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餐)
◎ 祈求諸佛菩薩威神加持,祈求不是一句空話能求到,一定要以真誠心去實踐教義,才能感應道交。(981212早餐)
【真善美慧、常樂我淨】
◎ 世法講“真善美慧”,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真有;可是十法界的衆生沒有,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有;也就是說起心動念的人沒有,不起心動念的人有。佛把心比喻作水,水在平靜不起波浪時,像一面鏡子,把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這就是比喻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可是水一起波浪,雖然還能照境界相,但是支離破碎,所以真善美慧、常樂我淨就失去了。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的心即使應化在六道,隨類現身,隨機說法,還是平靜的。說法時,“說而無說,無說而說”;示現時,“現而無現,無現而現”,永遠處在一真的境界,心永遠保持像水一樣的平靜。自性功德就是水的光,能照見一切萬法。在十法界裏,愈往下,心的波動幅度愈大,愈往上波動就小。幾時心在境界裏不動了,以《華嚴經》來說,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自性的般若、解脫、法身就現前了。(981121早餐)
【正受】
◎ 真相明白之後,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了;此時的感受、享受,佛法稱爲“正受”,正就是正常。世人的享受不正常,有“苦樂憂喜舍”;佛法的正受,沒有“苦樂憂喜舍”。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雖有“苦樂憂喜舍”,那是示現、表演,是遊戲神通,不是真的。凡夫是真有苦樂憂喜舍,不是演戲,所以造業。真正覺悟之人,就與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自在無礙。(981124早餐)
【叁十七道品】
◎ “叁十七道品”是修行的總原則、總綱領。叁十七道品分爲七科,首先“四念處”就是教我們看破。四念處所說的,與《金剛經》講的我、人、衆生、壽者全是假的,是一個意思。《金剛經》是對大乘人說的,而四念處是下下根機之人得受用。所以,叁十七道品如同六字洪名,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法界衆生修學都不離此原則。
◎ 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觀此色身不淨。第二、“觀受是苦”。第叁、“觀心無常”。仔細思惟,一個人來到世間短短幾十年,縱然長壽活到一百多歲,也是一彈指,刹那之間。第四、“觀法無我”,包括“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觀身、觀受、觀心都是屬于“我相”,與《金剛經》的旨趣完全相同。看破之後,要放下;叁十七道品裏的“四如意足”,就是放下,于世出世法都不再放在心上。(981129早餐)
【降魔】
◎ 諺語常說:“好事多磨”,又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我們生活與修行的障礙,要解決此問題,唯有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世尊在八相成道裏示現“降伏魔外”,值得我們認真學習。世尊降魔的方法不是對外,而是對內。魔軍來擾亂威脅,世尊沒有抵抗,魔女來誘惑,世尊也沒有逃避,而是用“戒定慧”叁學來解決。
◎ 遇到任何威脅利誘,再大的障難,只要將內心的魔怨消除,外面境界就是“無佛亦無魔”;這正是蕅益大師所說的“境緣無好醜,好醜在于心”。外面的魔境其實就是心魔變現出來的,能變魔境的是自己的邪知邪見、貪嗔煩惱,而外面境界是所變。世尊教我們的方法是要降伏自己能變的心,外面所變的魔境就不礙事了。
◎ 《八大人覺經》中,將魔分爲四種︰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屬于自己的心魔;唯有天魔是外面的。天魔從哪裏來的?也是自己的心魔變現出來的。而世人不明此理,遇到妖魔鬼怪,就想盡方法去抗拒、克服,這永遠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之化解。(981130早餐)
◎ 自己本身有煩惱、邪知邪見,這是一切魔障的根源。所以,只要做到“知見正、除煩惱”,外魔也成佛了。四弘誓願中的“衆生無邊誓願度”,魔也是衆生,度魔成佛,才是真正普度衆生。(981130早餐)
◎ 世尊示現降魔的本領,用意是要我們學習。只要有邪見、煩惱,決定有魔障,妖魔鬼怪會常常圍繞身邊。若能除去邪見、煩惱,妖魔鬼怪都成佛了。由此可知,佛、魔只在一念之間。一念迷,佛就變成魔;一念覺,魔就成佛。因此,魔障的症結不在外,而在自己內心。(981130早餐)
◎ 世間愚人遇到妖魔鬼怪,請道士畫符、念咒驅魔,這是用武力對抗。即使你能贏他,問題還是沒有解決,他的怨恨心、報複心仍在,他還會來報複,而且會更凶猛,這就沒完沒了,問題只會愈來愈糟。所以世尊不對抗,而是以真誠、清淨、平等、慈悲心來包容、感化。化魔成佛是好事,自他兩利。魔成佛後,會永遠感激你,當你示現成佛度生,魔就示現種種身分來護法,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凡是把問題搞糟了,都是愚癡造成的。由此可知,智慧之可貴。(981130早餐)
【正知正見】
◎ 正知正見是從叁昧中得來的。一個修行有相當定功之人,也不曉得自己是正定、還是邪定,所以九法界衆生修學不能離開經典。修學用功依據的理論、方法,及功夫裏所現的境界,若與經典相應,就是正知正見,就是正行、正受;正受就是叁昧。叁昧的範圍很廣泛,只要是“正”就是叁昧,所以正知、正解、正行、正受都屬于叁昧。(981130早餐)
【入定】
◎ 我們在經中看到,佛爲衆生說法,先要示現入定,《華嚴經》也不例外。《楞伽經》雲:“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法身大士已常在定中,佛還需要入定嗎?佛是示現入定,就是要說明:說法度生以叁昧爲根本,一切法都從叁昧中流露出來;叁昧無限的深廣,就是性德的流露。
◎ 定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沒有先後、大小,所有相對的概念與事相都不存在。一真是如來所證的事實真相,如來所證就是叁昧中所現的境界相。此境界對凡夫來講不可思議。譬如,經上講“芥子納須彌”,芥菜子如芝麻一般,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也沒有縮小,如何能將須彌山放入芥菜子中?就是因爲沒有大小,所以能相即相容。我們會分別大小、執著大小,小不能容大,這就是魔境。而魔境就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裏生的;若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無大小、內外,芥子就能納須彌。凡夫生活在相對的時空裏,即科學家講的“相對論”,相對就是分別執著,不是真的。佛菩薩沒有分別執著、沒有相對,連理事都沒有,所以他沒有障礙。在佛菩薩眼中,即使是妖魔鬼怪,也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也以孝順心、恭敬心待之,絲毫不減。(981130早餐)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 一切現象怎麼來的?佛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是自己的本性,就是不生不滅的生命;“識”是生命的作用,生命起作用就變現無量無邊的境界。法相唯識家解釋“識”的定義,就是了別、分別。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分別心變現出來。經雲:“一切法從心想生”,世間諺語說:“心想事成”,此句話的意思很深。這是說明,十法界是我們心想變現出來的,想什麼境界就變現什麼境界,這就是生命。若我們懂得此句話的意思,並深信不疑,就能體會到十方諸佛如來勸我們修念佛法門的深義。(981115早餐)
◎ 外面境界正如佛所說的“夢幻泡影”,是隨著我們的念頭起變化,這正是《華嚴經》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能生,法是所生。你所生的這些法不如意,是能生的心與法性不相應。所以一切境界不是別人變現給你享受的,而是自己變現給自己受用,這是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若想生活在一個適意的環境裏,一定要遵從佛的教誨。實在講,遵從佛的教誨,即是遵從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法則。諸佛菩薩所講的是我們自性的法則,不是他自己的;所以佛說他從未說過一句話,他所講的都是我們自性性德的開發。唯有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對于佛法才真正五體投地,全部接納。(981201早餐)
◎ 天主教勸人求升天堂,他們說沒有極樂世界,只有天堂和地獄。大宇宙複雜的情況,天人也無法看到全貌。而我們明了,確有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和諸佛國土。如何知道有?“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明白這個道理,就會相信。(981223早餐)
◎ 其實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佛法講“叁心不可得”、“諸法無所有”;講有,是幻有、假有,經上講“妙有”。所以,天堂、地獄都是妙有,此界、他方也是妙有,極樂世界也不例外。用現在科學家的話來講,這只是不同的時空維次而已,所謂叁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科學家已經證實有十一度空間的存在,但從理論上講是無限度空間。稍稍涉獵佛法的人,就能肯定有無限度空間的存在。你不能突破這些時空,就不能了解真實的狀況。無限度不同時空維次,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佛說是“從心想生”。《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就是從心想生。無量無邊的衆生,有無量無邊的妄想、分別、執著,所以將一真法界變成無量無邊不同的空間,變成無量無邊不同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981223早餐)
【彌陀村】
◎ 住在彌陀村是一分錢不收,因爲你是諸佛菩薩,我們理當供養。佛的十種德號裏有“應供”,你住在這裏,就應當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你要去作佛了,所以我們是以供養諸佛的心來供養你,幫助你在這一生圓成佛道,這個緣多殊勝!(981206早餐)
【緣】
◎ 自己修學要斷煩惱習氣,要開智慧,幫助別人也是這個目的,可是手段方法要隨機應變,因爲機緣不同,方式就不同,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而自己誠心誠意去做,自己障礙沒有了,但衆生有障礙,就是緣不成熟。緣不成熟,自己就要養道,也就是進修,將自己的境界不斷向上提升,等待衆生機緣成熟,…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九 答學佛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