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七 明佛陀教育

  七、明佛陀教育

  ◎ 佛跟大家講真話,真話是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個妙好完美的整體。這種思想、見解,在中國古聖先賢也曾說過。《周易》雲:“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道家說得更清楚,“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此皆與佛說相近。(990117早餐)

  ◎ 佛法有理論、有方法,決定可以落實,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教的經典是人類各種不同文化的共同寶藏。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它的看法、想法、作法完全是與大宇宙完美的整體相應,與整體相應就是佛經常說的與自性相應,這才能真正把宇宙人生一切問題圓圓滿滿的解決。(990117早餐)

  ◎ 佛家的教學,無非是教導我們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圓教初住菩薩的果位。初住以下,雖明了而沒有透徹,只是解悟,沒有達到證悟。譬如,佛說一切衆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們深信不疑,這是解悟,但沒有證實,還不能將一切衆生真的看作自己,衆生與自己之間仍有差別。若是對待一切衆生,真的與對待自己一樣,就是證悟,這是法身大士。(990222早餐)

  ◎ 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滿。十法界裏的美滿、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無實;一真法界才是真實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實。佛陀對我們的期望及勉勵,是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證得。佛所說的是我們一定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們將心量拓開,愛一切衆生像愛自己一樣,這就是行,解行要相應才能證得。(990222早餐)

  ◎ 佛教導我們修行,基礎是“淨業叁福”與“六和敬”。淨業叁福是自己修行,六和敬是與大衆相處。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沒有基礎,其他的就不用談了。(990223早餐)

  ◎ 淨業叁福的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要認真去做,這是人天福報。學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麼能成佛作祖?所以,我們今天勸人,不談高深的理論,只勸人修叁皈、五戒、十善。能將叁皈、五戒、十善真做到,就是現代的聖人。(990223早餐)

  ◎ “叁皈依”,第一、覺而不迷,第二、正而不邪,第叁、淨而不染。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與覺正淨相應,這是真皈依;不相應,就是沒有皈依、沒有回頭,還是迷、邪、染。生活行爲,處事待人接物,要依五戒、十善,將五戒、十善落實到生活上,變成具體的生活行爲,這是學佛。(990223早餐)

  ◎ 佛法是從“淨業叁福”第一福的基礎建立的,然後才“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再向上提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就是佛法。(990223早餐)

  ◎ 佛教我們處衆依六和敬。第一、“見和同解”,是根本。就是建立共識,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問題就解決了。佛有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教我們“見和同解”,把自己的成見統統舍棄,這就和了。佛不是說:“我的知見正,你們都是錯誤的,都要跟著我”。佛從不牽著人鼻子走,佛是教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是正知正見。只要自己尚有知見,都是邪知邪見。大家都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天下太平了。(990223早餐)

  ◎ 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佛有沒有知見?沒有。《金剛經》說,佛沒有說一句法,因爲佛說的是事實真相,絕對沒有夾雜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佛是“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自己沒有意思,這是無說,說的全是事實真相。看衆生很多地方做錯了,告訴你“這個錯了,將來有果報”,這是講事實。所以,誰說佛說法,就是謗佛。(990223早餐)

  ◎ 唐朝的馬祖道一和尚與百丈大師,是禅宗第八代祖師,發起建叢林,提倡共修。建叢林,用現在話來說,就是發起辦佛教大學,使佛教的修學製度化,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990223早餐)

  ◎ 《般若經》上,佛講現相、作用的事實真相,《金剛經》雲:“叁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果真懂得,你就成佛了,因爲你的用心與諸佛相同。若你對一切人事物還會起心動念,《金剛經》你沒懂。(990224早餐)

  ◎ 《華嚴經》講,虛空法界一切諸法,皆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佛法的基礎、根本,一切諸佛就是從此基礎上建立佛法,爲衆生宣說無量無邊的法門。(990225早餐)

  ◎ 佛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從自性裏流露出來的,這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性德必須落實,落實的第一步就是養老。佛法最重視“養老”,“淨業叁福”第一條就教我們“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也是“淨業叁福”的落實。(990321~0325早餐)

  ◎ 大乘菩薩能夠舍己爲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990329早餐)

  ◎ 發大乘心,發大乘願,修大乘行,一切諸佛菩薩無不贊歎。(990329早餐)

  ◎ 大乘心可貴,即刻得到一切諸佛的護念,龍天善神的擁護;而小乘得感應不容易,這是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的。尤其在《法華經》上,佛明白開示,末法時期,大乘契機,小乘不契機。我們現在深深體會到。古代社會是封閉、保守的,所以小乘契機;現在社會是自由、開放的,此時宣傳保守的修學法,一般人很難接受,所以大乘契機。(990329早餐)

  ◎ “淨業叁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慈心不殺是五戒。與孝親、尊師、受持五戒十善相應,這種行就是德行。第二:“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第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十一句是我們現在修學德行的標准。若不以此爲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叁福後面總結,此叁條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淨業正因”,修學有無結果、成就,關鍵在此地。換句話說,一切大小乘經千言萬語,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無非是這叁條的诠釋,爲我們詳加解釋而已。(990329早餐)

  ◎ 何謂凡聖?雖然轉迷成悟了,但是還無法脫離六道輪回,那還是凡,脫離六道輪回才稱作聖。六道以外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此四種人是小聖,這還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這是小乘的聖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聖,即《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990406早餐)

  ◎ 大聖的觀念跟小聖不一樣,小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是叁千大千世界的衆生,所以他的心量是叁千大千世界。大聖的心量更大,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刹土裏的一切衆生,爲他慈悲、愛護、服務的對象,這就是佛法講的大乘。超凡入聖是世尊、諸佛如來教導我們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們作大聖,而非作小聖。(990406早餐)

  ◎ 在四十卷《華嚴經》中,世尊爲我們說明,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種種心量”,這是很複雜的現象。種種不同的心量,從何産生?不外乎妄想、分別、執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本來的心量,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衆生無不如是。而原本這麼大的心量,現在變成這麼小;原本單純的心量變成這麼複雜,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省思的。(990407早餐)

  ◎ 原本的心量顯示出來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華嚴經》稱作“佛華嚴”,淨土經稱作“極樂世界”。這些都是我們本有的,正如馬鳴菩薩所說的“本覺本有”。一真本有,極樂本有,包太虛、周沙界本有,諸佛菩薩對一切衆生的教學,就是教人恢複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衆生,是指佛沒有能力幫助衆生多添加一點,完全是恢複自性而已。要知道,恢複本性才是大圓滿、大自在。佛的圓滿、自在、快樂,是我們永遠無法想像得到,而這些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990407早餐)

  ◎ “阿彌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無量”。心量是無量的,智慧是無量的,德能是無量的,才藝是無量的,壽命是無量的,享樂是無量的,無一不是無量的。而且這些無量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稱爲內學,向自己真心裏面去求。若能恢複自性的無量,就稱作佛菩薩,稱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無量,就是凡夫、衆生。由此可知,整個佛法歸納起來,只不過是迷悟的問題而已。(990407早餐)

  ◎ 佛法教學的目的有叁:一、“斷惡修善”,這是最初方便,是學佛入門的手段。希望你做個純善之人,清淨的善心善行能幫助你覺悟;惡心惡行決定是迷惑,不可能開悟。二、“破迷開悟”,就是對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實真相,逐漸明白了,就有可能脫離六道輪回,也可能脫離十法界。叁、“轉凡成聖”,唯有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學佛菩薩;真想學,就能真成就。(990407早餐)

  ◎ 佛法對于事實真相說得很透徹。一切爲衆生,連生活都是爲衆生,吃飯也是爲衆生。因爲吃飯養這個生命,這個生命是替衆生服務的,所以吃飯就是爲衆生。爲衆生的就是佛菩薩、聖賢人,爲自己的是凡夫,這個道理要參透。(990408早餐)

  ◎ 佛說我們在沒有證得阿羅漢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是錯誤的,是凡夫知見,是輪回知見。隨順自己的意思,決定造輪回業,佛講的是真話。所以沒有開悟之前,要隨順佛的教誨,但倘若對經教不熟悉,不能深入,就做不到。到自己煩惱斷了,最低限度是見思煩惱斷了,一切執著放下了,證到阿羅漢果,阿羅漢稱爲正覺,也就是思想見解不會錯了,這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菩薩比阿羅漢高,是正等正覺,也就是塵沙煩惱斷了,分別也沒有了;佛是最圓滿的…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七 明佛陀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