是所诠義或者七種處是不可言說、各別自證之義,以聞思所生智慧難以證悟以及以分別心無法摧壞故,猶如“金剛”寶珠具有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之義。如是所诠義金剛的諸能诠句也明顯宣說了彼等義且是能了知的處或所依或能作根本,故名爲“處”;或者如金剛的法安住何處,即于彼處安立爲處,(故)能诠句也獲得金剛的名。

  丙二、對照經典:

  應知七種相次第,依照總持自在王,

  經序有叁余四處,菩薩如來差別分。

  此七處是在何經中宣說的呢?從與各經對照而言,“叁寶”在《明增上意樂經》中宣說,“如來藏”在《不增不減經》,“菩提”在《勝鬘經》,“功德”在《不增不減經》,“事業”在《入如來功德與不可思議智慧境界經》。

  從僅與一經對照而言,如是七種金剛處各自體相或本體間的相互關聯,也就是本論所說的嚴密次第,在《陀羅尼自在王經》中已作如實宣說,在彼請問的《宣說如來大悲經》中也有宣說。是如何宣說的呢?當知在《陀羅尼自在王經》的序分中顯示了前叁種金剛處,如經雲:“婆伽梵平等證一切法,善轉*輪,善能教化調伏無量諸弟子衆。”等。其余四金剛處者,經中宣說具慧菩薩有六十種道法淨治功德的障垢,以此顯示初者如來藏。如雲:“有藏勤作故,能見黃金等,無藏雖勤作,唯一生煩惱。”以存在清淨障垢的基——法界自性清淨如來藏,爲現前彼而宣說淨治(方便)合理故。六十種淨治法是菩薩的四種莊嚴、八種光明、十六種大悲以及叁十二種大業。此經以宣說如來差別法而顯示後叁種金剛處。如何顯示?以宣說八十種如來差別法而顯示,即已說法界,次說“有十六無上菩提大悲心”故顯示菩提;次說“所謂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故顯示功德;複次說“如來叁十二種無上大業”故顯示事業。應如是對照。

  丙叁、決定次第:

  從佛有法從法僧,從僧獲得藏智界,

  終獲智慧勝菩提,力等具利衆生業。

  由覺悟一切大平等性的佛陀轉妙*輪方有聖法,由依教奉行出現弟子聖衆,由聖衆獲得部分障垢清淨的藏智界。所得之界也非新生,而是從菩提之因——獲得決定成熟的殊勝種性的角度而言。其後,漸次到最終獲得遠離一切客塵障垢、圓滿現前本具智慧,稱爲殊勝菩提。菩提支分的力等無量功德以及具足利益彼所化衆生的一切事業。如是從佛有法,從法有僧,僧寶自相續的如來藏徹底清淨獲得菩提,依此出生功德、事業;或者,叁寶是所得之果,如來藏等四者是能得因,有如是兩種次第。其中,前者是以叁寶爲助緣、自相續如來藏爲因之後而獲得菩提等;後者是以自身如來藏爲近取因,以他相續的菩提等爲助緣。論中宣說有如是兩種因果次第。

  乙二、廣說論支分二:一、廣說所得叁寶之支分;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

  丙一、廣說所得叁寶之支分分叁:一、抉擇叁寶各自體相;二、安立叁皈依之理;叁、宣說叁寶之釋詞。

  丁一、抉擇叁寶各自體相分叁: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叁、持此法僧寶之體相。

  戊一、究竟皈依處佛寶之體相分叁:一、以贊歎說佛寶;二、別說彼義;叁、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贊歎說佛寶:

  誰無前後中間際,寂靜自覺而證知,

  既已覺悟令他覺,宣說無畏常恒道,

  執勝智悲劍金剛,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諸見林疑慮牆,如是佛陀我敬禮。

  佛陀無有前際出生、中際住、後際滅,截然不同有爲法的叁相故,是無爲法;寂滅一切戲論與虛妄分別故,是任運自成;不依其他因緣唯以各別自證智自覺自悟故,是不依他緣而證知;如是自具叁法獲得一切種智正覺後,以大悲欲令未如是證悟的衆生都證自己所證的境界,而爲彼等宣說不畏輪回並能現前不退轉常恒法身的妙道;猶如世間利劍能斬斷一切,又如金剛能摧毀一切,如是,彼執持殊勝智悲雙融的寶劍金剛,依次以智悲寶劍割截能生後後刹那痛苦的名色苗芽,複以所具智悲金剛杵力摧毀我執我所執等諸見稠林和由疑慮堅固牢牆所圍繞的輪回。在如是具足六法以及二利究竟的佛陀前,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無爲法體任運成,不依他緣而證知,

  具有圓滿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如是宣說的六種義或八種義,即①非因緣生故,是無爲法;②毫無勤作故,是任運自成;③自證知故,是不依他緣證知;④具足此叁是一切種智;⑤安置他衆于彼中是大悲;⑥具有遣除衆生苦因及苦果功能之力。共有六種。⑦⑧如是具足二利,亦即唯佛具足前六再加自他二利共八種功德。

  己叁、廣說彼等對應:

  非初非中非後際,自性是故無爲體,

  寂靜法身自性故,應知稱爲任運成。

  唯以各別自證故,不依他緣而證知,

  證此叁相故爲智,宣說道故爲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斷除苦惑故爲力,

  以初叁者成自利,末後叁者成他利。

  如是成立者:不是前際生、中際住、後際滅的自性故,是無爲法;是寂滅一切身口戲論與虛妄分別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稱爲任運自成;唯以各別自證或自生智所證故,是不依他人宣說等緣而證知;覺知具足如是叁相的法界于一切無差別,故是一切種智;將所化衆生安置于究竟清淨地而明了宣說正道故,是大悲;所謂力是以智悲二者遣除痛苦的近取蘊及彼因的煩惱故。如是六種功德中,以初叁者成就自利圓滿,以後叁者成就他利圓滿。

  戊二、佛所說聖教法寶之體相分四:一、以贊歎說法寶;二、別說彼義;叁、彼等攝于二谛中;四、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贊歎說法寶:

  非無非有非有無,亦非非有非無邊,

  不可思量離言語,各別自證及寂滅,

  無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緣境,

  貪欲嗔恚愚癡暗,如是法日我敬禮。

  證法中的滅谛法界有自性本具功德,也是各別自證智的所證故,不住斷無邊;滅谛毫無實有存在故,非常有;此二者並非各異及相違故,非有無二俱;由彼不成立二俱故,有無二俱外的非二俱也不可思惟衡量故,遠離四邊戲論;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說且超越語言故,遠離語言詞句;以比喻比量等無法抉擇,超越凡夫分別心的境界故,唯是各別自證智的境界;無有或寂滅輪回的根本業惑二者,寂滅其因非理作意的妄念,此二者以“寂滅”宣說。

  道谛的功德:以無有根本煩惱、隨煩惱以及習氣的障垢故,是清淨;以具足遠離所知障的一切種智光明故,是顯現;以能斷盡于一切所緣境中悅者生貪、不悅者生嗔、中品者生癡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煩惱故,是對治。在如是聖法日輪前,我恭敬頂禮!

  己二、別說彼義:

  不思不二無分別,清淨顯現對治故,

  何法依何離貪欲,具二谛相是爲法。

  如是以名言分別心無法思惟了知,無有業惑二者,無非理作意,清淨煩惱,明現智慧光明,遣除叁毒煩惱的對治法,是故所謂前叁者果之“何法”即是所應離欲的滅谛,後叁者因之“依何”即是能離欲的道谛,如是滅道二谛的體相是聖法。

  己叁、彼等攝于二谛中:

  于彼離貪說爲法,滅谛道谛所攝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應以叁叁功德知。

  以上于離欲者說爲法,彼等是以道谛、滅谛所攝。如實滅道的次第也可從前叁種和後叁種功德了知彼…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緣起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