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场的建立就有意义。我们到此地,不是来避难、享福的,而是为了弘法利生,这是报佛恩、报父母恩,这是建道场的原因。(990224早餐)
◎ 有人问我:“法师,你的道场在哪里?”我说:“我没有道场,一生都是住别人的道场。”(990224早餐)
◎ 道场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一天都不能缺少。若没有讲经说法的法师,就要自己发心,求人不如求己。(990224早餐)
◎ 佛家的道场,自古以来,都是以讲经说法教学为主。佛法的衰落,也不过两百年的历史。衰落的原因,就是寺院里不讲经。不讲经,不懂得修行的理论、方法,纵然修行,也是盲修瞎练,得不到诸佛菩萨加持,反而招致妖魔鬼怪的扰乱,这是道场衰败的原因。我们明白、了解,所以希望建立一个正法道场,报佛恩,报众生恩。(990327早餐)
◎ 正法道场要天天讲经,但是现在讲经的法师少,我们利用科技的便利,保留讲经的录影带、录音带,做成CD、VCD,无条件提供给大众。这样,你就可以天天听经。若你没有这么多录像带,就重复听,听十遍、二十遍,锲而不舍,道理就渐渐明白,心也愈来愈清净,愈来愈定,这样魔事就少了,魔不得其便,魔想扰乱也找不到机会。只要你真干,魔也会受感动,魔不但不扰乱你,也来护法,这是我们要晓得的。所以听经比什么都重要。(990327早餐)
◎ 道场要有学、有道。“学”是天天讲经、听经;“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道”,是采取持名念佛,佛堂里佛号不中断,念佛人不中断。有道、有学才能“上报四恩,下济三苦”。(990327早餐)
◎ 我们冷静去观察,仔细去思惟,在经典上,释迦牟尼佛与这些大弟子,从来没有去盖庙、建大道场。道场在哪里?维摩居士讲得好,清净心就是道场,慈悲心就是道场,不是形式。这些形式上的道场,都是帝王大臣、信徒们贡献的。(990410早餐)
◎ 净土宗的莲池大师,他的道场是怎么形成的?随缘成就的,没有一丝毫攀缘心。莲池大师没有去化缘,那个道场是自然成就的。若是自己想去募化,那是欲望,不是愿力。所以欲望度不了众生,将来自己还是往三途去。《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得清楚明了。(990410早餐)
◎ 新加坡居士林从上到下,一团和气,谚语讲“家和万事兴”,这是此地最大的特色。(990412早餐)
◎ 佛法的修学、弘扬,在此时代,寺院的功能逐渐减少,而最有效果的是利用高科技的传播。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没有修建寺院道场,他的生活方式是游化人间,居无定所,这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机会教育,效果很好,值得我们省思。(990413早餐)
◎ 有了道场,就有世俗许多琐碎之事,这些事会扰乱清净心。能够在管理人事物上,保持心地清净而不繁杂,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世尊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没有道场最好,没有道场去找道场,那是自找麻烦。(990413早餐)
◎ 若想建道场,我建议盖小茅篷,不要建寺院,劳民伤财。你到外面去化缘,这有因果责任。佛家说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你不能成就,将来要还债。你现在募化得很多,将来还起来就很累,要懂“无债一身轻”的道理,绝不负债。一切要自然成就,不要有一丝毫勉强,这样就很好。(990413早餐)
◎ 古大德建道场,都在深山人迹罕到之处,目的是避免外缘的干扰。初学之人心还不定,定力不够,接触外面境界,总免不了受影响,所以道场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这是经上讲的“阿兰若”,修行人所居住的地方。(990414早餐)
◎ 凡夫一定受环境影响,“心随境转”,所以要选择好环境;若自己有功夫,“境随心转”,就无所谓了。所以古德对于初学善于保护,用心非常周到。可是现今社会,科技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想找一个真正清净修行的道场很难。(990414早餐)
◎ 世尊一生没有建道场,菩萨、阿罗汉没有建道场,祖师大德们也没有建道场。何以故?不建道场,心在道上;一建道场,心就变了。所以没有道场,心是安住在佛道、菩萨道;道场一建立,心是安住在轮回道。谁可以建大道场?在家居士。他们建道场来供养,我们可以接受,但自己决定不能建。(990415早餐)
◎ 莲池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他最初看到云栖山环境很好,就自己搭茅篷进修。以后人家发现,他是一位有道德、有学问之人,想亲近他,就在旁边搭个茅篷。后来有些宰官、大富长者们知道了,有这么多高僧大德在那里修行,就为他们建大殿、建房舍,这才变成一个丛林。莲池大师与一起修行之人,不但没有操这个心,连念头都没有,所以这个道场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不失清净心。道场虽然形成了,修行人心理丝毫不执著,能放得下,依旧不失当年住茅篷的心态,丝毫留恋都没有。(990415早餐)
◎ 真正修行人的道场何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道场,多自在!而我的道场就是这些机器,我走到哪里,机器都跟著我,每天讲经都从网路上传播,这就是道场。(990415早餐)
◎ “新加坡净宗学会”是由李木源会长领导,他非常热心于弘法利生的事业。此道场很难得,这么多人上下一条心,没有意见,这真正是希有难逢。谚语说得好,“三人同心,其利断金”。佛教给我们,与大众相处一定要依“六和敬”。六和第一条“见和同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建立共识。人再多,只要想法、看法相同,就能一致努力去做,事情没有不成功的。(990423早餐)
◎ 中国一般的丛林道场,都是建立在深山,交通不便,人迹罕到之处,这种环境对修学有利益。(990426早餐)
◎ 今天我们在一起共住,还是要恢复小茅篷的方式,这有很大的好处,对居住环境没有丝毫留恋。居住豪华的房舍,住得很舒服、很安稳,就不想离开,起了贪心、控制、占有的念头。将来死了之后,堕畜生身,在道场里作蟑螂、蚂蚁、蚊虫之类,这多可怜、多可悲!(990426早餐)
【境随心转】
◎ 经上常讲的,“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指自己的心,除自己之外都是依报。我们依靠生存的环境,一切人事物、山河大地都属于依报,乃至于诸佛菩萨,也是我们的依报。佛家讲的“依正”,此概念必须要清楚、明白。(990224早餐)
◎ 事实真相是“依报随著正报转”,正报是心识,能变能现的是正报,所变所现的是依报。若依报一切都能随顺正报,所谓是“随顺自然生态”,这是最健康、最美好的。(990225早餐)
◎ 今天的社会环境浊恶到极处,是住在此世界的众生,自私自利、贪嗔痴慢变现出来的。换句话说,心极不清净,没有慈悲心,感得现前浊恶的依报。由此可知,我们身体健康的状况,与生活环境的胜劣,都是渊源于一念心性。(990418早餐)
【福报】
◎ 世间有些野心家,想做世界的主宰,能否做到?能。佛在经上讲,此世间最大的国王是金轮王,统治一四天下,就是统治太阳系。他们乘著轮宝,一天一夜可以走遍一四天下,也就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般的讲法。若照黄念祖老居士的讲法,一个单位世界是一个银河系;换句话说,金轮王统治的范围是一个银河系。他的轮宝在二十四小时内,能周遍游历整个银河系。轮王何以能统治如此大的国家?经上说,他以“十善业道”和“四无量心”,得此大福报。摩醯首罗天王是天王福报最大的,金轮圣王是人间福报最大的,都是修积功德而成就的,决不是以武力、霸道成就的。(990222早餐)
◎ 真正的福报不是自己享受,是一切众生享受,因为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如同一位真正爱护子孙的老人,自己辛勤的耕耘、工作,就是希望儿孙过得幸福、美满。他将儿孙看作自己,儿孙享受就是自己享受,这是世间人。诸佛菩萨是将一切众生看作自己,实际上一切众生真正是自己。这是说明生命是一个整体,尽虚空、遍法界是自己生命的共同体,亦即是一体。(990222早餐)
◎ 现前由于科技医药发达,人的寿命延长了;佛说这是过去生中他们所修的福报。(990321~0325早餐)
◎ 中外古今,没有人不希求福报。福从哪里来?中国俗话常说:“福由心造。”若不从心地上求,决定得不到福报。(990408早餐)
◎ 现前的时局,每个地区都动乱不安,这是以往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世尊在经上讲的“五浊恶世”,我们现在能意识到,而且还是浊恶到了极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能遇到佛法,还能有一个良好的修学环境,这是无量劫修来的福报。(990408早餐)
◎ 世间许多真正想修行之人,找不到修学环境。真用功,没有修学环境,是缘不足;有修学环境,不肯用功,是善根、福德不够。(990408早餐)
◎ 能否找到一个山明水秀、幽静的环境来修学,这是个人的福报。我们很想隐居,但是没有福报,居住在都市修行是很不幸,天天要与外境抗拒,时时刻刻要提高警觉,稍微不谨慎就打败仗,就堕落了。(990426早餐)
◎ 有财富是福报,但是福、是祸很难说。中国古圣先贤造的文字,都是启发智慧的符号,看了、读了要觉悟。“祸”跟“福”,形状非常相同,意思就是“是祸、是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祸变成福;一念迷,福变成祸。譬如你拥有财富,不知道做好事,紧守著财富,这是祸害。这个财富可以利益很多众生,救活很多众生的生命,你守住不拿去救人,让那些人死于灾难、死于饥饿,就造了大罪业。虽然没有害人,但是守住财富,这一点就叫你堕阿鼻地狱。所以财自古以来称为“通货”,通货就是要流通,不能止…
《净空法师嘉言录(三) 十二 答学佛疑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