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場的建立就有意義。我們到此地,不是來避難、享福的,而是爲了弘法利生,這是報佛恩、報父母恩,這是建道場的原因。(990224早餐)
◎ 有人問我:“法師,你的道場在哪裏?”我說:“我沒有道場,一生都是住別人的道場。”(990224早餐)
◎ 道場最重要的是講經說法,一天都不能缺少。若沒有講經說法的法師,就要自己發心,求人不如求己。(990224早餐)
◎ 佛家的道場,自古以來,都是以講經說法教學爲主。佛法的衰落,也不過兩百年的曆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裏不講經。不講經,不懂得修行的理論、方法,縱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練,得不到諸佛菩薩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擾亂,這是道場衰敗的原因。我們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個正法道場,報佛恩,報衆生恩。(990327早餐)
◎ 正法道場要天天講經,但是現在講經的法師少,我們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講經的錄影帶、錄音帶,做成CD、VCD,無條件提供給大衆。這樣,你就可以天天聽經。若你沒有這麼多錄像帶,就重複聽,聽十遍、二十遍,锲而不舍,道理就漸漸明白,心也愈來愈清淨,愈來愈定,這樣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擾亂也找不到機會。只要你真幹,魔也會受感動,魔不但不擾亂你,也來護法,這是我們要曉得的。所以聽經比什麼都重要。(990327早餐)
◎ 道場要有學、有道。“學”是天天講經、聽經;“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道”,是采取持名念佛,佛堂裏佛號不中斷,念佛人不中斷。有道、有學才能“上報四恩,下濟叁苦”。(990327早餐)
◎ 我們冷靜去觀察,仔細去思惟,在經典上,釋迦牟尼佛與這些大弟子,從來沒有去蓋廟、建大道場。道場在哪裏?維摩居士講得好,清淨心就是道場,慈悲心就是道場,不是形式。這些形式上的道場,都是帝王大臣、信徒們貢獻的。(990410早餐)
◎ 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他的道場是怎麼形成的?隨緣成就的,沒有一絲毫攀緣心。蓮池大師沒有去化緣,那個道場是自然成就的。若是自己想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願力。所以欲望度不了衆生,將來自己還是往叁途去。《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得清楚明了。(990410早餐)
◎ 新加坡居士林從上到下,一團和氣,諺語講“家和萬事興”,這是此地最大的特色。(990412早餐)
◎ 佛法的修學、弘揚,在此時代,寺院的功能逐漸減少,而最有效果的是利用高科技的傳播。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修建寺院道場,他的生活方式是遊化人間,居無定所,這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教育,效果很好,值得我們省思。(990413早餐)
◎ 有了道場,就有世俗許多瑣碎之事,這些事會擾亂清淨心。能夠在管理人事物上,保持心地清淨而不繁雜,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世尊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沒有道場最好,沒有道場去找道場,那是自找麻煩。(990413早餐)
◎ 若想建道場,我建議蓋小茅篷,不要建寺院,勞民傷財。你到外面去化緣,這有因果責任。佛家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不能成就,將來要還債。你現在募化得很多,將來還起來就很累,要懂“無債一身輕”的道理,絕不負債。一切要自然成就,不要有一絲毫勉強,這樣就很好。(990413早餐)
◎ 古大德建道場,都在深山人迹罕到之處,目的是避免外緣的幹擾。初學之人心還不定,定力不夠,接觸外面境界,總免不了受影響,所以道場離村莊都有一段距離,這是經上講的“阿蘭若”,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990414早餐)
◎ 凡夫一定受環境影響,“心隨境轉”,所以要選擇好環境;若自己有功夫,“境隨心轉”,就無所謂了。所以古德對于初學善于保護,用心非常周到。可是現今社會,科技資訊發達,交通便捷,想找一個真正清淨修行的道場很難。(990414早餐)
◎ 世尊一生沒有建道場,菩薩、阿羅漢沒有建道場,祖師大德們也沒有建道場。何以故?不建道場,心在道上;一建道場,心就變了。所以沒有道場,心是安住在佛道、菩薩道;道場一建立,心是安住在輪回道。誰可以建大道場?在家居士。他們建道場來供養,我們可以接受,但自己決定不能建。(990415早餐)
◎ 蓮池大師爲我們做了一個最好的榜樣,他最初看到雲棲山環境很好,就自己搭茅篷進修。以後人家發現,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學問之人,想親近他,就在旁邊搭個茅篷。後來有些宰官、大富長者們知道了,有這麼多高僧大德在那裏修行,就爲他們建大殿、建房舍,這才變成一個叢林。蓮池大師與一起修行之人,不但沒有操這個心,連念頭都沒有,所以這個道場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不失清淨心。道場雖然形成了,修行人心理絲毫不執著,能放得下,依舊不失當年住茅篷的心態,絲毫留戀都沒有。(990415早餐)
◎ 真正修行人的道場何在?盡虛空、遍法界都是道場,多自在!而我的道場就是這些機器,我走到哪裏,機器都跟著我,每天講經都從網路上傳播,這就是道場。(990415早餐)
◎ “新加坡淨宗學會”是由李木源會長領導,他非常熱心于弘法利生的事業。此道場很難得,這麼多人上下一條心,沒有意見,這真正是希有難逢。諺語說得好,“叁人同心,其利斷金”。佛教給我們,與大衆相處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第一條“見和同解”,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建立共識。人再多,只要想法、看法相同,就能一致努力去做,事情沒有不成功的。(990423早餐)
◎ 中國一般的叢林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交通不便,人迹罕到之處,這種環境對修學有利益。(990426早餐)
◎ 今天我們在一起共住,還是要恢複小茅篷的方式,這有很大的好處,對居住環境沒有絲毫留戀。居住豪華的房舍,住得很舒服、很安穩,就不想離開,起了貪心、控製、占有的念頭。將來死了之後,墮畜生身,在道場裏作蟑螂、螞蟻、蚊蟲之類,這多可憐、多可悲!(990426早餐)
【境隨心轉】
◎ 經上常講的,“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報。我們依靠生存的環境,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都屬于依報,乃至于諸佛菩薩,也是我們的依報。佛家講的“依正”,此概念必須要清楚、明白。(990224早餐)
◎ 事實真相是“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心識,能變能現的是正報,所變所現的是依報。若依報一切都能隨順正報,所謂是“隨順自然生態”,這是最健康、最美好的。(990225早餐)
◎ 今天的社會環境濁惡到極處,是住在此世界的衆生,自私自利、貪嗔癡慢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心極不清淨,沒有慈悲心,感得現前濁惡的依報。由此可知,我們身體健康的狀況,與生活環境的勝劣,都是淵源于一念心性。(990418早餐)
【福報】
◎ 世間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經上講,此世間最大的國王是金輪王,統治一四天下,就是統治太陽系。他們乘著輪寶,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個太陽系,這是一般的講法。若照黃念祖老居士的講法,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換句話說,金輪王統治的範圍是一個銀河系。他的輪寶在二十四小時內,能周遍遊曆整個銀河系。輪王何以能統治如此大的國家?經上說,他以“十善業道”和“四無量心”,得此大福報。摩醯首羅天王是天王福報最大的,金輪聖王是人間福報最大的,都是修積功德而成就的,決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990222早餐)
◎ 真正的福報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衆生享受,因爲一切衆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愛護子孫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兒孫過得幸福、美滿。他將兒孫看作自己,兒孫享受就是自己享受,這是世間人。諸佛菩薩是將一切衆生看作自己,實際上一切衆生真正是自己。這是說明生命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體,亦即是一體。(990222早餐)
◎ 現前由于科技醫藥發達,人的壽命延長了;佛說這是過去生中他們所修的福報。(990321~0325早餐)
◎ 中外古今,沒有人不希求福報。福從哪裏來?中國俗話常說:“福由心造。”若不從心地上求,決定得不到福報。(990408早餐)
◎ 現前的時局,每個地區都動亂不安,這是以往曆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世尊在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我們現在能意識到,而且還是濁惡到了極處。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還能遇到佛法,還能有一個良好的修學環境,這是無量劫修來的福報。(990408早餐)
◎ 世間許多真正想修行之人,找不到修學環境。真用功,沒有修學環境,是緣不足;有修學環境,不肯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夠。(990408早餐)
◎ 能否找到一個山明水秀、幽靜的環境來修學,這是個人的福報。我們很想隱居,但是沒有福報,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與外境抗拒,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稍微不謹慎就打敗仗,就墮落了。(990426早餐)
◎ 有財富是福報,但是福、是禍很難說。中國古聖先賢造的文字,都是啓發智慧的符號,看了、讀了要覺悟。“禍”跟“福”,形狀非常相同,意思就是“是禍、是福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禍變成福;一念迷,福變成禍。譬如你擁有財富,不知道做好事,緊守著財富,這是禍害。這個財富可以利益很多衆生,救活很多衆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讓那些人死于災難、死于饑餓,就造了大罪業。雖然沒有害人,但是守住財富,這一點就叫你墮阿鼻地獄。所以財自古以來稱爲“通貨”,通貨就是要流通,不能止…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十二 答學佛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