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嘉言录(三) 三 示修持方法▪P3

  ..续本文上一页一念之差。(990224早餐)

  ◎ 一个人在世间,不要与人结怨,非常重要。人家毁谤我、侮辱我、陷害我,要甘心忍受,决不能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若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就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他今天侮辱我、陷害我,甚至于杀害我,必定是过去生中我曾经害过他、侮辱过他,今天他对我如此,这个帐就了结,一笔勾消。所以,一切要做还债想,来世再相遇就是好朋友,不会再做冤家对头。因此,决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心,不能有一丝毫伤害别人的行为,这就是修行,你才真正有福。(990225早餐)

  ◎ 不可与一切众生结怨,连一切畜生都不可以结怨。《楞严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吃羊肉,人死了以后变羊,羊死了以后变人,人又吃羊肉,生生世世吃来吃去,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报绝对不会报得恰好,总是会过头,每一世都过头,到后来就造成了大劫难。(990225早餐)

  ◎ 我们帮助别人提升,自己不知不觉也就同时提升了。我们帮助别人作佛,自己哪有不作佛的道理!(990321~0325早餐)

  ◎ 世出世法确实如佛所说的“无有定法”,一切吉凶、祸福、善恶、利害,都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能转过来,转恶为善,转无希望成无穷的希望,转人作天,转凡成圣,都在一念之间。(990321~0325早餐)

  ◎ 佛经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要把它兑现、落实。世间有一些作恶的人,如何能把恶人变成好人,把邪知见的人变成正知见的人,把造作罪业的人变成修福的人,你就成功了。(990321~0325早餐)

  ◎ 我们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去对待一切人,再恶劣的众生也会被感化,不能感化,这是真诚当中还存有自私,是自己做得不够,要反省、要改过。在事相上,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就行了。(990321~0325早餐)

  ◎ 自己的缺点很多,自己不知道,别人看出来了,说出我们的过失,我们就要很认真的检讨,立刻改进,改过就是进步。别人给我们指出,帮助我们向上提升,我们非常感激,那是我们的恩人,我们一生都生活在“感恩”之中。(990321~0325早餐)

  ◎ 我们全心全力的帮助社会,利益众生,别人怎样做不必去过问,心要永远保持清净,这个功德才是圆满功德。(990321~0325早餐)

  ◎ 我们看到许多人做好事,做完之后还有顾虑、有牵挂,这样心就不清净,做的是三界有漏的善果,果报在人天。清净的福德,果报在极乐世界、在一真法界,绝对不一样。(990321~0325早餐)

  ◎ 世出世间这些拉杂事情要放下,放下不是事上放下,是在心里放下,心里面毫不沾染。放下是心里不落痕迹,永远保持“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行持自行化他,化他是接触一切大众,与“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相应,再加上“念佛”,我们就住在正法中。提出这十句目标,希望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点点滴滴都相应。如何能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学问、功夫,要多学,多体会。(990327早餐)

  ◎ 任何人对我们的批评,我们都乐意接受,认真反省,有则改之,无则嘉勉。多数批评人与我们接触得很少,对我们并不了解,有许多误会。但是他说出来也好,我们没有这个毛病,则勉励不要犯过失;若有,他为我们指出来,我们很感激,立刻改过自新,这都是善知识。这样学佛,一生生活在感恩之中,这是真正的幸福、美满。有良好的修学态度,这一生道业才能成就,生活才会美满。(990327早餐)

  ◎ 人家说我们的过失,听到就不高兴,这是绝大的错误,这是迷惑颠倒,毛病、过失永远改不过来,这是道业上的大障碍,如何能成就!世出世法成就之人,勇于改过,欢喜接受别人的批评。(990327早餐)

  ◎ 品德的修养,在现今社会要靠自己。过去,父母、老师能帮忙,可以做增上缘。现代社会提倡民主、自由、开放,儿女不听父母教诲,学生不接受老师劝告,所以在这种环境之下,不靠自己就一无所成。靠自己就是自己要觉悟,“三皈”要念念不忘,“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念念与觉正净相应,念念离迷邪染,这才有救。这是诸位同学们要深深警惕的。(990329早餐)

  ◎ “德行”的含义,“行”是行为,包括思想、见解、言语,以及身体的造作,通称为“三业行为”。“德”是性德,自性本具的德能。与性德相应,这种行为称作“德行”。何谓性德?“一念自性”是性德,《弥陀经》上讲的“一心不乱”是性德;由此可知,“一”是多么重要!古大德曾说:“识得一,万事毕。”“一”就是真心、自性、真如。一不是数量,落在数量上不是性德。与一念相应,纯真无妄,这种思想、见解、行为,称作“德行”。这是法身大士的德行,我们可望而不可及。(990329早餐)

  ◎ 在我们初学之人,德行的标准降到最低,就是“净业三福”。思想、见解、言行与三福相应,这种行为称为“德行”。(990329早餐)

  ◎ 能够学习佛菩萨,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以真诚的爱心,无私的布施供养,无条件的帮助一切众生,这样的人才会觉悟,才会开智慧。(990406早餐)

  ◎ 佛菩萨何以有智慧?佛菩萨没有自己,只有众生,念念为一切众生,这就是佛菩萨;念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这种人就是凡夫,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990406早餐)

  ◎ “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是大圣的心量。这两句话,虽然读的人、念的人很多,但心量还是放不开,还是不能脱离自私自利,只是用这两句话来赞美释迦牟尼佛及诸佛如来,这两句话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这是我们的过失。这两句是真实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心量,都是包虚空法界的。由此可知,遍虚空法界是我们的真心,是我们本有的心量。佛说我们迷惑了,把这么大的心量迷失了,现在变成很小的心量,连两个人都容纳不下。听人家造谣、毁谤,就几天都睡不著觉,这个心量多小!(990406早餐)

  ◎ 这个身体在世间,虽然不长,短短几十年,一定要利用它为一切众生造福,为续佛慧命、正法常住,这就是存菩萨心、行菩萨道。虽然没有受过菩萨戒,甚至于也没有受过三皈依,但是他是真正的菩萨,决定得生净土。皈依、受戒是形式,形式不重要,虽没有形式,但有实质,实质超过形式。(990408早餐)

  ◎ 能存菩萨心、行菩萨道,必然得一切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帮助。诸佛之所以护念,龙天之所以帮助,是为帮助众生。因为你帮助众生,与诸佛菩萨、龙天善神志同道合,你所想、所做的,正是诸佛菩萨、龙天善神所想、所做的,他怎么会不帮助?(990408早餐)

  ◎ 我们今天听到有人要做一桩好事,这件事正是我想做的,他真做了,我们立刻欢喜、乐意的主动去帮忙。发心替佛菩萨普度众生,做佛菩萨的事业,这个人就是佛菩萨。我们今天发心了,做得不好,这是因为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也就是业障太重了。(990408早餐)

  ◎ 断一切众生的法身慧命,没有比这个罪更重了,因为这个罪业才会堕地狱。他无量劫来,这一次得人身,有机会闻到佛法,你把他这个缘分断掉,这个罪多重?佛经里讲的结罪,我们要懂得它的深义。(990409早餐)

  ◎ 帮助一切众生有机会闻到佛法,有机会修学佛法,这是世出世间第一等的功德。在世间虽有大财富,死后一分钱也带不去,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什么能带去?帮助众生获得度化机缘的功德能带去。(990409早餐)

  ◎ 古人比现在人好,因为他们一般都受过道德的薰陶,还有道义的观念。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你跟他讲伦理道德,他不但不能接受,还排斥。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他在这里面可以得利益。他不知道眼前得一点小利,转眼之间就堕落阿鼻地狱,这就是佛法所讲的愚痴,没有智慧,才会做这种傻事情。(990409早餐)

  ◎ 凡夫是利益众生的事情不肯做,念念想自己的利益,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得利益,保护自己。而佛菩萨只要能利益众生,牺牲自己也欢喜、乐意。牺牲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况身外之物?只要能令众生得真实利益,哪有不发大欢喜心的,这是佛与凡夫不同之处。(990409早餐)

  ◎ 我们学佛一定要真干,若遇到真正利益众生之事,还要想一想对自己有没有好处?值不值得做?有这个念头就是迷惑。为何会有此现象?第一是自己善根福德不够,第二是外缘不足,外缘就是听经闻法的机会太少。若是常常有人讲给你听,久而久之,不知不觉就薰习成种。这是佛种,佛种就是觉悟的种子。这个种子多了,就产生力量,你遇到机会就能掌握,你决定就不会舍弃。(990409早餐)

  ◎ 心要清净,一切时、一切处都要保持清净心。(990410早餐)

  ◎ 唐朝庞蕴居士示现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990410早餐)

  ◎ 我们与任何人相处,都要和睦、真诚、有爱心,这是佛菩萨。如何培养这种心态?必须对事实真相多加理解。(990412早餐)

  ◎ 现在灾难频繁,而且愈来愈严重,这对于有智慧、有学问、有德行之人,是很大的启示,他能从这些地方认真反省,就会觉悟。(990412早餐)

  ◎ 要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第一个条件就是社会要安定,世界要和平。若有这种理念的人愈来愈多,灾难就可以消除;纵然不能消除,也可以减轻,灾难的时间也能缩短。许多宗教领袖都有此觉悟,这是好事情。(990412早餐)

  ◎ 学佛,如果连…

《净空法师嘉言录(三) 三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