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缘起品▪P2

  ..续本文上一页等是具二净的灭谛与能净的道谛。

  己四、广说彼等对应:

  不思量故无言故,圣者自证故不思,

  寂故不二无分别,净等三者犹如日。

  以执著四边的分别念不能思量故,以声音、名言、词句等不能言说故,以圣者根本慧现量观知故,即以如是三种根据凡夫分别心无法思议。寂灭业惑故,是不二及无有非理作意的分别。清净、显现等三者犹如朗日。

  戊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分三:一、以赞叹说僧宝;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之中;三、广说彼等对应。

  己一、以赞叹说僧宝: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彼不退转菩萨的心已现前对治自性的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有。真实证悟一切有情无有人法二我的边际或法界寂灭戏论的是如所有智。见到法性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法众生是尽所有智。此二种智依次无障无碍的心具有出世间智慧,以此了知一切有情的法界本来清净及彼者周遍无量有情故,如是对具有如所有与尽所有二种智慧者,我恭敬顶礼!

  本论此处所说的法性一切有情的自性清净法界如来藏,是究竟法性故,见此者为如所有智。以法性周遍有法的无量众生是尽所有故,证悟法性彼者是无量有情的法性。

  己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中: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众,定具无上之功德。

  上述内容归纳而言,如所尽所智慧及与其他不共的内各别自证智慧的所见依次清净障与碍故,于大菩提不退转的具慧僧众决定具有较声闻缘觉更为殊胜的无上功德。

  己三、广说彼等对应:

  众生寂灭之法性,证悟故为如所性,

  彼亦本来清净故,烦恼本来无有故。

  所知究竟证悟心,现见一切有情众,

  具有遍知法性者,是故具有尽所性。

  如是证悟之彼者,依于各别自证见,

  无垢法界无著碍,是故彼等为清净。

  智慧见者清净故,佛陀智慧无上故,

  不退转众之圣者,是诸有情皈依处。

  以各别自证智证悟一切有情的心本来寂灭戏论的法性,故是如所有智性。彼亦,心的本性本来极为清净故,证悟客尘烦恼并非前有后无而是本来无有。以证悟一切所知与究竟或法性真如的心见到一切有法众生无差别具有一切种智的法性如来藏,以各别自证见,故具有尽所有智。

  如是以二种智慧证悟的彼出世间道,与其他不共,是以圣者各别自证智而见,并且无垢法界中障垢本来清净,故无有贪欲烦恼障,由证悟无垢法界周遍一切所知,故无有所知障,因此彼等二种智慧观待见少分者是极为清净的。二种智慧的所见是以二障清净故,邻近佛陀无上智慧,因此现量见法性的不退转圣人是从痛苦中救度诸有情的皈依处。

  就断证而言三宝有何差别呢?大乘无学道的断证是佛宝,大乘学道的断证是僧宝,具断证者是法宝。

  丁二、安立三皈依之理分三: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三、抉择了义皈依处。

  戊一、观待必要安立三皈依:

  由说佛法僧功德,依照三乘三供养,

  不同信解六种人,是故安立三皈依。

  由宣说导师如来的功德、彼所说缘起殊胜法的功德以及对此修学弟子僧众的功德后,次第欲求获得佛法僧三者的是大乘、缘觉、声闻三乘补特伽罗,能作三供养的是对三宝分别着重殊胜供养等人,如是针对诸信解者依次将佛法僧安立为三皈依处。如是以三种义针对六种人安立三皈依,是为令众生次第趣入。

  戊二、后二者非究竟皈依:

  可舍弃故虚妄故,无故具有怖畏故,

  二种法及圣者众,非为究竟皈依处。

  名词文字组成的教法仅仅是了知总相的所依,一旦现量悟道时则如已过河的船筏,是应舍或抛弃故。证法也有二种,以“何者”能证悟之道法,彼是有为法,故是无常非谛实的,如浮云之相是具虚妄欺诳性及非究竟故;由彼所证究竟灭谛法的是佛陀,而少分证悟的声闻无余涅槃的灭界如灯灭般,仅是没有烦恼及痛苦的单空故,纵然是断尽三有的诸有余罗汉僧对五蕴也如有人执剑欲来害己般怖畏故,寻求从彼中出离,以及诸学道菩萨也需修学故,尚未到达没有一切所断的佛果故,彼等一切也以具有怖畏的方式皈依佛陀,是故教证二法与圣者僧众是暂时的皈依处,并非究竟殊胜的皈依处。

  戊三、抉择了义之皈依处:

  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

  能仁法性之身故,亦僧彼之究竟故。

  在了义之中,无量有情不灭、恒常的殊胜皈依处唯一是佛陀,因为无有上述过失,故为究竟;而在后二者中彼也是究竟的,因为能仁是离欲究竟的法性身,故为法;佛也是僧,因为彼学道究竟者是佛陀故。三乘僧是以断证分判的,究竟断证的是佛陀,故也是圆满具足断证的僧。

  丁三、宣说三宝之释词:

  少出现故无垢故,具势力故世严故,

  殊胜故及不变故,以此六因称胜宝。

  梵语“那”义为宝。与宝相同,以世间少有出现故,没有过失的垢染故,具有遣除衰败赐予圆满的势力故,由胜宝是善心福德之因而成世间庄严故,较他法殊胜故,以赞叹、呵斥、信及不信都不能变动故且是无为及恒常故,以此六因称为胜宝。此是依“那”之音以喻义对照而释词。

  丙二、广说能得因缘之四金刚处分三:一、共同宣说;二、别说各自体相;三、彼等利益。

  丁一、共同宣说分四: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三、广说彼之根据;四、安立因与缘。

  戊一、四金刚处唯是佛之境界:

  真如有垢及无垢,无垢佛德佛事业,

  从彼生起三宝善,证悟胜义诸佛境。

  具垢染的真如是如来藏住于垢染壳中之分位;无垢真如是如来藏远离客尘、究竟转依的如来法身;无垢菩提或佛陀的十力等是功德;以彼等功德力作他利是佛事业,如是从此四金刚处的因缘中产生三宝善之自性,此唯是具有现证法性胜义究竟智慧的诸佛之境界。

  戊二、显示彼等不可思议:

  如是三宝此种性,遍知诸佛妙境界,

  彼亦四相依次第,以四根据不思议。

  如是出生三宝的种性——因缘四金刚处,其实唯是遍知诸佛的微妙境界,因为法界如来藏等四金刚处依次以四种根据是诸凡夫不可思议。

  戊三、广说彼之根据:

  清净而具杂染故,无杂染而清净故,

  法不离而不现故,任运而无分别故。

  首先,法界如来藏自体从本以来恒时清净,然而同时又具客尘杂染,似现相违故;菩提本无杂染,然以修道复令清净故;在凡夫位也具有不可分离的十力等功德法,然不现前故;佛陀事业对所化有情任运自成而作饶益,然无欲作此者等的分别念故,是为不可思议。

  戊四、安立因与缘:

  所觉以及觉悟体,觉悟支及觉他故,

  次第所觉为净因,其余三者为净缘。

  所觉如来藏、觉悟自体之菩提、觉悟支分之功德以及令他觉悟之事业,如其次第当知,第一金刚处所觉如来藏是清净的因,后三者是清净的缘。 《大乘无上续论》又名《宝性论》或《究竟一乘宝性论》。

  乘:是以比喻立名,义为运载。运载有二义:车船等运载工具,以此安立因乘;运载所达之目的地,以此安立果乘。

  无著菩萨于《大乘庄严经论释》中释七大义为:“若具足七种大义说为大乘。一者缘大,由无量修多罗等广大法为缘故;二者行大,由自利利他行皆具足故;三者智大,由人法二无我一时通达故;四者勤大,由三大阿僧祇劫无间修故;五者巧大,由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六者果大,由至得力、无所畏、不共法故;七者事大,由数数示现大菩提大涅槃故。”

  因续:即基续。

  方便续:即道续。

  《论议正理释论》简称《明疏论》,为世亲菩萨所造。

  梁译经名为《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

  彼:即陀罗尼自在王菩萨。

  菩萨的四种庄严即:①戒璎珞庄严;②三昧璎珞庄严;③智慧璎珞庄严;④陀罗尼璎珞庄严。

  菩萨的八种光明即:①念光;②意光;③行光;④法光;⑤智光;⑥实光;⑦神通光;⑧无碍光。

  菩萨的十六种大悲即:⑴见众生执我见而修悲心;⑵见众生颠倒而修悲心;⑶见众生我慢而修悲心;⑷见众生为五盖覆障而修悲心;⑸见众生沉没六入海中而修悲心;⑹见众生有七种慢而修悲心;⑺见众生离圣道乐世法而修悲心;⑻见众生造恶逆行而修悲心;⑼见众生近恶友远善友造恶业而修悲心;⑽见众生造作悭贪于无明爱心无厌足而修悲心;⑾见众生有我见断见而修悲心;⑿见众生行无明暗妄起我见众生见等诸见而修悲心;⒀见众生耽乐生死于五阴生亲友想而修悲心;⒁见众生为魔所缚而修悲心;⒂见众生欣乐然不知真实乐因而修悲心;⒃见众生求涅槃然不知处而修悲心。

  菩萨有三十二种大业即:修智慧业;修上解上欲业;修正法业;修正命;修正见;修不放逸;修如法住;修一切施;修持净戒;修慈悲忍;修勤精进;修集定心;修集正智;思惟正义;修善方便;断除系属烦恼;断除我见;自调诸根;宣说有作者受者;说知恩法;修集正法;修善口语;修集知足;为令敬养父母修不放逸;修集七财;修身念处;修集智慧;修出离道;修集右道;修不贪著身命;修集信心;修集六念。

  圣法八功德:离欲果灭谛与离欲因道谛为差别基,彼二各有三种差别法,共有八种功德。灭谛三德:①不可思议、②不二、③无分别;道谛三德:①清净、②显现、③对治。

  

  

《大乘无上续论略释·弥勒教言 缘起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