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等是具二淨的滅谛與能淨的道谛。
己四、廣說彼等對應:
不思量故無言故,聖者自證故不思,
寂故不二無分別,淨等叁者猶如日。
以執著四邊的分別念不能思量故,以聲音、名言、詞句等不能言說故,以聖者根本慧現量觀知故,即以如是叁種根據凡夫分別心無法思議。寂滅業惑故,是不二及無有非理作意的分別。清淨、顯現等叁者猶如朗日。
戊叁、持此法僧寶之體相分叁:一、以贊歎說僧寶;二、彼等功德攝于二種之中;叁、廣說彼等對應。
己一、以贊歎說僧寶: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
真實證悟諸有情,無我真實際寂靜,
見衆如來常隨逐,具有無障淨智者,
有情清淨遍無量,如是具慧我敬禮。
彼不退轉菩薩的心已現前對治自性的光明故,照見煩惱本無實有。真實證悟一切有情無有人法二我的邊際或法界寂滅戲論的是如所有智。見到法性如來法身周遍隨逐于一切有法衆生是盡所有智。此二種智依次無障無礙的心具有出世間智慧,以此了知一切有情的法界本來清淨及彼者周遍無量有情故,如是對具有如所有與盡所有二種智慧者,我恭敬頂禮!
本論此處所說的法性一切有情的自性清淨法界如來藏,是究竟法性故,見此者爲如所有智。以法性周遍有法的無量衆生是盡所有故,證悟法性彼者是無量有情的法性。
己二、彼等功德攝于二種中:
如所盡所各別證,智慧見者清淨故,
具慧不退之僧衆,定具無上之功德。
上述內容歸納而言,如所盡所智慧及與其他不共的內各別自證智慧的所見依次清淨障與礙故,于大菩提不退轉的具慧僧衆決定具有較聲聞緣覺更爲殊勝的無上功德。
己叁、廣說彼等對應:
衆生寂滅之法性,證悟故爲如所性,
彼亦本來清淨故,煩惱本來無有故。
所知究竟證悟心,現見一切有情衆,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盡所性。
如是證悟之彼者,依于各別自證見,
無垢法界無著礙,是故彼等爲清淨。
智慧見者清淨故,佛陀智慧無上故,
不退轉衆之聖者,是諸有情皈依處。
以各別自證智證悟一切有情的心本來寂滅戲論的法性,故是如所有智性。彼亦,心的本性本來極爲清淨故,證悟客塵煩惱並非前有後無而是本來無有。以證悟一切所知與究竟或法性真如的心見到一切有法衆生無差別具有一切種智的法性如來藏,以各別自證見,故具有盡所有智。
如是以二種智慧證悟的彼出世間道,與其他不共,是以聖者各別自證智而見,並且無垢法界中障垢本來清淨,故無有貪欲煩惱障,由證悟無垢法界周遍一切所知,故無有所知障,因此彼等二種智慧觀待見少分者是極爲清淨的。二種智慧的所見是以二障清淨故,鄰近佛陀無上智慧,因此現量見法性的不退轉聖人是從痛苦中救度諸有情的皈依處。
就斷證而言叁寶有何差別呢?大乘無學道的斷證是佛寶,大乘學道的斷證是僧寶,具斷證者是法寶。
丁二、安立叁皈依之理分叁:一、觀待必要安立叁皈依;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叁、抉擇了義皈依處。
戊一、觀待必要安立叁皈依:
由說佛法僧功德,依照叁乘叁供養,
不同信解六種人,是故安立叁皈依。
由宣說導師如來的功德、彼所說緣起殊勝法的功德以及對此修學弟子僧衆的功德後,次第欲求獲得佛法僧叁者的是大乘、緣覺、聲聞叁乘補特伽羅,能作叁供養的是對叁寶分別著重殊勝供養等人,如是針對諸信解者依次將佛法僧安立爲叁皈依處。如是以叁種義針對六種人安立叁皈依,是爲令衆生次第趣入。
戊二、後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舍棄故虛妄故,無故具有怖畏故,
二種法及聖者衆,非爲究竟皈依處。
名詞文字組成的教法僅僅是了知總相的所依,一旦現量悟道時則如已過河的船筏,是應舍或抛棄故。證法也有二種,以“何者”能證悟之道法,彼是有爲法,故是無常非谛實的,如浮雲之相是具虛妄欺诳性及非究竟故;由彼所證究竟滅谛法的是佛陀,而少分證悟的聲聞無余涅槃的滅界如燈滅般,僅是沒有煩惱及痛苦的單空故,縱然是斷盡叁有的諸有余羅漢僧對五蘊也如有人執劍欲來害己般怖畏故,尋求從彼中出離,以及諸學道菩薩也需修學故,尚未到達沒有一切所斷的佛果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是故教證二法與聖者僧衆是暫時的皈依處,並非究竟殊勝的皈依處。
戊叁、抉擇了義之皈依處:
了義之中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
在了義之中,無量有情不滅、恒常的殊勝皈依處唯一是佛陀,因爲無有上述過失,故爲究竟;而在後二者中彼也是究竟的,因爲能仁是離欲究竟的法性身,故爲法;佛也是僧,因爲彼學道究竟者是佛陀故。叁乘僧是以斷證分判的,究竟斷證的是佛陀,故也是圓滿具足斷證的僧。
丁叁、宣說叁寶之釋詞:
少出現故無垢故,具勢力故世嚴故,
殊勝故及不變故,以此六因稱勝寶。
梵語“那”義爲寶。與寶相同,以世間少有出現故,沒有過失的垢染故,具有遣除衰敗賜予圓滿的勢力故,由勝寶是善心福德之因而成世間莊嚴故,較他法殊勝故,以贊歎、呵斥、信及不信都不能變動故且是無爲及恒常故,以此六因稱爲勝寶。此是依“那”之音以喻義對照而釋詞。
丙二、廣說能得因緣之四金剛處分叁:一、共同宣說;二、別說各自體相;叁、彼等利益。
丁一、共同宣說分四: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叁、廣說彼之根據;四、安立因與緣。
戊一、四金剛處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無垢,無垢佛德佛事業,
從彼生起叁寶善,證悟勝義諸佛境。
具垢染的真如是如來藏住于垢染殼中之分位;無垢真如是如來藏遠離客塵、究竟轉依的如來法身;無垢菩提或佛陀的十力等是功德;以彼等功德力作他利是佛事業,如是從此四金剛處的因緣中産生叁寶善之自性,此唯是具有現證法性勝義究竟智慧的諸佛之境界。
戊二、顯示彼等不可思議:
如是叁寶此種性,遍知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據不思議。
如是出生叁寶的種性——因緣四金剛處,其實唯是遍知諸佛的微妙境界,因爲法界如來藏等四金剛處依次以四種根據是諸凡夫不可思議。
戊叁、廣說彼之根據:
清淨而具雜染故,無雜染而清淨故,
法不離而不現故,任運而無分別故。
首先,法界如來藏自體從本以來恒時清淨,然而同時又具客塵雜染,似現相違故;菩提本無雜染,然以修道複令清淨故;在凡夫位也具有不可分離的十力等功德法,然不現前故;佛陀事業對所化有情任運自成而作饒益,然無欲作此者等的分別念故,是爲不可思議。
戊四、安立因與緣:
所覺以及覺悟體,覺悟支及覺他故,
次第所覺爲淨因,其余叁者爲淨緣。
所覺如來藏、覺悟自體之菩提、覺悟支分之功德以及令他覺悟之事業,如其次第當知,第一金剛處所覺如來藏是清淨的因,後叁者是清淨的緣。 《大乘無上續論》又名《寶性論》或《究竟一乘寶性論》。
乘:是以比喻立名,義爲運載。運載有二義:車船等運載工具,以此安立因乘;運載所達之目的地,以此安立果乘。
無著菩薩于《大乘莊嚴經論釋》中釋七大義爲:“若具足七種大義說爲大乘。一者緣大,由無量修多羅等廣大法爲緣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叁者智大,由人法二無我一時通達故;四者勤大,由叁大阿僧祇劫無間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無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數數示現大菩提大涅槃故。”
因續:即基續。
方便續:即道續。
《論議正理釋論》簡稱《明疏論》,爲世親菩薩所造。
梁譯經名爲《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彼:即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菩薩的四種莊嚴即:①戒璎珞莊嚴;②叁昧璎珞莊嚴;③智慧璎珞莊嚴;④陀羅尼璎珞莊嚴。
菩薩的八種光明即:①念光;②意光;③行光;④法光;⑤智光;⑥實光;⑦神通光;⑧無礙光。
菩薩的十六種大悲即:⑴見衆生執我見而修悲心;⑵見衆生顛倒而修悲心;⑶見衆生我慢而修悲心;⑷見衆生爲五蓋覆障而修悲心;⑸見衆生沈沒六入海中而修悲心;⑹見衆生有七種慢而修悲心;⑺見衆生離聖道樂世法而修悲心;⑻見衆生造惡逆行而修悲心;⑼見衆生近惡友遠善友造惡業而修悲心;⑽見衆生造作悭貪于無明愛心無厭足而修悲心;⑾見衆生有我見斷見而修悲心;⑿見衆生行無明暗妄起我見衆生見等諸見而修悲心;⒀見衆生耽樂生死于五陰生親友想而修悲心;⒁見衆生爲魔所縛而修悲心;⒂見衆生欣樂然不知真實樂因而修悲心;⒃見衆生求涅槃然不知處而修悲心。
菩薩有叁十二種大業即:修智慧業;修上解上欲業;修正法業;修正命;修正見;修不放逸;修如法住;修一切施;修持淨戒;修慈悲忍;修勤精進;修集定心;修集正智;思惟正義;修善方便;斷除系屬煩惱;斷除我見;自調諸根;宣說有作者受者;說知恩法;修集正法;修善口語;修集知足;爲令敬養父母修不放逸;修集七財;修身念處;修集智慧;修出離道;修集右道;修不貪著身命;修集信心;修集六念。
聖法八功德:離欲果滅谛與離欲因道谛爲差別基,彼二各有叁種差別法,共有八種功德。滅谛叁德:①不可思議、②不二、③無分別;道谛叁德:①清淨、②顯現、③對治。
《大乘無上續論略釋·彌勒教言 緣起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