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叁 示修持方法▪P5

  ..續本文上一頁會。有智慧的人沒有妄想分別執著,知道該做的就去做,不該做的就不做。(990430早餐)

  ◎ 認真努力修“財、法、無畏”叁種布施,就能得到“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叁種福報,不必用心機,自然會成就。一切求自己,不要求別人,心正、行正,做善事即使需要錢財,也有佛菩薩供應你。(990430早餐)

  ◎ 唐朝龐居士教導我們,“好事不如無事”。我們今天看到這麼多苦難的衆生,這是發慈悲心幫助他們。佛菩薩也是救苦救難,只要你肯發心,做佛菩薩的代理人,佛菩薩是後臺老板,會源源不斷的支持你。(990430早餐)

  ◎ 要真正懂得修福,修福才能享福,才能得福;不修福天天打妄想,真正福報決定得不到。(990430早餐)

  丁、評修持各法

  ◎ 華嚴宗常講“作法界觀”。過去有些老法師,如隆泉法師、智光法師和南亭法師都是學《華嚴》的,他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祖師大德講的“作華嚴觀”。何謂“華嚴觀”?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做,認真去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就是華嚴觀。(990222早餐)

  ◎ 往年,高雄的天一法師提出一個問題:“爲何現在的道場如此難管理?我好心好意對待大衆,大衆卻忘恩負義?”我只告訴她一句話:“這是道場沒有道。”道是天天講經。(990223早餐)

  ◎ 釋迦牟尼佛從未帶領大衆念佛、參禅,他是天天講經說法,而修行是在個人。(990223早餐)

  ◎ 現今講經法師少,補助的方法是用錄影帶、錄音帶來聽經,這是救急的方法。四衆同修都要聽經,決不能間斷,如同學校的學生上課,每天聽經兩小時,不間斷的聽上兩、叁年,就會變化氣質。要是不聽經、不研教,學佛叁十年、五十年,還是凡夫,天天搞是非人我,造叁途罪業。(990223早餐)

  ◎ 我是一個凡夫,我年輕時,也是看到別人的不是,現在我看到個個都是佛菩薩。這個境界如何轉變的?四十年講經、讀經沒有中斷,這是我的經驗。我不講經時,也天天讀經,沒有一天放松,這可以提供給諸位做參考。所以,一定要讀經、聽經,叁福、六和一定要認真去做。(990223早餐)

  ◎ 世尊當年在世,爲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每天講經說法不中斷。同學們每天時時刻刻研究討論,與佛菩薩做朋友,時時刻刻都不離開,魔就沒有能力擾亂,道業就能成就。(990321~0325早餐)

  ◎ 對于業障深重之人,忏悔很重要。臺北叁重妙音淨宗學苑,叁個月舉行一次發露忏悔,所有同修在一起,檢討自己在這叁個月當中,做錯了哪些事情,毫無隱瞞的說出來,改過自新。這就是佛門講的“自恣法會”,從前是一年一次,現在我們業障重,一年一次不行了。叁重妙音淨宗學苑叁個月舉行一次,此作法值得推廣。(990327早餐)

  ◎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他不是一年一次發露忏悔,也不是叁個月,他是天天忏悔,天天發現自己的毛病,天天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這兩年來,居士林、淨宗學會如此興旺、殊勝。(990327早餐)

  ◎ 佛家修行原則很多,總持(即一般講的綱領)不是一個;掌握住每個綱領,都能貫穿一切諸法。(990327早餐)

  ◎ 修學、讀誦、念佛確實是有效果的,不但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對家親眷屬,乃至于對一切衆生都有好處。好處有多少、有多大,完全在自己的用心,心愈真誠、清淨、平等,效果就愈殊勝。若當中夾雜疑惑、顧慮,夾雜妄想、煩惱,功夫就完全被破壞,要明了此理。(990330早餐)

  ◎ 功夫最忌諱的是夾雜,一夾雜效果就沒有了。古人才說讀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因爲愈簡單、愈短,不容易夾雜。真正做到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那就是功夫。(990330早餐)

  ◎ 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自己要知道。上根人拓開心量,中下根人改過遷善,從事相上逐步改正自己錯誤的行爲、想法、看法。上根利智之人從根本修,根本是觀念,即現在學術裏講的人生觀、宇宙觀;觀就是看法,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從根本修是將過去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立刻扭轉過來,與諸佛菩薩同一知見,《法華經》上講的“入佛知見”。只要觀念轉過來,思想、見解、言語、行爲全部就轉過來了,這是佛家講的上根利智。(990406早餐)

  ◎ 上根利智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們能否做到上根利智,佛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沒有難處,總在遇緣不同。實在講,雖然說沒有難處,但還是有條件的。第一是名利心要看得淡,日常生活容易滿足,粗茶淡飯的生活能過得很自在、很快樂,這是好條件。第二是要遇到善知識,或者沒有遇到善知識,能遇到佛法,喜歡讀經。只要具備這兩個條件,長時薰修,鈍根也會變成利根,愚癡也會變成智慧,周利槃陀伽就是很好的例子。(990406早餐)

  ◎ 所謂道,就是存大菩提心,以大慈大悲心,無條件的愛護一切衆生,幫助一切衆生。有這個心,若沒有行爲,心是空的,必須以行爲去落實,就是菩薩行。菩薩行在一般大乘經裏講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而《華嚴經》講的十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這說得詳細、圓滿。其實,六與十的內容是一樣的,十度歸納起來就是六度,六度展開就是十度。(990407早餐)

  ◎ 我們在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要真正做到六波羅蜜。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是到彼岸、圓滿,六種圓滿。布施要無條件,不著相,就是圓滿。《般若經》上講的“叁輪體空”,就是不要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也不要執著別人得了多少好處;圓滿一定是叁輪體空。(990407早餐)

  ◎ 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布施離四相,持戒也離四相,忍辱也離四相,精進也離四相,禅定也離四相,般若就是離四相,這才稱作波羅蜜,這才是圓滿。(990407早餐)

  ◎ 修學佛法依據任何一部經典,都能夠入佛知見。至于選擇哪一部經論、哪個法門,這是各人的緣分、根性、愛好及生活環境不同。諸佛如來爲利根人介紹《華嚴經》、《法華經》,爲中下根性之人,介紹《無量壽經》,畢竟衆生還是中下根性的占多數。而淨宗法門不只是釋迦牟尼佛一人介紹,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如來都介紹,這還會有錯嗎?問題就在于要深入經中所含藏的真理、所說的宇宙人生真相;若不能深入,煩惱習氣就伏不住,煩惱習氣伏不住決定造業,造業必定是傷害自己,也傷害一切衆生。(990409早餐)

  ◎ 智慧要如何培養?唯一方法是聽經。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中斷過。有許多人跟著釋迦牟尼佛,舍不得離開,每天聽佛講甚深微妙法。我們這才恍然大悟,要想得真智慧,不能離開經教,要天天聽,要天天講。聽了之後,自己明白了,講給別人聽。世尊一生當中,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句話說了千遍萬遍,我們要很歡喜、很願意爲別人解說。(990409早餐)

  ◎ 真正想入佛知見,使思想見解純正而沒有錯誤,不讀經、不聽經是決定辦不到。我學佛四十七年,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唯有天天薰習,一天都不能中斷,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事待人接物,才不會隨順煩惱;也就是不會隨順自己的意思,因爲自己還是迷,沒有覺悟。(990409早餐)

  ◎ 在佛法裏,無論修學哪個宗派,最容易成就的是兩種人:一是上根利智,一是下愚。常言說得好,“愚不可及”,我們比不上下愚之人。爲何這兩種人容易成就?這兩種人用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他能成就。中等根性之人疑惑、夾雜,還要中斷,所以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容易成就,道理在此地。所以佛才教我們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樣可以減少疑惑、夾雜。(990410早餐)

  ◎ 讀經非常重要,世尊不但教我們要讀經,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對于經典講的道理,要深深去理解,解得愈深、愈廣,運用就愈自在。一定要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處事待人接物上,佛法學了才有真正好處。(990412早餐)

  ◎ 觀念之建立,信心之生起,一定是對于教理有相當的認識與理解,所以讀經聞法很重要。(990413早餐)

  ◎ 經不可不讀,不能不聽。要多聽,要常聽,不間斷的聽。聽上叁年、五年,你就會覺悟、明白,即佛家講的“開悟”。有疑惑則存疑,不必去問,繼續不斷的聽經,總有一天聽到疑惑解開了,那就叫悟處。所以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990413早餐)

  ◎ 疑惑不必急著去問人,人家爲你說明,你還是沒有開悟;不但沒有開悟,還障礙了開悟,把悟門堵塞了。自己明了,自己覺悟,那是自己的;別人講的,聽了似懂非懂,轉眼又迷惑了。這是求學的態度,我們要懂得。(990413早餐)

  ◎ 近幾年來,我特別強調聽經的重要,因爲有許多老同修退轉,功夫不得力,原因都是解得不夠透徹,妄想太多,所以信心、願心無法建立。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方法就是聽經。(990413早餐)

  ◎ 世尊千叮咛萬囑咐,要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依教奉行是受持,受持還要天天讀誦,若不天天讀誦,不天天聽經,受持會退轉。爲人演說是化他;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說是爲人解說,全身說法,這真正是利益衆生。只會講,不會做,也不行;要自己做到,才有真正的受用。(990413早餐)

  ◎ 修行法門無量無邊。歐陽竟無居士說:真正修行不拘形式。佛法在近兩百年當中,過分局限于形式,形式雖有好處,但是迷于形式、執著形式就錯了,佛法是破妄想、分別、執著的。(990417早餐)

  ◎ 六祖惠能大師是真正…

《淨空法師嘉言錄(叁) 叁 示修持方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