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百卷的《大般若》。诸位想想,我们天天念这部经,念再多遍也没看破,也没放下,这就是念了不管用。
念了为什么看不破呢?不解其义。我们也看看古今大德讲《心经》、《金刚经》的注解,读了之后还是看不破,还是放不下;这个道理,实在讲,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深解义趣”这句话我们没做到,我们所理解的很浅薄,不够深度,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起不了作用。
如何深解呢?那还是要读六百卷的原文,六百卷的确份量太大了;这个时代,大家的工作都很紧张,无论工作、生活,精神上的压力都很重,受持六百卷《般若》,确实有困难。
这桩事情,古来的大德已经见到了,清朝初年有一位葛□居士,他将六百卷摘要,择其纲要成十卷,《大般若经纲要》,内容就是六百卷的精华,六百卷的浓缩,我觉得我们不能读六百卷,这纲要是必定要读,你不能熟读《大般若经纲要》,确确实实你对《金刚经》、《心经》里的义趣就很难透彻。
我在早年将这本子从《卍续藏》里抽出来,在台湾印成单行本流通,印的数量也不少;以后我在香港讲经,遇到木刻的版本,刻的非常好,我看了很喜欢,是“香港佛经流通处”印的,印的纸张也非常好,我就带了二本回台湾。
去年(一九九六年)我讲《金刚经》,在新加坡用了四个月的时间,讲了二百四十八小时,把这部《金刚经》讲圆满了。讲圆满之后想起,若是不深入《大般若》,也不容易体会,所以就将《大般若经纲要》交给“佛陀教育基金会”印了一万本,印出来之后,流通也很广,得来不难,希望大家熟读。
我们是修净土念佛的人,为什么要读这个?我在讲《金刚经》时就说明了,说明我这次讲《金刚经》的意义,这么多年来专弘净土,怎么突然又去搞《金刚经》去了?实实在在是看到大家这么多年来,念佛功夫不得力,纵然是将《无量寿经》念三千遍也没用处。
我是提倡读经,读三千遍是什么意思呢?要怎么个读法?诸位都忽略了,开头读三千遍《无量寿经》用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用读经的方法修定,修清净心,把你的妄想、分别、执著念掉,使我们起心动念都能想到佛在经中的教诲,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境界,把我们的杂念妄想排除掉,这样念才有效果。
而不是在那里数遍数,哦,我一天念了有多少遍,佛菩萨很喜欢我了,我的功课有交待了。还是满脑子胡思乱想,大多数念经的人都犯了这个错误,这是我们不能不讲般若的原因,希望在般若里得一点智慧,帮助我们看破,帮助我们放下,然后才会老实念佛,我们念佛的功夫就得力了。
纵然不能得一心,功夫成片应当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功夫成片也有九品,上三品可以自在往生,所谓“自在往生”就是我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想再多住几年也不碍事,这就是一般讲的“生死自在”;在我们念佛人不要太高的功夫,上品功夫成片就做到了。
所以古大德说这法门是万修万人去,古人能做得到,今人做到的也不少,为什么我们做不到?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去检点的。
古人我们暂且不论,各位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那不是假的,那些写的都是真实的事。近代往生的,有倓虚老法师讲的《念佛论》,我想这本小册子很多同修都见过,我印了很多次,每一次数量都很多,到处把这小册子介绍给同修们。
《念佛论》末后举了三个往生的例子,老法师讲《念佛论》,可以说是应用世尊三转法錀的例子,末后作证转,真正给我们拿出往生的证据来。
第一位他举的是出家人,东北哈尔滨极乐寺的修无法师,这一位法师没有念过书,未出家之前是泥水匠。民国初年,那时生活相当艰苦,在中国未受教育的人也很普遍,教育不发达,他出家之后在常住修苦行,为常住做出力的事,重活他干得来,除此之外,他就学会念佛,老实念佛。
因为过去生活很苦,对人世间就看得很淡薄,出家之后一心念佛,也劝人念佛,这是慈悲心生起来了,真的是万缘放下,一心专念。
极乐寺建成之后,倓老法师传一次三坛大戒作为纪念,请他的老师谛闲老法师为得戒和尚,当时他是极乐寺的住持。传戒期中,修无师到此道场来讨一份工作帮助戒坛,当时极乐寺的监院(即当家师)是定西法师,此人也很有成就;以后这二位老法师都是在香港往生的。
定西法师看到修无师来了,就问他:“你能做什么?”修无师说:“我可以照顾病人。”传戒期中感冒的,有生病的,这是戒坛里一个不能缺少的工作,所以老法师很欢迎他。
住了十几天,他就向倓老和定西法师告假,他要走了,倓老很有修养,没表示什么意见,定西法师就比较急躁些,听说他要走了就责备他,“你这个人怎么没有长远心呢,来了才几天,我们的戒期不过二个月,二个月的耐心都没有啊,你急著要走?”修无师就说了,“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二位法师一听,这事情大了。
就问他:“你何时走?”“不出十天。”这样就把事情交待过去了,求定西法师为他准备柴火用以火化。到第二天,修无法师又去向老法师告假了,他说:“我今天就要走了。”这事情是大事情,定西法师立刻替他安排,在后面寮房给他安了一个铺位,找了几个人帮他助念。
他是盘着腿跟著大家一起念佛,助念的人向修无师说:“你今天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从前往生的人都要作几首诗、几首偈子留给我们作纪念,你也不能例外;我们替你助念,你也要给我们一点纪念啊。”修无师就说了,“我是老粗,不识字,我不会作诗,也不会作偈,但是我有一句老实话告诉你,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大家听了这句话也很踏实,给他助念,不到十五分钟,他就往生了,坐着往生,没有生病。
这么样的自在,这么样的潇洒,在传戒期间当众表演给大家看,以后得戒老和尚谛闲老法师来了,看到他这个样子,非常赞叹,告诉大家:“这才是出家人的好榜样。”
我读了这段记载,常常念念总想到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往生的地方去拜一拜,现在极乐寺的方丈慈法法师邀请了我好几次,我这个缘还没成熟,我很想到他那个地方去看看,这是我们的榜样。
第二位,倓老举的是一位在家居士,一位男居士郑锡宾,山东人,是经商的生意人,常常听倓虚法师讲经说法,他有悟处,于是把生意全交给他弟弟,自己跟倓老法师学经教,以后他学会讲《弥陀经》,就会讲这么一部经。
他学会了之后,到处为人讲《弥陀经》,都是在乡下,当然听众没这么多,乡村里可能只有十个、八个,或三个、五个。他到处去讲经,劝人念佛,很有效果。
往生那一天也是在讲《弥陀经》,已经讲圆满了,告诉几个好朋友,请他们替他租个房子,他们问:“你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要走了。”他们奇怪的问:“你要走了,还租房子干什么?”他说:“我不是到别的地方去,我是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怕死在别人家里,有忌讳,不方便,你们给我租个房子。”
他们这一帮朋友很好,很开明,问他:“你真的有把握往生?那你到我家里,我没有忌讳。”另外的朋友也说:“你到我家里,我也没有忌讳。”于是乎他就到朋友家里,临时给他收拾了一个房间,铺一个干净的铺盖。
他在铺上盘腿一坐,请大家念阿弥陀佛送他一程,这些朋友说:“你既然能往生,也要留点纪念给我们。”都要求作诗作偈,郑锡宾就说:“不必了,你看我这个样子,就是很好的纪念。”
走的这么潇洒,这么自在,说走就走了,这是一个好榜样啊。最初他学佛,把事业放弃掉,他的弟弟常常责备他,不原谅他,说他学佛迷了,家都不要了,事业也不要了。到以后看他哥哥走的这么自在,他弟弟也觉悟了,也一心念佛了;过了三年,他弟弟也是预知时至,也很自在的往生,不过他哥哥没有生病,弟弟还生病,病中往生的,这是举了一个男居士。
第三位举了一位在家女众,清岛湛山寺的信徒,此寺也是倓老创建的,北方的寺庙大部份是倓虚老法师在那边经营建立的,这位女信徒家境非常困苦,先生是在码头拉黄包车,这里年轻的同修恐怕都不知道黄包车,也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年岁大的人晓得,是很苦的工作,真的叫“苦力”了。
一天不拉车,一天就没有生活,夫妻二人带著二个小孩,一家四口,过得非常辛苦。这位居士本人姓张,张居士家境如此贫穷,道场大众也不会尊重她,也不会重视她,所以她在跟大众念佛之外,平常就在厨房里帮忙。
她往生的这一天也是预知时至,早晨起来吃过早饭后,就教导二位小孩要听爸爸的话,跟她先生讲:“我今天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她先生听到这话就说:“我们家穷得这样子,你还说什么风凉话,还来讽刺我。”气呼呼的就拉著黄包车到码头去了。
小孩吃饱就出去玩了,她在家中收拾收拾,洗过澡换件干净的衣服,在自己床铺上盘腿,一打坐就往生了,什么时候走的,不晓得。小孩到中午吃饭时回来,想吃饭,母亲却没有煮饭,看到母亲盘腿在床上,已经死了;就哭哭啼啼告诉邻居,邻居来一看,这了不起,坐著走的,都没有生病啊,都是预知时至。
老法师举的这三个人,一个是出家人,一个是在家男众,另一个是在家女众,距离我们现在都不远,民国二十年左右的事情。他们能做得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认真去想想。
除郑锡宾之外,修无师和张居士都没有念过书,都不懂得经教,只是心地善良慈悲,一心念佛而已,他就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晓得,我们书念得很多,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不如这些没念过书的人那么老实,那些人谦虚卑下,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待人真诚恭敬,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对于这世间没有丝毫留恋。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的毛病出在那里呢?出在我们知道的东西…
《怎样念佛往生成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