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P3

  ..續本文上一頁籠的某處,是迷亂心與不迷亂心二者並存。之後,若人附合此者而作破立,即是自己全未通達大乘密意的嘶叫而已。因此于心未淨修大乘的惡尋思者衆中宣揚如來藏也無意義。如此甚深教言不是爲凡夫和諸外道種性而說的,彼等非是聞此深法的法器。所以對彼當從無我、無常等展開而說法,並且須要以理安立,宣說如來藏無有意義,僅以觀現世量不能成立且將成增損處故。若人從內道下乘起修而對大空性真實勝義生起殊勝定解後,再對彼宣說如來藏教方能生起不退轉信解。因此,有些人認爲雖是清淨道,然無法以理成立而須以覺悟了知;又有些人認爲既非觀現世量之道則非正道,應須揭露彼等謬誤後通達修道相的關要。

  以下遮遣對如來藏自性的顛倒分別分叁:一、遮遣不空谛實之見;二、遮遣斷滅空無之見;叁、遮遣無常有爲之執。

  一者、如《楞伽經》雲:“大慧問曰:世尊于契經中說如來藏爲分別垢之所染汙,然是常住、堅固、不變,如來藏與諸外道所說神我有何差別?世尊,諸外道類亦說神我常住、非作、無德、周遍、不壞。世尊告曰:大慧,我所宣說如來藏者不同外道所說神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是于叁解脫門、涅槃、無生等句義說名如來藏。爲除愚夫于無我之恐怖,由如來藏門顯示無分別處、無相境界。大慧,現在未來諸菩薩摩诃薩不應執我。”余經亦雲:“凡有法想者,無叁菩提解脫。”若法自體不空,彼上他法雖空,然非成自性空。經雲:“于一法無一法之空性,是一切空性之最下者。”等,有諸多教證。另外,《楞伽經》又雲:“大慧,如來藏非常非無常,何以故?以此二皆爲過失故。”經雲:“戲論被魔執,有無應舍離。”余經亦雲:“設有一法過于涅槃,我亦說如夢幻。”等教義。

  以理觀察如來藏本體同樣也是空性故,由此方能成爲心之法性、遍行一切境、一切時恒常、不可思議及諸功德一切無偏顯現,此等均爲合理。若彼自體不空谛實,則彼決定恒時不能成爲他法的法性等。而且也不可能成爲以勝義量觀察所得的結果,因爲以勝義理論觀察諸法無實後卻得出一個谛實法,如同從光明産生黑暗一般,定無是處故。以名言量也不能成立谛實,因爲于此量前雖可成立實有,然而僅憑此點不能成立如來藏何時也不空故。若以二量都不能成立,則能立的根據如同空花,所以安立彼者只是徒勞無義而已。

  二者,若對顯空雙運法界一無所知,卻唯將相似勝義無遮單空執爲種性、法界及空性,並對宣說本具功德的經論彙集相違者,極爲不佳。如《智印等持經》雲:“濁時將生不求法,求利不禁于叁門,自善學菩提者,樂說一切爲空性。”又雲:“空性無生亦無作,無見無來亦無去,吾等緣此學空性,如是說者乃法賊。”又雲:“若執無法時,凡夫妄念縛。”《般若攝頌》雲:“亦執蘊空行有相,菩薩未信無生處。”《叁摩地王經》雲:“所謂有無均是邊,淨與不淨亦爲邊,是故寂滅諸二邊,智者亦複不住中。”《饒益指鬘經》雲:“嗚呼!于此世間,有二士夫,能壞正法。一者執畢竟空無,二者妄謂世間有實我。彼二毀壞正法,隱沒正法。”諸經論中數數宣說,若對能斷盡一切見的空性對治法執爲實有或不實,則是不可救藥之見,以及空與不空任何也沒超越所緣,當須平等斷除。若也以理論觀察彼遮除谛實的無遮反體,除了是執著遮破所破的分別心假立外,顯然根本未至遠離增益的實相故,此處無須繁述。僅實空無遮分雖非真實法界及實相,然而也應可作爲初機趣入實相的門徑。如經雲:“文殊菩薩,若有菩薩于天界千年中,供奉叁寶所需資具,若複有余菩薩于彈指頃,觀察一切諸行無常,一切諸行皆苦,一切諸行皆空,一切諸行無我,其福勝彼無量。”如是所說。

  叁者,如是本基如來藏如日離雲般現前的一切種智,彼是常還是無常?諸經論有時雖說一切種智是常,而有時卻說是無常。應知其義如下:針對未轉依的所化衆生,經中說一切種智是無常。其理如《釋量論》雲:“量非有常性,達有事量故,由所知無常,彼不堅性故。”即是由發心及修習空性等道的因産生一切種智,無因生是不合理的。以及彼于一切萬法是現前的量故,而量如果是無欺智,則沒有一個是恒常。亦即,于存在的且是有的法如是而衡量則爲量。由彼行境的所知法是無常故,能知的量也定是無常且是依次而産生。若是恒常則無任何作用,以量成立故,以決定沒有衡量所境等的一切作用故,一切種智是恒常則不合理,因成立爲無常。如是諸實有法是無常,無實法雖可假立爲常,然而它也沒有常基故,則真實的常法任何也不可得。此理者,對外道及自心沒有轉依不可思議法性相的共同乘前,應須如是安立,除此之外,在現相中沒有其它任何方便使其現于心識前。

  然而若從已轉依的智慧的境界而言,則成立一切種智爲恒常,因爲安立無常的能立是刹那生滅的所知與也依次生起的刹那能境智慧等,此等僅在尚未轉依的凡夫前如是顯現,在實相義中並非如是成立,即是某法刹那也沒有生,又何須說以此組成的時間次第等?比如在夢者前雖有前後時際及無邊方分的種種顯現,然而此等並不成立。因此,于法性無滅之義如是轉依的智慧究竟時,是能知與所知無別的智慧身。心之自性或法性雙運自性光明即使在尚未轉依時也無變易故,稱爲前後無別的自性住種性。而變易客塵可分離的諸障垢均是依次顯現刹那生滅,輪回涅槃及賢劣等的不平等,雖然在具有二取未能轉依的凡夫前如是無欺顯現,但是在本性中不成生滅及二取而住于大平等性,彼性中含攝一切變易的方分與時分,彼是在諸聖者各別自證智的行境中存在,不被叁時的變易所染汙故,于彼爲何不立“大常”之名呢?已有且非刹那生滅性故。

  如是,一切變化有實與無實的虛空等時方的一切所知均一味平等地含攝于法性中,而彼法性不被任何變化等法所含攝,如虛空包容雲而不被雲所包容般。因此,彼法性大平等界光明本基僅是以自然智慧的自性自然周遍一切法俱生而住,然其自性在具有客塵障垢者前不顯現。若以能遣除障垢的五道所攝的斷證力,而獲得能知所知無別的大智慧時,由自然智慧無變故,獲得一切能知在法性勝義中平等一味無別同時無勤任運照知的一切種智。然而由此不成立自然智慧從因中産生,在真實中成立遠離客塵的法身是離系果。雖現似由因新生,然僅在尚未轉依的現相中如是顯現而已,諸甚深經典的究竟密意是在真實義中法性自性法身的本體無有生滅,一切諸法本來平等是正等覺佛,或是本來寂滅的涅槃及自性光明等,此者是諸清淨地的菩薩也難以思惟之處,何況平凡人呢?然而若如理生起信解,則贊歎等同獲得不退轉授記故,對此理應當生起勝解。

  如是若于如來智慧身觀爲恒常則生福德。如《決定寂滅幻化等持經》雲:“文殊,若善男子,善女子,于天界俱胝劫中,普于十方一一世界四衆眷屬,如其所求而行布施。若複有善男子,善女人,發饒益他人心已,宣說如來恒常、如來堅固句,其所得福德勝前無量。”《大涅槃經》雲:“迦葉,善男子,善女人,當恒一心勤于佛常住二句。”又雲:“若人于此不可思議處,精勤作常想者,彼爲皈依處也。”等。若將如來身觀爲無常,則彼人連皈依也沒有,觀如來身是無常,將會産生無量過失。既依經典所說而了知後,當需對真實義發起恭敬心。

  如是如來藏的本體遠離一切有無、常斷等戲論,二谛無別唯一明點平等性,在彼實相體中現有諸法是一味唯一性,如是而見即見無有破立的真實義,故離一切邊執,是爲證悟勝義賢妙之見。《說菩提分經》雲:“文殊,若人能觀諸法無不等、無二、無別,是爲正見也。”《虛空藏請問經》雲:“知有實無實,安住真實際,見有實無實,智者不執著。”《菩薩藏經》雲:“勝義中聖者的慧及智前不成立任何所知或所斷或所修或所證也”。如是宣說。然而以名言量觀察善加辨別時,于谛實知爲谛實,如知聖道是無欺;于非谛實知爲非谛實,如知由修“我”能得解脫等爲顛倒之說;于無常知爲無常,即知一切有事法爲刹那性;于常知爲常,即知如來藏自然智何時也無變易;于無者知爲無,如知我及能取所取顯現的自性不成立;于有者知爲有,如知無欺因果緣起顯現之理;知一切有情法性如來藏自成功德自性安住等,在名言中真實存在,是不顛倒智的行境。如是了知並趣入,從彼所生的廣大功德是無癡善根故。如是諸經中也從一般和特殊兩方面宣說了很多法,尤其雖無人我,而宣說遠離我與無我二種戲論的如來藏大我等具有淨、樂、常、我殊勝波羅蜜功德,旨在于有無變易無住大涅槃寂靜善妙究竟功德了知爲有。如《涅槃經》雲:“所謂我者,若何法谛實、真實、主宰、無變易,則稱爲我也。”

  如此甚深如來藏之相,聞後僅生勝解信也能出生無量功德。如《寶性論》雲:“若人爲求菩提果,珍寶嚴飾黃金刹,佛刹塵數日日中,供養一切諸法王。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布施德更多。若有具慧爲求取,無上菩提經多劫,身口意業無勤作,能護無垢諸律儀。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持戒德更多。若人修持能息滅,叁有煩惱火靜慮,修持天梵至究竟,菩提不動之方便。余人于此僅聞句,聞已生起勝解信,依此所生之福德,較前靜慮德更多。”如是若于甚深難量者,知而生信有大義利,而且宣說勝乘精華不退轉之獅子吼如來藏教言是甚深希有故,往昔未曾修習且慧劣者難以生信。如《宣說如來經》雲:“于我此智慧,愚夫心生疑,不能住此境,如射空自墜。”《細研磨經》雲:“如是彼等愚人將墮惡趣,爲魔加持故,覓求彼過,于如來所許說法之人亦欲覓求過失。”《梵天請問經》雲:“顯揚善說聖法時,具罪之人執非理,無信于法生疑慮,俱胝劫中成癡狂。心無信故成罪人,心嗔不護他人意,舍棄一切精華已,無信心故取渣穢,倨傲以…

《如來藏大綱獅吼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他空承許獅吼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