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太多了,思想太複雜,妄念太多了。不但在佛法,連道家都說“爲學日益,爲道日損。”道家都懂這個道理。修道要把你那個妄念減少,天天少才行啊,爲道與爲學不一樣,我們今天要是把佛法當作“學”那個問題就嚴重了,你把它當作世間學說來研究,那你就錯了,這個是修道啊。
修道,我們的妄想執著要一天一天減少,不能夠增長,所以我勸同修不要看電視,不要聽廣播,不要看報紙,爲什麼?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會一天天減少。你接觸這些東西多了,你接觸人多了,天天就人我是非,張家長李家短,不得了,你是在增長妄想分別執著,那你怎麼會成就呢?你佛號念得再多也枉然。
那些成就的人,就是心地清淨,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成功了,秘訣就在此地,這是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奉行,我們這一生往生才有指望,才能像倓老所見的這些人。
倓老他說他親眼見到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的,他一生親見的有二十多人,聽說的那還不在其數,說明念佛往生真實不虛。
在十幾年前大概是一九八四年,我在舊金山講經甘老居士送我一卷錄音帶,說是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當中的開示,只有這一卷,他的開示當然很多,我們只得到這一卷;我非常喜歡,因爲我在倓老的道場(香港)講經很多年,我沒見過他老人家,所以能夠聽到他老人家聲音非常歡喜。
他是北方人,口音很難懂,我將這錄音帶從頭到尾反覆聽了叁十多遍,大概可以聽到八成。我非常欣賞,我覺得我們現在末法時期,能得老法師這錄音帶,我們就絕定往生了,毫無疑問的。
他在這裏面講了二個事實,在佛門叫“公案”都是谛閑老和尚的徒弟,等于是他的師兄弟一樣。谛老在早年有一個參禅的徒弟,那時候谛閑法師尚未成名,在關中寺講經弘法,那個徒弟受過很好的教育,堅持要跟老和尚出家,老和尚收了他,他對于禅非常有興趣,老和尚是學教的,于是把他送到當時禅宗最著名的一個道場江天寺,也叫金山寺,位在江蘇鎮江。
這寺在長江邊岸的一個小島上,四面都是江水,所以叫“江天寺”他也很用功,從親衆慢慢得到方丈和尚的賞識,將他提拔,以後他當了首座和尚,這個地位就很高了。
這一當首座和尚,毛病就來了,什麼毛病?貢高我慢生起來了,因爲在寺院裏自己有了地位,又收一些在家徒弟,也收一些供養;傲慢心一生起來,他就著魔了,無緣無故去投江自殺,第一次投江被人救上來了,問他,他自己也不知道。過幾天之後,他又去投江,再被人救起。
方丈和尚心心裏就慌了,知道首座和尚著魔,趕快通知谛閑老法師,谛閑老法師不得已趕到鎮江把他接回去,那時候是搭船。回來之後,也很正常無事,問他爲什麼投江,他不知道,但總是覺得有問題,把他接回來,不致于擾亂別人的道場。
關中寺這個地方在溫州,雖然沒有江,它有河,河也很深,平常可走帆船。因爲他過去當過首座和尚,所以在寺院裏大家對他比較尊重,他單獨一個寮房,也不必跟大家一塊上殿,對他很禮遇。這一天早晨他沒去吃早飯,老和尚就叫查房去敲他的門,無人答應,想辦法把門撬開,看到窗子打開,人不在了。
趕緊報告老和尚,老和尚一聽,不得了,他從窗子爬出去了,是不是又跳河去了?趕快派人到河邊去找,大概找了有半裏多路,找到時已經死了,屍首浮在河邊上,將他打撈回去,念念經超度一番。
正在此時,他女兒來了,原來他出家前曾結婚並育有一女,太太不同意他出家而跳水自殺了,女兒由親戚養大,這麼多年,女兒也大了。女兒哭哭啼啼到寺裏找老和尚,老和尚說:“我正要找你呢!你爸爸出事情了,你來是什麼事啊?”她說她昨天晚上作了一個夢,她父母今天要去上任,爸爸要去當土地公,媽媽要去當土地婆。
谛閑老法師一聽恍然大悟,原來他以前跳江是他太太的鬼魂附身了。最初他在金山寺參禅,很用功,有道心,有護法神保佑,鬼魂就貼不上身;後來做了首座,傲慢心生起來了,護法神走了,冤親債主就附上身了,所以把他帶去當土地公。
正好寺的附近有一間新的土地廟,谛閑老法師心想大概就是那個地方,于是到土地廟裏爲他念經超度,老和尚也很有趣,說:“如果你真有靈,顯靈給我們看看。”在超度期間就看到一陣小的旋風,在那裏轉了幾圈,老和尚點點頭,“嗯,大概是你來顯靈了。”
所以谛閑老法師常講參禅參到去當土地公了,這麼一個成就。老和尚舉這個例子是要警惕大家的,你有一點成就就起貢高我慢的人,沒有不著魔,沒有不墮落的,太可怕了。
又說了一個例子,是一個念佛的徒弟,比參禅這一個還要早,也是谛老未出名前,早年的事情。這徒弟從小和谛老同住一村,是童年的伴侶,以後谛老念了幾年書,跟他舅舅學做生意,他這個同伴就沒有念書,也不識字,長大之後學了補鍋補碗的手藝,大陸上叫“鍋漏匠”他能把打破的磁器再補起來。
這種生活很苦,每天挑著擔子在鄉下叫喊,我小時所住的鄉下有做這種手藝的人,當然生活非常清苦,于是他去找谛閑老法師,谛閑老法師當時在金山寺當知客,一定要跟他出家,那時他已差不多四十歲了。
谛老說:“你不要找我的麻煩了,你這麼大的年歲,既不識字,又笨手笨腳的,你怎麼能出家?住幾天,你還是去做你的生意吧。”住了幾天,他賴著不走,最後老和尚提出條件才答應讓他出家,谛老說:“你這麼大的年歲,學經教,學識字已來不及了,讀書的年齡過去了。你天賦這樣笨,學法器、學唱念也學不來,那你這個出家怎麼辦?”
甯波那邊有許多小廟,過去谛老曾住過那裏,“那邊鄉下有許多小廟,沒人住的,我去給你找個小廟,你到那裏去住,我再給你找幾個護法,每個月供養你一些米菜及生活費用。我會在附近找一位念佛的老太太,給你燒飯洗衣服。”
“你就在這廟裏住下,也不要受戒了,你就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接著念,一直念下去,准有好處。”這個人老實,真的就接受這條件了,至于會有什麼好處,也不曉得,師父講的話准沒錯,就依教奉行。
就這樣在小廟住下來,念了叁年多,這一天他就告訴伺候他的老太太,跟她說:“明天你不要替我燒飯了。”他在那小廟念佛從未出過門,就像閉關一樣,念了這麼久。這一天他到城裏去看看親戚朋友,去辭行,回來之後就告訴老太太,明天不要替他燒飯了。
老太太心裏想著,師父從來沒有出過門,今天出門一趟,可能明天有朋友請他吃飯,不要我燒飯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太還是記挂在心裏,看看師父回來沒?是否吃飯了?就到廟裏去找師父。那是破廟,他又窮,所以廟門都不關的。
進去一看,師父站在房間裏,手上拿著念珠,叫他也不答應,走到面前一看,他死了,站著死的,老太太從未看過如此,嚇了一跳,趕快通知鄰居幾位護法來看,大家都感到很稀奇,從未聽說過人站著死的。
立刻派人通知谛老法師,谛老法師趕來替他辦理後事,這一來一去共二、叁天,他還站著,等老和尚替他辦理後事。老和尚看他這樣子,很贊歎,“你總算沒有白出家,你的成就,講經的法師大德比不上你,這四大名山的方丈住持也比不上你啊,真成就了。”
這是念佛人的好榜樣,你說他用的是什麼功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方法妙極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他爲什麼能有這樣殊勝的成就?說實在話,他看破、放下。
他過去半輩子過那種苦日子,已對世間沒有絲毫留戀,這是人家真正看破、放下了。出家之後就守住師父教導的這個方法,死心塌地的念佛,沒有第二個妄念,人家成功了。
我們想想,我們爲什麼不成就呢?我們念佛念了幾十年了,人家念了叁年多就能夠站著走,走了之後還站了好幾天,不能說沒有功夫啊,這是我們不能不警惕的。
他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作佛去了,諸位讀《無量壽經》就知道,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作佛作菩薩去了。他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能跟他比嗎?他的成就是真實的,我們的成就是假的,是虛妄的。
講經說法不能夠往生,講經說法是修福;這才曉得真修、真成就要緊,比什麼都重要。
爲什麼不能往生?就是看不破、放不下,不但世緣要放下,弘法利生的工作也要放下啦。
這個放下,諸位要聽清楚,不是說我放下了,我就什麼都不幹了,那你就完全錯會了。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放下?釋迦牟尼佛在世,天天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的工作仍然照做,不是叫你放下工作。
放下心裏面的妄想、分別、執著,然後你仍認真努力的去做工作;做而無做,做,爲一切衆生做;無做,自己心裏確實沒做。
放下,是叫你在心裏放下,不是叫你在事相上放下。
我們再看《華嚴經》,五十叁位法身大士爲我們所表演的,這五十叁善知識是四十一個階級,他們所表演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看他們對事業、對家庭、對生活都很認真,都做到盡善盡美,心裏面一點執著都沒有。所以放下是在心裏放下,不是在事相上放下。
我們再看看谛老法師給我們講的是這幾個人,都是他親眼所見的,修無師每天爲常住做事,做的很認真、很負責,他並不是說我放下了,我什麼事都不幹,去念佛了,不是的。
什麼苦事情都幹,人家不做的,他都去做,他心裏頭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這叫做“放下”
鄭錫賓居士雖然把生意放下了,天天去講經,天天到處去勸人念佛,這些事情他並沒有放下。雖然講經,雖然勸人念佛,心裏卻毫無牽挂,真正把一切法都看破了,這叫做“放下”
再看看青島湛山寺這位張居士的往生,家裏雖然窮苦,每天要照顧先生及小孩,天天要燒飯洗衣服;每星期參加湛山寺的念佛會,這些…
《怎樣念佛往生成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