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明佛陀教育
◎ 佛跟大家讲真话,真话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原本就是一个妙好完美的整体。这种思想、见解,在中国古圣先贤也曾说过。《周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道家说得更清楚,“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此皆与佛说相近。(990117早餐)
◎ 佛法有理论、有方法,决定可以落实,我们应当要学习,佛教的经典是人类各种不同文化的共同宝藏。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它的看法、想法、作法完全是与大宇宙完美的整体相应,与整体相应就是佛经常说的与自性相应,这才能真正把宇宙人生一切问题圆圆满满的解决。(990117早餐)
◎ 佛家的教学,无非是教导我们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已。真正明了真相,就是法身大士,是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初住以下,虽明了而没有透彻,只是解悟,没有达到证悟。譬如,佛说一切众生就是自己的法身,我们深信不疑,这是解悟,但没有证实,还不能将一切众生真的看作自己,众生与自己之间仍有差别。若是对待一切众生,真的与对待自己一样,就是证悟,这是法身大士。(990222早餐)
◎ 一真法界才真正得大自在,得幸福美满。十法界里的美满、幸福不是真的,“真善美慧”是有名无实;一真法界才是真实的,“真善美慧”都是事实。佛陀对我们的期望及勉励,是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证得。佛所说的是我们一定能做到的,问题是“你肯不肯做”。佛教我们将心量拓开,爱一切众生像爱自己一样,这就是行,解行要相应才能证得。(990222早餐)
◎ 佛教导我们修行,基础是“净业三福”与“六和敬”。净业三福是自己修行,六和敬是与大众相处。像盖房子一样,这是地基,没有基础,其他的就不用谈了。(990223早餐)
◎ 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要认真去做,这是人天福报。学佛先要把人做好,人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佛作祖?所以,我们今天劝人,不谈高深的理论,只劝人修三皈、五戒、十善。能将三皈、五戒、十善真做到,就是现代的圣人。(990223早餐)
◎ “三皈依”,第一、觉而不迷,第二、正而不邪,第三、净而不染。皈是回头,依是依靠。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觉正净相应,这是真皈依;不相应,就是没有皈依、没有回头,还是迷、邪、染。生活行为,处事待人接物,要依五戒、十善,将五戒、十善落实到生活上,变成具体的生活行为,这是学佛。(990223早餐)
◎ 佛法是从“净业三福”第一福的基础建立的,然后才“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再向上提升,“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就是佛法。(990223早餐)
◎ 佛教我们处众依六和敬。第一、“见和同解”,是根本。就是建立共识,大家的想法、看法一致,问题就解决了。佛有真实、究竟、圆满的智慧,教我们“见和同解”,把自己的成见统统舍弃,这就和了。佛不是说:“我的知见正,你们都是错误的,都要跟著我”。佛从不牵著人鼻子走,佛是教我们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是正知正见。只要自己尚有知见,都是邪知邪见。大家都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天下太平了。(990223早餐)
◎ 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有没有知见?没有。《金刚经》说,佛没有说一句法,因为佛说的是事实真相,绝对没有夹杂一句自己的意思在其中,所以佛是“无说而说,说而无说”。自己没有意思,这是无说,说的全是事实真相。看众生很多地方做错了,告诉你“这个错了,将来有果报”,这是讲事实。所以,谁说佛说法,就是谤佛。(990223早餐)
◎ 唐朝的马祖道一和尚与百丈大师,是禅宗第八代祖师,发起建丛林,提倡共修。建丛林,用现在话来说,就是发起办佛教大学,使佛教的修学制度化,这是中国佛教的特色。(990223早餐)
◎ 《般若经》上,佛讲现相、作用的事实真相,《金刚经》云:“三心不可得”,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果真懂得,你就成佛了,因为你的用心与诸佛相同。若你对一切人事物还会起心动念,《金刚经》你没懂。(990224早餐)
◎ 《华严经》讲,虚空法界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法的基础、根本,一切诸佛就是从此基础上建立佛法,为众生宣说无量无边的法门。(990225早餐)
◎ 佛对我们的教导都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这是我们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而性德必须落实,落实的第一步就是养老。佛法最重视“养老”,“净业三福”第一条就教我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也是“净业三福”的落实。(990321~0325早餐)
◎ 大乘菩萨能够舍己为人,牺牲自己,成就别人。(990329早餐)
◎ 发大乘心,发大乘愿,修大乘行,一切诸佛菩萨无不赞叹。(990329早餐)
◎ 大乘心可贵,即刻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龙天善神的拥护;而小乘得感应不容易,这是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尤其在《法华经》上,佛明白开示,末法时期,大乘契机,小乘不契机。我们现在深深体会到。古代社会是封闭、保守的,所以小乘契机;现在社会是自由、开放的,此时宣传保守的修学法,一般人很难接受,所以大乘契机。(990329早餐)
◎ “净业三福”,第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慈心不杀是五戒。与孝亲、尊师、受持五戒十善相应,这种行就是德行。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十一句是我们现在修学德行的标准。若不以此为基础,修学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就,念佛也不能往生。佛在三福后面总结,此三条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净业正因”,修学有无结果、成就,关键在此地。换句话说,一切大小乘经千言万语,世尊四十九年所说,无非是这三条的诠释,为我们详加解释而已。(990329早餐)
◎ 何谓凡圣?虽然转迷成悟了,但是还无法脱离六道轮回,那还是凡,脱离六道轮回才称作圣。六道以外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此四种人是小圣,这还在十法界。佛法有小乘、大乘,这是小乘的圣者。超越十法界才是真正的大圣,即《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990406早餐)
◎ 大圣的观念跟小圣不一样,小圣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是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所以他的心量是三千大千世界。大圣的心量更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的一切众生,为他慈悲、爱护、服务的对象,这就是佛法讲的大乘。超凡入圣是世尊、诸佛如来教导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我们作大圣,而非作小圣。(990406早餐)
◎ 在四十卷《华严经》中,世尊为我们说明,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种种心量”,这是很复杂的现象。种种不同的心量,从何产生?不外乎妄想、分别、执著。心量原本是相同的,佛法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我们本来的心量,诸佛如是,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无不如是。而原本这么大的心量,现在变成这么小;原本单纯的心量变成这么复杂,这是我们要深深去省思的。(990407早餐)
◎ 原本的心量显示出来的境界,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作用,《华严经》称作“佛华严”,净土经称作“极乐世界”。这些都是我们本有的,正如马鸣菩萨所说的“本觉本有”。一真本有,极乐本有,包太虚、周沙界本有,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的教学,就是教人恢复自性本有的而已。所以佛不度众生,是指佛没有能力帮助众生多添加一点,完全是恢复自性而已。要知道,恢复本性才是大圆满、大自在。佛的圆满、自在、快乐,是我们永远无法想像得到,而这些都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990407早餐)
◎ “阿弥陀”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无量”。心量是无量的,智慧是无量的,德能是无量的,才艺是无量的,寿命是无量的,享乐是无量的,无一不是无量的。而且这些无量是我们自性本来具足的,不是向外求得的,所以佛法称为内学,向自己真心里面去求。若能恢复自性的无量,就称作佛菩萨,称作法身大士;迷失了自性的无量,就是凡夫、众生。由此可知,整个佛法归纳起来,只不过是迷悟的问题而已。(990407早餐)
◎ 佛法教学的目的有三:一、“断恶修善”,这是最初方便,是学佛入门的手段。希望你做个纯善之人,清净的善心善行能帮助你觉悟;恶心恶行决定是迷惑,不可能开悟。二、“破迷开悟”,就是对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事实真相,逐渐明白了,就有可能脱离六道轮回,也可能脱离十法界。三、“转凡成圣”,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明白,才真想学佛菩萨;真想学,就能真成就。(990407早餐)
◎ 佛法对于事实真相说得很透彻。一切为众生,连生活都是为众生,吃饭也是为众生。因为吃饭养这个生命,这个生命是替众生服务的,所以吃饭就是为众生。为众生的就是佛菩萨、圣贤人,为自己的是凡夫,这个道理要参透。(990408早餐)
◎ 佛说我们在没有证得阿罗汉之前,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意思都是错误的,是凡夫知见,是轮回知见。随顺自己的意思,决定造轮回业,佛讲的是真话。所以没有开悟之前,要随顺佛的教诲,但倘若对经教不熟悉,不能深入,就做不到。到自己烦恼断了,最低限度是见思烦恼断了,一切执著放下了,证到阿罗汉果,阿罗汉称为正觉,也就是思想见解不会错了,这才能相信自己的意思。菩萨比阿罗汉高,是正等正觉,也就是尘沙烦恼断了,分别也没有了;佛是最圆满的…
《净空法师嘉言录(三) 七 明佛陀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