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九 答学佛疑问

  九、答学佛疑问

  【空】

  ◎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将般若的义趣完全说出来了。不但我们没来之前空空,走后空空,现前何尝不是空空?佛说事实真相是:“如梦幻泡影”。梦、幻、泡、影都不是实在的,都是假相,这种假相存在的时间很短,经上形容“如露如电”。如露是讲相续相,如电是讲刹那际,说明诸法实相确实如此。明白、觉悟之人就称为佛、菩萨;迷惑、不觉悟之人,以为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萨与凡夫的差别,就在一念觉迷。觉悟的人在梦幻泡影里得自在,迷惑的人就过得很辛苦。由此可知,这就是“缘生”,缘起性空。(981121早餐)

  ◎ “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认识清楚,就会很欢喜掌握缘,成就无量的功德,所谓是积功累德。凡夫错认了境界,造作罪业,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讲所有一切罪业的根源是愚痴,痴就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才会做错事情,用错缘。觉悟之人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起心动念、一切作为都是积功累德。积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觉悟的人没有这个念头。十法界的众生有这个念头,一真法界的佛菩萨没有这个念头,所谓“作而无作,无作而作”。(981121早餐)

  ◎ 明了诸法是无所有,空空也是无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头与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们的心才真正回归到平静,回归到清净、平等。清净平等是我们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门所说的明心见性。因此,我们就能体会到,为何世尊一生讲经说法,《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众生不知道诸法皆空的事实真相,不能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觉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现十法界、六道、三途。迷得重的是三途现象;稍微轻一点的是六道;再轻一点的是四圣法界。无论三途、六道、四圣法界都是迷,都没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证得一真法界。(981121早餐)

  ◎ 究竟的事实真相就是“万法皆空”,天人告诉洪老居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这是究竟的事实真相。“来”、“去”二字的意思,是指念头的生、灭,念头生是“来”,灭就是“去”,来去在刹那之间。明白这个意思,当下就是“空空”。佛法讲三空—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最后连这个“空”也空了,就是连空的念头都不能分别、执著。分别空,执著空,还是不空,因为还有空的这个念头,所以才说“空”也要空。把妄想、分别、执著断干净,清净心、平等心现前了,就能获得如佛菩萨一样的智慧。(981216早餐)

  ◎ 大乘教说,相有,可以受用。但是要明了,“有”是幻有,“用”也不是真实的,因为体性是空。体是寂静,寂静就是真空。森罗万象、依正庄严是依他而起,唯识三性讲“依他起性”,真空、寂静是“圆成实性”。必须要懂得圆成实,才晓得依他起。然后才知道妄想、分别、执著是“遍计执”,遍是普遍,计是分别,执是执著。舍弃遍计执,依他起就不碍事,故“理事无碍,事事无碍”。(981216早餐)

  【业】

  ◎ 业缘很复杂,有善、恶、无记三类,唯有真正觉悟之人,能运用得非常恰当,帮助没有觉悟的众生开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981121早餐)

  【一真】

  ◎ “一真”也是勉强说的名相,若我们执著有个“一”,执著有个“真”,又错了。一的对面是多,真的对面是假,惠能大师说,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没有“一”的念头,也没有“真”的念头,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动念就错了。(981121早餐)

  ◎ 佛说空间是可以突破的,只要离开妄想、分别、执著就突破了。六道是从妄想、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若将执著舍弃,只有妄想、分别,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就是四圣法界。假如连分别也舍弃,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也没有了,就是没有十法界。没有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从分别、执著变现出来的,离开分别、执著,十法界就没有了。这跟作梦一样,梦醒了,梦中境界就没有了。所谓修行证果,证果就是证得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西方极乐世界是属于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们还有分别、执著,决定见不到一真法界。(981223早餐)

  ◎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一真法界还有四十一个等级,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都是法身大士。有这些等级,是因为妄想没有清除。妄想是微细的无明,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一品无明就是四十一品妄想。这四十一品无明都断尽了,妄想都没有了,就证得大圆满,这是圆教佛果,这才到究竟位。(981223早餐)

  ◎ 我们修学的功夫再好,定功再深,只要心里还有个一真法界,就见不到一真法界。所以,到了四禅八定的功夫,还是见不到一真法界,因为烦恼虽伏住了,妄想、分别没伏住。到了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轮回,超越三界,生到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的佛,是天台家所谓的藏教佛、通教佛),也没见到真实,原因是他的妄想、分别没断。必须再努力,用定慧将分别断掉(分别是尘沙烦恼),再破一分无明(无明是妄想),这样才超越十法界,见到真实了,真正与诸佛如来果地上境界相应。这是何等的功夫!我们今天丝毫定力都没有。(981226早餐)

  【感应】

  ◎ 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自然感应道交,决定没有起心动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众生的感,磬发出的音声比喻佛菩萨的应。实际上,佛菩萨的应是自性的感应。而我们将佛菩萨看作人,一切诸法看作实体,大乘精义我们无法体会,所以不知道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门觉悟的人常说:“头头是道,左右逢源”,这说尽了事实真相,虚空法界只是一个自性而已。自性是能变,感应是所变,何处有感,何处就有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感应的理事深广无尽,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明了之后,就晓得怎样学佛、怎样做人、怎样过日子,达到真正的幸福美满。(981121早餐)

  ◎ 六道众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萨示现成佛也在人道。什么原因?佛菩萨示现在何处,是与那里的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才有应。由此可知,人道与佛菩萨感应的力量大,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人间,示现作佛、作菩萨,这是正理。(981207早餐)

  ◎ 弘法利生的事业,不能不求感应。对于求,若能体会到真俗圆融,就有正知正见正解,就不会偏向一边。而世间人执著在俗谛上,真的是念念希求,念念希求就落在意识里。诸佛菩萨的求,是如理如法去做,有求之愿,没有求之心,这才圆融,这才有感应。(981208早餐)

  ◎ 若想把度众生的缘提前,就要自己认真努力修忏悔法,改过自新,一切向自性里求。所以佛法称为“内学”,跟世间法完全不同。世间人向心外求,而佛法是向自性里求,不向外求。求诸佛菩萨加持,也是从自性中求。我们果然与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这就是求,这个求没有向外,一切如来怎么会不加持?这好比接通电路,毫无障碍,决定感应道交。若有一念私心,电路就断了,就没有感应。(981208早餐)

  ◎ 若是有私心、有情欲的去求,也有感应,这是魔来感应。在现前社会,这种事情很多。妖魔鬼怪也能使你有神通,使你发狂,给你一些特殊的能力,你也能迷惑众生,但这是造业。《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就讲得很清楚。这种神通、道力是魔附身,魔加持的;魔离开之后,就全部丧失了,最后自己也会遭难。所以佛家讲“求”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懂;世出世间法都向心性中求,这就对了。(981208早餐)

  ◎ 儒家讲“立志”,佛家讲“发愿”,这两者有何不同?“志”里有希求,有求就落在情识里;“愿”里没有希求。换句话说,“立志”带有感情,“发愿”纯粹是智慧,没有情识。其实我们只要如理如法去做,诸佛如来自然护念,这就是求,这种求有感应。我们无求之求,诸佛菩萨无应之应,就感应道交不可思议,不但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也拥护。若是有求之心,决定没有感应,因为这种心是情识,使我们与佛菩萨的感应受到阻碍。所以有愿,而没有希求之心,只是如理如法、认真努力去做,自然有感应。(981208早餐)

  ◎ 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由此可知,成就与否操纵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圣作贤,作佛、作菩萨,这个心就是感,佛菩萨一定有应。若这一念生不起来,就没有感;没有感,佛菩萨当然没有应,所以你就遇不到机缘。倘若你的愿望是真实的,感应就快速;愿望很薄弱,若有若无,感应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无成就,端在“发心”。(981209早餐)

  ◎ 现在新加坡的外缘很成熟,这是佛菩萨的感应。我们从佛菩萨之应,就能体会到同修当中有感;若没有感,怎么可能有应?所以,同修当中,必定有真正发心要作菩萨,要做弥陀弟子之人,这个缘才会成熟,而没有丝毫勉强,这是真实不虚。(981209早餐)

  ◎ 李木源居士发心真实,没有一点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为大家做了增上缘。若他有一点私心,事情决定失败,因为有私心就得不到三宝感应。倘若仍有感应,必定是魔来应,不是佛来应。佛、魔的辨别,不在外境,在内心。一念真诚,佛来感应;一念自私,魔来感应。所以,内心没有一点私欲的念头,才能感得诸佛来应。(981209早餐)

  ◎ 太虚法师的“菩萨学处”,未能办成功,原因是真正发心作佛、作菩萨的人太少。真正发心作菩萨,就决定不受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若还受诱惑,菩萨就做不成了。这要靠自己,去克服烦恼习气,才能获得感应,得到助缘。(981209早…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九 答学佛疑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