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都做不好,怎麼能作佛、作菩薩?不但佛菩薩做不了,實在說聲聞、緣覺都沒有分。須陀洹有能力斷叁界八十八品見惑,稱爲“入流”,入聖者之流。倘若我們沒有這種能力,決定是生死凡夫,生死凡夫決定在叁途受報。(990420早餐)
◎ 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爲,六道業因擺在面前,自己想想與哪個相應。(990420早餐)
◎ 是非、邪正、善惡的標准,古聖先賢的經驗提供給我們,諸佛菩薩的經驗也提供給我們,我們要想超凡入聖,還是要依此模式才能成就。若自己另立一套標准,沒有不失敗的,一定要循規蹈矩。所以經典的教訓要記住,理論要明白透徹,然後將這些道理教誨落實在生活上,這稱作“修行”。(990421早餐)
◎ 我的好處,就是不管人、不管事、不管錢,沒有道場,一生都是寄居別人的道場,作客不作主。作主很累,作客很自在。像我們住旅館,旅館老板是主人,他不自在,住旅館的客人很自在。我們應當有一個態度,到這個世間來是作客的,不是想在這裏落戶、生根,那你就得自在了。所以我們一生學佛,隨緣而不攀緣。(990413早餐)
◎ 不爲自己,只爲社會、爲衆生,決定有好處。爲自己再富有,都要操心,在生活方面,樣樣都要自己照顧自己。若我們念念爲社會、爲衆生,一切就有人照顧,一點都不要操心,這個多自在!“我爲人人,人人爲我”,這是天經地義、真實的道理。世間人常講“真理”,這就是真理。(990413早餐)
◎ 佛在經上,把罪業比作黑暗,覺悟比作光明,“千年暗室”是比喻房間有一千年沒有光線,這就是造罪業很久、很深,可是點一盞燈,黑暗就消失了。佛法貴在智慧、覺悟,不要常想自己造罪業,因爲想一遍就又造一次。佛教我們要把念頭轉過來,想佛、想菩薩,這是一大轉變,這就是回頭。從何處回頭?從迷回頭,去想覺悟。諸佛菩薩是究竟圓滿覺悟之人,我們常常想佛,常常向佛學習,就對了。常常想自己是錯誤的,常常想一切衆生就是覺悟。(990413早餐)
◎ 真正學習《無量壽經》之人,警覺性應當比一般人都高。經上說,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數無法計算,極樂世界之廣大也無法測量。十方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本能都恢複了,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盡虛空、遍法界衆生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們都清楚、明了。所以不僅是儒家所謂的“十目所視,十手所指”。不要以爲自己動個惡念,做個壞事,沒有人知道,可以瞞人。說老實話,只能瞞愚癡之人,連世間聰明智慧之人都瞞不了,何況是天地鬼神、諸佛菩薩!能有這種警惕,自然會約束自己,心行才會正。(990414早餐)
◎ 要如何自己做好,才能減輕世間的劫難。我自己做不好,就帶給一切衆生痛苦;自己做好了,就減少衆生一分苦難,這是事實。“牽一發而動全身”,虛空法界是全身,牽一發就是指動個念頭,科學家講波動的現象。一個念頭就是一個波動,這個波動刹那之間就周遍法界。(990414早餐)
◎ 災難肯定有,因爲整個世界大多數人的心不善,我們住在這個地方是共業所感。生在這個年代,是幸與不幸,就在一念之間;有人認爲自己心行善良,卻受大家連累遭這個苦難,很不幸;反過來想,我生在這個時代,衆生這麼苦難,我認真努力修學來幫助他們,那也很幸運。我們要發願、要發心作救世主,到世間來才有意義、有價值,不是來跟大家一起受苦受難的,要把這種心理、念頭轉過來。至于能做多少,盡心盡力就是功德圓滿。(990417早餐)
◎ 中國史學家司馬光一生的成就,就是“事無不可告人言”,心地光明磊落。學佛從哪裏學起?“誠實”。有隱私很痛苦,這個也怕人知道,那個也怕人知道,這樣過得多難受,壓力多大。一切透明化,沒有一絲毫的隱瞞,就得自在、快樂。人生苦短,何必自己對自己那麼多約束,爲何不生活得快樂一點?佛得大自在,誠實的人得大自在,樣樣事情都要隱瞞的人很可憐。(990417早餐)
◎ 工作沒有著工作相,工作裏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不會累。我們今天做了幾個小時的工作,就覺得“我做了好多工作,好累!”所以就累了。(990417早餐)
◎ 清淨、平等、慈悲從何處顯示?起心動念都爲衆生,都爲佛法。修學淨土,專修專弘,弘修是一不是二。勸導別人就是勸自己,帶領別人念佛就是帶領自己,自他不二。“生佛不二”,衆生與佛不二,所以爲衆生就是真正爲自己。爲自己不顧衆生,這對自己造成重大的障礙。(990418早餐)
◎ 常言說:“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所以處逆境的時間多,稱心如意、順境的時間少。要如何處逆境,印光大師給衛錦洲居士的一封信中,教導我們,遇到逆境應該如何去對待,在逆境當中應如何修學,這是很重要的一篇開示,我們要多讀幾遍,要認真努力修學,遇到別人有困難,才知道怎樣去幫助他。(990421早餐)
◎ 念念之中決定沒有自己,只有一切衆生,我到此世間就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若還常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是凡夫。斷惡修善,造惡有惡報,種善因得善果,若還是爲自己,仍是凡夫。轉迷爲悟,真正覺悟必定是舍己爲人。此念頭沒生起,願心沒發,縱然覺悟,還是有限;這種悟不能斷煩惱,不能出叁界、了生死,這個悟得淺。(990421早餐)
◎ 何謂上根利智?就是從根本上轉變,爲一切衆生不辭一切辛勞。讀書是爲衆生讀的,因爲發心要爲衆生服務,一定要有豐富的常識,真實的學問。修養品德也是爲服務一切衆生而修的,乃至于穿衣、吃飯,養活色身,也是爲了能多服務衆生。(990421早餐)
◎ 何人能放下?一是上根利智,一是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之人。一接觸到,真正相信,真正明了放下的利益,他就肯放下。中下根性的人很難,似懂非懂,依舊是造業、受報,我們就是這樣的人。這一類根性的人,只有一個法子能得度,那就是嚴持禁戒,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除此之外,雖然有無量法門,法門平等,但不契機,苦苦修學依舊不能得力,反而不如老實念佛之人。(990422早餐)
◎ “心願解行”要與如來相應,必定要把我與我所舍掉,自己才能真正成爲法器,能夠接受如來大法。(990422早餐)
◎ 由于世間災難頻繁,社會動蕩不安,有些地區雖然物質條件比較好,但是人人心神不安,這是很大的遺憾,所謂是“富而不樂”,反不如“貧而樂”。其原因錯綜複雜,但有一個基本的因素,就是人的想法與看法偏差、錯誤。人都爲自己著想,尤其在此時代,所見所聞無不是自私自利,損人利己,人人都是這種思想、作法,社會豈有不亂之理!完全是違背了倫理道德。(990423早餐)
◎ “心淨則佛土淨”,清淨心是最善的。一切災禍都是從煩惱生起的,都是從妄想分別執著生起的;若心地清淨,這些災禍就消除了。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才得清淨。(990423早餐)
◎ 一天叁餐能吃得飽,衣服穿得暖,還有一間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多余的都是累贅。(990424早餐)
◎ 這個世間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時時刻刻提起來,在順境就不會起貪愛之心,逆境也不會生煩惱。一切境緣之中,能夠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是菩提大道。(990424早餐)
◎ 對于社會、國家、世界,我們有責任維護其安定和平。處處爲衆生幸福著想,不爲自己,這就是行菩薩道。要常記住“學爲人師,行爲世範”,給社會大衆做個好榜樣。(990426早餐)
◎ 我們過的生活,別人看起來很清苦,而苦樂沒有標准,我們所受的是真正之樂。我們在享樂,享清福,清福是真樂,是健康之樂。世間人享受五欲六塵之樂,那是麻醉、吸毒之樂,是病態之樂,不正常!一轉眼,果報不堪設想。佛菩薩、世間聖哲的教誨,都是金玉良言。(990426早餐)
◎ 在現前社會,確實有些人被名利、物欲沖昏了頭,迷失了方向,想盡方法奪取名聞利養、物欲的享受,已經到了不擇手段,連佛法都被利用。(990426早餐)
◎ 有形式的組織很容易被人利用,還是沒有組織的好。有人說沒有組織就沒有力量,這是爭權奪利的力量,我們不要。我們要“戒定慧”的力量,這個力量可以突破叁界,了斷生死,能將我們的生活空間拓展到虛空法界,這是真實智慧。真實智慧才能幫助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一切衆生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這是大慈大悲,這是孔夫子的忠恕之道。(990426早餐)
◎ 解決問題要用真正的愛心,真誠的關懷,無私的幫助,感化人心。(990428早餐)
◎ 一切有情衆生都有良心,在佛門裏有許多公案,高僧大德馴服獅子、虎豹猛獸;連這些猛獸都能感化,哪有不能感化人的道理。不能感化,是沒有達到精誠,所謂是“精誠所至,金石爲開”。我們不懂此理,不曉得向內反省,沒有付出愛心,所以只會把問題愈搞愈糟,愈不能收拾。這是疏忽教育的罪過,忽略教育的果報。(990428早餐)
◎ 世出世間法最寶貴的,就是你存這一點真誠的心,這個心太可貴了。財力不可貴,那是身外物無所謂的,這一念真心可貴,一念信心可貴。信誰?信自己。(990429早餐)
◎ 具足自信心的人很少,所以世法跟佛法的修學都很難成就。沒有自信心,要相信別人,太難了。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給我們講“信”,第一是相信自己,第二信佛。這個道理很深,我們要仔細地去思惟,去體會,去修學。(990429早餐)
◎ 往往有財富的人會說,“我願意布施,但怕布施未必能到達災民手上。”這就是隨順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錯失修福的機…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