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叁 示修持方法▪P3

  ..續本文上一頁一念之差。(990224早餐)

  ◎ 一個人在世間,不要與人結怨,非常重要。人家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要甘心忍受,決不能有一絲毫報複的念頭。若有一絲毫報複的念頭,就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他今天侮辱我、陷害我,甚至于殺害我,必定是過去生中我曾經害過他、侮辱過他,今天他對我如此,這個帳就了結,一筆勾消。所以,一切要做還債想,來世再相遇就是好朋友,不會再做冤家對頭。因此,決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心,不能有一絲毫傷害別人的行爲,這就是修行,你才真正有福。(990225早餐)

  ◎ 不可與一切衆生結怨,連一切畜生都不可以結怨。《楞嚴經》雲:“人死爲羊,羊死爲人”,人吃羊肉,人死了以後變羊,羊死了以後變人,人又吃羊肉,生生世世吃來吃去,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報絕對不會報得恰好,總是會過頭,每一世都過頭,到後來就造成了大劫難。(990225早餐)

  ◎ 我們幫助別人提升,自己不知不覺也就同時提升了。我們幫助別人作佛,自己哪有不作佛的道理!(990321~0325早餐)

  ◎ 世出世法確實如佛所說的“無有定法”,一切吉凶、禍福、善惡、利害,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能轉過來,轉惡爲善,轉無希望成無窮的希望,轉人作天,轉凡成聖,都在一念之間。(990321~0325早餐)

  ◎ 佛經常講:“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要把它兌現、落實。世間有一些作惡的人,如何能把惡人變成好人,把邪知見的人變成正知見的人,把造作罪業的人變成修福的人,你就成功了。(990321~0325早餐)

  ◎ 我們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去對待一切人,再惡劣的衆生也會被感化,不能感化,這是真誠當中還存有自私,是自己做得不夠,要反省、要改過。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就行了。(990321~0325早餐)

  ◎ 自己的缺點很多,自己不知道,別人看出來了,說出我們的過失,我們就要很認真的檢討,立刻改進,改過就是進步。別人給我們指出,幫助我們向上提升,我們非常感激,那是我們的恩人,我們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990321~0325早餐)

  ◎ 我們全心全力的幫助社會,利益衆生,別人怎樣做不必去過問,心要永遠保持清淨,這個功德才是圓滿功德。(990321~0325早餐)

  ◎ 我們看到許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後還有顧慮、有牽挂,這樣心就不清淨,做的是叁界有漏的善果,果報在人天。清淨的福德,果報在極樂世界、在一真法界,絕對不一樣。(990321~0325早餐)

  ◎ 世出世間這些拉雜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裏放下,心裏面毫不沾染。放下是心裏不落痕迹,永遠保持“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觸一切大衆,與“看破、放下、自在、隨緣”相應,再加上“念佛”,我們就住在正法中。提出這十句目標,希望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相應。如何能做到恰到好處,這是學問、功夫,要多學,多體會。(990327早餐)

  ◎ 任何人對我們的批評,我們都樂意接受,認真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多數批評人與我們接觸得很少,對我們並不了解,有許多誤會。但是他說出來也好,我們沒有這個毛病,則勉勵不要犯過失;若有,他爲我們指出來,我們很感激,立刻改過自新,這都是善知識。這樣學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這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有良好的修學態度,這一生道業才能成就,生活才會美滿。(990327早餐)

  ◎ 人家說我們的過失,聽到就不高興,這是絕大的錯誤,這是迷惑顛倒,毛病、過失永遠改不過來,這是道業上的大障礙,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于改過,歡喜接受別人的批評。(990327早餐)

  ◎ 品德的修養,在現今社會要靠自己。過去,父母、老師能幫忙,可以做增上緣。現代社會提倡民主、自由、開放,兒女不聽父母教誨,學生不接受老師勸告,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無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覺悟,“叁皈”要念念不忘,“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念念與覺正淨相應,念念離迷邪染,這才有救。這是諸位同學們要深深警惕的。(990329早餐)

  ◎ “德行”的含義,“行”是行爲,包括思想、見解、言語,以及身體的造作,通稱爲“叁業行爲”。“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與性德相應,這種行爲稱作“德行”。何謂性德?“一念自性”是性德,《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麼重要!古大德曾說:“識得一,萬事畢。”“一”就是真心、自性、真如。一不是數量,落在數量上不是性德。與一念相應,純真無妄,這種思想、見解、行爲,稱作“德行”。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們可望而不可及。(990329早餐)

  ◎ 在我們初學之人,德行的標准降到最低,就是“淨業叁福”。思想、見解、言行與叁福相應,這種行爲稱爲“德行”。(990329早餐)

  ◎ 能夠學習佛菩薩,舍棄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以真誠的愛心,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幫助一切衆生,這樣的人才會覺悟,才會開智慧。(990406早餐)

  ◎ 佛菩薩何以有智慧?佛菩薩沒有自己,只有衆生,念念爲一切衆生,這就是佛菩薩;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這種人就是凡夫,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此地。(990406早餐)

  ◎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是大聖的心量。這兩句話,雖然讀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還是放不開,還是不能脫離自私自利,只是用這兩句話來贊美釋迦牟尼佛及諸佛如來,這兩句話永遠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這是我們的過失。這兩句是真實話,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衆生的心量,都是包虛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虛空法界是我們的真心,是我們本有的心量。佛說我們迷惑了,把這麼大的心量迷失了,現在變成很小的心量,連兩個人都容納不下。聽人家造謠、毀謗,就幾天都睡不著覺,這個心量多小!(990406早餐)

  ◎ 這個身體在世間,雖然不長,短短幾十年,一定要利用它爲一切衆生造福,爲續佛慧命、正法常住,這就是存菩薩心、行菩薩道。雖然沒有受過菩薩戒,甚至于也沒有受過叁皈依,但是他是真正的菩薩,決定得生淨土。皈依、受戒是形式,形式不重要,雖沒有形式,但有實質,實質超過形式。(990408早餐)

  ◎ 能存菩薩心、行菩薩道,必然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幫助。諸佛之所以護念,龍天之所以幫助,是爲幫助衆生。因爲你幫助衆生,與諸佛菩薩、龍天善神志同道合,你所想、所做的,正是諸佛菩薩、龍天善神所想、所做的,他怎麼會不幫助?(990408早餐)

  ◎ 我們今天聽到有人要做一樁好事,這件事正是我想做的,他真做了,我們立刻歡喜、樂意的主動去幫忙。發心替佛菩薩普度衆生,做佛菩薩的事業,這個人就是佛菩薩。我們今天發心了,做得不好,這是因爲我們的煩惱習氣太重,也就是業障太重了。(990408早餐)

  ◎ 斷一切衆生的法身慧命,沒有比這個罪更重了,因爲這個罪業才會墮地獄。他無量劫來,這一次得人身,有機會聞到佛法,你把他這個緣分斷掉,這個罪多重?佛經裏講的結罪,我們要懂得它的深義。(990409早餐)

  ◎ 幫助一切衆生有機會聞到佛法,有機會修學佛法,這是世出世間第一等的功德。在世間雖有大財富,死後一分錢也帶不去,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什麼能帶去?幫助衆生獲得度化機緣的功德能帶去。(990409早餐)

  ◎ 古人比現在人好,因爲他們一般都受過道德的薰陶,還有道義的觀念。現在倫理道德沒有了,你跟他講倫理道德,他不但不能接受,還排斥。他認爲自私自利是對的,損人利己是對的,他在這裏面可以得利益。他不知道眼前得一點小利,轉眼之間就墮落阿鼻地獄,這就是佛法所講的愚癡,沒有智慧,才會做這種傻事情。(990409早餐)

  ◎ 凡夫是利益衆生的事情不肯做,念念想自己的利益,第一個念頭就是自己得利益,保護自己。而佛菩薩只要能利益衆生,犧牲自己也歡喜、樂意。犧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何況身外之物?只要能令衆生得真實利益,哪有不發大歡喜心的,這是佛與凡夫不同之處。(990409早餐)

  ◎ 我們學佛一定要真幹,若遇到真正利益衆生之事,還要想一想對自己有沒有好處?值不值得做?有這個念頭就是迷惑。爲何會有此現象?第一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夠,第二是外緣不足,外緣就是聽經聞法的機會太少。若是常常有人講給你聽,久而久之,不知不覺就薰習成種。這是佛種,佛種就是覺悟的種子。這個種子多了,就産生力量,你遇到機會就能掌握,你決定就不會舍棄。(990409早餐)

  ◎ 心要清淨,一切時、一切處都要保持清淨心。(990410早餐)

  ◎ 唐朝龐蘊居士示現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990410早餐)

  ◎ 我們與任何人相處,都要和睦、真誠、有愛心,這是佛菩薩。如何培養這種心態?必須對事實真相多加理解。(990412早餐)

  ◎ 現在災難頻繁,而且愈來愈嚴重,這對于有智慧、有學問、有德行之人,是很大的啓示,他能從這些地方認真反省,就會覺悟。(990412早餐)

  ◎ 要想生活過得幸福、美滿,第一個條件就是社會要安定,世界要和平。若有這種理念的人愈來愈多,災難就可以消除;縱然不能消除,也可以減輕,災難的時間也能縮短。許多宗教領袖都有此覺悟,這是好事情。(990412早餐)

  ◎ 學佛,如果連…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