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此文出自《全知麦彭仁波切全集》
堪布益西彭措译
南无格魏!(顶礼上师!)
遍知佛陀具四依,补处弥勒及佛子,
开显了义妙道者,三门恭敬而顶礼。
本来无垢此心性,了义文殊勇士体,
以知正理锐利剑,斩断三有诸痴网。
唯此遍行如来藏是三世诸佛所说密意的精华、显密诸法的唯一关要,明了显示彼者之《大乘无上续论》。
解释其文分四:一、相应正论之名义;二、成就大义之总礼;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四、善巧翻译此论义。
甲一、相应正论之名义:
梵语云:摩诃衍那俄达丹扎西扎
藏语云:特巴钦波吉喇嘛丹珠
汉语云:大乘无上续论
(三种语题)对应是:摩诃衍那——特巴钦波——大乘,俄达——喇嘛——无上,丹扎——吉——续,西扎——丹珠——论。
解释名义:
“乘”:以能乘故即是因乘,以是所乘至之处故是果乘。
“大”:如《大乘庄严经论》云:“缘行智勤巧,果事皆具足,依此七大义,建立于大乘。”具足七种大义。
“续”:指相续、连续之义,即本论主要所诠义的如来藏在基道果一切分位相续,或者,与密续义相同,因为如来藏与因续相同故,能清净如来藏客尘的助缘——菩提等三者与方便续相同故,果的三宝与果续相同故。
“无上”:指至高至上或最极超胜,因为宣说的是了义经典之义——难以证悟的七金刚处故。
“论”:有对治因的烦恼并且有从果的恶趣及三有中救护的作用。如《论议正理释论》云:“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具救治德故为论,他教无有此二者。”
此论由意义与作用立名。
甲二、成就大义之总礼:
顶礼一切佛菩萨!
顶礼一切从无明睡眠中觉醒并且于所知中开敷智慧的佛陀以及为求菩提心不怯弱的菩提萨埵!此句是译师所加。
缘起品
甲三、具殊胜义之正论分三:一、安立论体;二、广说论支;三、圆满之作业。
乙一、安立论体分三:一、总标略说;二、对照经典;三、决定次第。
丙一、总标略说:
佛法僧及如来藏,菩提功德与事业,
论体一切摄略说,如是七种金刚处。
总标略说的必要是由次第极易让闻者了知及能断除增益损减以及也能让讲法者不紊乱论体而易于宣讲。
此亦,自他二利究竟的佛宝,远离欲尘道灭二谛自性的法宝,具足二种智慧不退转的僧宝,所证的如来藏,如来藏远离客尘的菩提,菩提的离系和异熟的功德,证悟方便的功德力——如来事业,至此即是七者中的最后者,此是更无其他的决定语。如是以下所宣说的论体,或者以总标略说而言,即是此七金刚处。于此,如是所诠义或者七种处是不可言说、各别自证之义,以闻思所生智慧难以证悟以及以分别心无法摧坏故,犹如“金刚”宝珠具有能摧毁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摧之义。如是所诠义金刚的诸能诠句也明显宣说了彼等义且是能了知的处或所依或能作根本,故名为“处”;或者如金刚的法安住何处,即于彼处安立为处,(故)能诠句也获得金刚的名。
丙二、对照经典:
应知七种相次第,依照总持自在王,
经序有三余四处,菩萨如来差别分。
此七处是在何经中宣说的呢?从与各经对照而言,“三宝”在《明增上意乐经》中宣说,“如来藏”在《不增不减经》,“菩提”在《胜鬘经》,“功德”在《不增不减经》,“事业”在《入如来功德与不可思议智慧境界经》。
从仅与一经对照而言,如是七种金刚处各自体相或本体间的相互关联,也就是本论所说的严密次第,在《陀罗尼自在王经》中已作如实宣说,在彼请问的《宣说如来大悲经》中也有宣说。是如何宣说的呢?当知在《陀罗尼自在王经》的序分中显示了前三种金刚处,如经云:“婆伽梵平等证一切法,善转*轮,善能教化调伏无量诸弟子众。”等。其余四金刚处者,经中宣说具慧菩萨有六十种道法净治功德的障垢,以此显示初者如来藏。如云:“有藏勤作故,能见黄金等,无藏虽勤作,唯一生烦恼。”以存在清净障垢的基——法界自性清净如来藏,为现前彼而宣说净治(方便)合理故。六十种净治法是菩萨的四种庄严、八种光明、十六种大悲以及三十二种大业。此经以宣说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后三种金刚处。如何显示?以宣说八十种如来差别法而显示,即已说法界,次说“有十六无上菩提大悲心”故显示菩提;次说“所谓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故显示功德;复次说“如来三十二种无上大业”故显示事业。应如是对照。
丙三、决定次第:
从佛有法从法僧,从僧获得藏智界,
终获智慧胜菩提,力等具利众生业。
由觉悟一切大平等性的佛陀转妙*轮方有圣法,由依教奉行出现弟子圣众,由圣众获得部分障垢清净的藏智界。所得之界也非新生,而是从菩提之因——获得决定成熟的殊胜种性的角度而言。其后,渐次到最终获得远离一切客尘障垢、圆满现前本具智慧,称为殊胜菩提。菩提支分的力等无量功德以及具足利益彼所化众生的一切事业。如是从佛有法,从法有僧,僧宝自相续的如来藏彻底清净获得菩提,依此出生功德、事业;或者,三宝是所得之果,如来藏等四者是能得因,有如是两种次第。其中,前者是以三宝为助缘、自相续如来藏为因之后而获得菩提等;后者是以自身如来藏为近取因,以他相续的菩提等为助缘。论中宣说有如是两种因果次第。
乙二、广说论支分二: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二、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
丙一、广说所得三宝之支分分三: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二、安立三皈依之理;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丁一、抉择三宝各自体相分三: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
戊一、究竟皈依处佛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佛宝;二、别说彼义;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佛宝:
谁无前后中间际,寂静自觉而证知,
既已觉悟令他觉,宣说无畏常恒道,
执胜智悲剑金刚,割截一切苦苗芽,
摧诸见林疑虑墙,如是佛陀我敬礼。
佛陀无有前际出生、中际住、后际灭,截然不同有为法的三相故,是无为法;寂灭一切戏论与虚妄分别故,是任运自成;不依其他因缘唯以各别自证智自觉自悟故,是不依他缘而证知;如是自具三法获得一切种智正觉后,以大悲欲令未如是证悟的众生都证自己所证的境界,而为彼等宣说不畏轮回并能现前不退转常恒法身的妙道;犹如世间利剑能斩断一切,又如金刚能摧毁一切,如是,彼执持殊胜智悲双融的宝剑金刚,依次以智悲宝剑割截能生后后刹那痛苦的名色苗芽,复以所具智悲金刚杵力摧毁我执我所执等诸见稠林和由疑虑坚固牢墙所围绕的轮回。在如是具足六法以及二利究竟的佛陀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无为法体任运成,不依他缘而证知,
具有圆满智悲力,具足二利唯佛陀。
如是宣说的六种义或八种义,即①非因缘生故,是无为法;②毫无勤作故,是任运自成;③自证知故,是不依他缘证知;④具足此三是一切种智;⑤安置他众于彼中是大悲;⑥具有遣除众生苦因及苦果功能之力。共有六种。⑦⑧如是具足二利,亦即唯佛具足前六再加自他二利共八种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非初非中非后际,自性是故无为体,
寂静法身自性故,应知称为任运成。
唯以各别自证故,不依他缘而证知,
证此三相故为智,宣说道故为大悲。
依于智慧及大悲,断除苦惑故为力,
以初三者成自利,末后三者成他利。
如是成立者:不是前际生、中际住、后际灭的自性故,是无为法;是寂灭一切身口戏论与虚妄分别等勤作的法身自性故,称为任运自成;唯以各别自证或自生智所证故,是不依他人宣说等缘而证知;觉知具足如是三相的法界于一切无差别,故是一切种智;将所化众生安置于究竟清净地而明了宣说正道故,是大悲;所谓力是以智悲二者遣除痛苦的近取蕴及彼因的烦恼故。如是六种功德中,以初三者成就自利圆满,以后三者成就他利圆满。
戊二、佛所说圣教法宝之体相分四:一、以赞叹说法宝;二、别说彼义;三、彼等摄于二谛中;四、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法宝:
非无非有非有无,亦非非有非无边,
不可思量离言语,各别自证及寂灭,
无垢智慧具光明,能破一切攀缘境,
贪欲嗔恚愚痴暗,如是法日我敬礼。
证法中的灭谛法界有自性本具功德,也是各别自证智的所证故,不住断无边;灭谛毫无实有存在故,非常有;此二者并非各异及相违故,非有无二俱;由彼不成立二俱故,有无二俱外的非二俱也不可思惟衡量故,远离四边戏论;以能表名言不可言说且超越语言故,远离语言词句;以比喻比量等无法抉择,超越凡夫分别心的境界故,唯是各别自证智的境界;无有或寂灭轮回的根本业惑二者,寂灭其因非理作意的妄念,此二者以“寂灭”宣说。
道谛的功德:以无有根本烦恼、随烦恼以及习气的障垢故,是清净;以具足远离所知障的一切种智光明故,是显现;以能断尽于一切所缘境中悦者生贪、不悦者生嗔、中品者生痴的如黑暗般的一切烦恼故,是对治。在如是圣法日轮前,我恭敬顶礼!
己二、别说彼义:
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
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
如是以名言分别心无法思惟了知,无有业惑二者,无非理作意,清净烦恼,明现智慧光明,遣除三毒烦恼的对治法,是故所谓前三者果之“何法”即是所应离欲的灭谛,后三者因之“依何”即是能离欲的道谛,如是灭道二谛的体相是圣法。
己三、彼等摄于二谛中:
于彼离贪说为法,灭谛道谛所摄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应以三三功德知。
以上于离欲者说为法,彼等是以道谛、灭谛所摄。如实灭道的次第也可从前三种和后三种功德了知彼…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缘起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