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九 答學佛疑問

  九、答學佛疑問

  【空】

  ◎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此二句將般若的義趣完全說出來了。不但我們沒來之前空空,走後空空,現前何嘗不是空空?佛說事實真相是:“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都不是實在的,都是假相,這種假相存在的時間很短,經上形容“如露如電”。如露是講相續相,如電是講刹那際,說明諸法實相確實如此。明白、覺悟之人就稱爲佛、菩薩;迷惑、不覺悟之人,以爲這是真有,就是凡夫。所以,佛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就在一念覺迷。覺悟的人在夢幻泡影裏得自在,迷惑的人就過得很辛苦。由此可知,這就是“緣生”,緣起性空。(981121早餐)

  ◎ “來也空空,去也空空”意思很深,能認識清楚,就會很歡喜掌握緣,成就無量的功德,所謂是積功累德。凡夫錯認了境界,造作罪業,但造罪不是有意的。佛講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源是愚癡,癡就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才會做錯事情,用錯緣。覺悟之人了解事實真相,所以起心動念、一切作爲都是積功累德。積功累德是世人的概念,覺悟的人沒有這個念頭。十法界的衆生有這個念頭,一真法界的佛菩薩沒有這個念頭,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981121早餐)

  ◎ 明了諸法是無所有,空空也是無所有、了不可得,能得的念頭與所得的一切物都是空空,我們的心才真正回歸到平靜,回歸到清淨、平等。清淨平等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是宗門所說的明心見性。因此,我們就能體會到,爲何世尊一生講經說法,《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就是一切衆生不知道諸法皆空的事實真相,不能行菩薩道。菩薩道就是覺悟之道。凡夫走的是迷惑之道,所以才出現十法界、六道、叁途。迷得重的是叁途現象;稍微輕一點的是六道;再輕一點的是四聖法界。無論叁途、六道、四聖法界都是迷,都沒有契入空理,契入空理就證得一真法界。(981121早餐)

  ◎ 究竟的事實真相就是“萬法皆空”,天人告訴洪老居士“來也空空,去也空空”,這是究竟的事實真相。“來”、“去”二字的意思,是指念頭的生、滅,念頭生是“來”,滅就是“去”,來去在刹那之間。明白這個意思,當下就是“空空”。佛法講叁空—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最後連這個“空”也空了,就是連空的念頭都不能分別、執著。分別空,執著空,還是不空,因爲還有空的這個念頭,所以才說“空”也要空。把妄想、分別、執著斷幹淨,清淨心、平等心現前了,就能獲得如佛菩薩一樣的智慧。(981216早餐)

  ◎ 大乘教說,相有,可以受用。但是要明了,“有”是幻有,“用”也不是真實的,因爲體性是空。體是寂靜,寂靜就是真空。森羅萬象、依正莊嚴是依他而起,唯識叁性講“依他起性”,真空、寂靜是“圓成實性”。必須要懂得圓成實,才曉得依他起。然後才知道妄想、分別、執著是“遍計執”,遍是普遍,計是分別,執是執著。舍棄遍計執,依他起就不礙事,故“理事無礙,事事無礙”。(981216早餐)

  【業】

  ◎ 業緣很複雜,有善、惡、無記叁類,唯有真正覺悟之人,能運用得非常恰當,幫助沒有覺悟的衆生開悟,這就是諸佛菩薩普度衆生。(981121早餐)

  【一真】

  ◎ “一真”也是勉強說的名相,若我們執著有個“一”,執著有個“真”,又錯了。一的對面是多,真的對面是假,惠能大師說,一多、真假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所以,沒有“一”的念頭,也沒有“真”的念頭,才是真正的一真法界。由此可知,稍稍起心動念就錯了。(981121早餐)

  ◎ 佛說空間是可以突破的,只要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突破了。六道是從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若將執著舍棄,只有妄想、分別,六道輪回就沒有了,就是四聖法界。假如連分別也舍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也沒有了,就是沒有十法界。沒有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是從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離開分別、執著,十法界就沒有了。這跟作夢一樣,夢醒了,夢中境界就沒有了。所謂修行證果,證果就是證得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屬于一真法界。由此可知,我們還有分別、執著,決定見不到一真法界。(981223早餐)

  ◎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真法界還有四十一個等級,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菩薩,都是法身大士。有這些等級,是因爲妄想沒有清除。妄想是微細的無明,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四十一品無明就是四十一品妄想。這四十一品無明都斷盡了,妄想都沒有了,就證得大圓滿,這是圓教佛果,這才到究竟位。(981223早餐)

  ◎ 我們修學的功夫再好,定功再深,只要心裏還有個一真法界,就見不到一真法界。所以,到了四禅八定的功夫,還是見不到一真法界,因爲煩惱雖伏住了,妄想、分別沒伏住。到了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回,超越叁界,生到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的佛,是天臺家所謂的藏教佛、通教佛),也沒見到真實,原因是他的妄想、分別沒斷。必須再努力,用定慧將分別斷掉(分別是塵沙煩惱),再破一分無明(無明是妄想),這樣才超越十法界,見到真實了,真正與諸佛如來果地上境界相應。這是何等的功夫!我們今天絲毫定力都沒有。(981226早餐)

  【感應】

  ◎ 衆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自然感應道交,決定沒有起心動念。古德用敲磬做比喻,敲打比喻衆生的感,磬發出的音聲比喻佛菩薩的應。實際上,佛菩薩的應是自性的感應。而我們將佛菩薩看作人,一切諸法看作實體,大乘精義我們無法體會,所以不知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物都是自性。宗門覺悟的人常說:“頭頭是道,左右逢源”,這說盡了事實真相,虛空法界只是一個自性而已。自性是能變,感應是所變,何處有感,何處就有應,感應道交,絲毫不爽。感應的理事深廣無盡,我們要細心去體會,明了之後,就曉得怎樣學佛、怎樣做人、怎樣過日子,達到真正的幸福美滿。(981121早餐)

  ◎ 六道衆生最容易得度的是人道,所以菩薩示現成佛也在人道。什麼原因?佛菩薩示現在何處,是與那裏的衆生感應道交,衆生有感,佛才有應。由此可知,人道與佛菩薩感應的力量大,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人間,示現作佛、作菩薩,這是正理。(981207早餐)

  ◎ 弘法利生的事業,不能不求感應。對于求,若能體會到真俗圓融,就有正知正見正解,就不會偏向一邊。而世間人執著在俗谛上,真的是念念希求,念念希求就落在意識裏。諸佛菩薩的求,是如理如法去做,有求之願,沒有求之心,這才圓融,這才有感應。(981208早餐)

  ◎ 若想把度衆生的緣提前,就要自己認真努力修忏悔法,改過自新,一切向自性裏求。所以佛法稱爲“內學”,跟世間法完全不同。世間人向心外求,而佛法是向自性裏求,不向外求。求諸佛菩薩加持,也是從自性中求。我們果然與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這就是求,這個求沒有向外,一切如來怎麼會不加持?這好比接通電路,毫無障礙,決定感應道交。若有一念私心,電路就斷了,就沒有感應。(981208早餐)

  ◎ 若是有私心、有情欲的去求,也有感應,這是魔來感應。在現前社會,這種事情很多。妖魔鬼怪也能使你有神通,使你發狂,給你一些特殊的能力,你也能迷惑衆生,但這是造業。《楞嚴經》中的“五十種陰魔”,就講得很清楚。這種神通、道力是魔附身,魔加持的;魔離開之後,就全部喪失了,最後自己也會遭難。所以佛家講“求”的道理,我們一定要懂;世出世間法都向心性中求,這就對了。(981208早餐)

  ◎ 儒家講“立志”,佛家講“發願”,這兩者有何不同?“志”裏有希求,有求就落在情識裏;“願”裏沒有希求。換句話說,“立志”帶有感情,“發願”純粹是智慧,沒有情識。其實我們只要如理如法去做,諸佛如來自然護念,這就是求,這種求有感應。我們無求之求,諸佛菩薩無應之應,就感應道交不可思議,不但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也擁護。若是有求之心,決定沒有感應,因爲這種心是情識,使我們與佛菩薩的感應受到阻礙。所以有願,而沒有希求之心,只是如理如法、認真努力去做,自然有感應。(981208早餐)

  ◎ 衆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由此可知,成就與否操縱在自己手中。若自己希望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心就是感,佛菩薩一定有應。若這一念生不起來,就沒有感;沒有感,佛菩薩當然沒有應,所以你就遇不到機緣。倘若你的願望是真實的,感應就快速;願望很薄弱,若有若無,感應也就薄弱。所以,自己一生有無成就,端在“發心”。(981209早餐)

  ◎ 現在新加坡的外緣很成熟,這是佛菩薩的感應。我們從佛菩薩之應,就能體會到同修當中有感;若沒有感,怎麼可能有應?所以,同修當中,必定有真正發心要作菩薩,要做彌陀弟子之人,這個緣才會成熟,而沒有絲毫勉強,這是真實不虛。(981209早餐)

  ◎ 李木源居士發心真實,沒有一點私心,所以弘法事情能做成功,爲大家做了增上緣。若他有一點私心,事情決定失敗,因爲有私心就得不到叁寶感應。倘若仍有感應,必定是魔來應,不是佛來應。佛、魔的辨別,不在外境,在內心。一念真誠,佛來感應;一念自私,魔來感應。所以,內心沒有一點私欲的念頭,才能感得諸佛來應。(981209早餐)

  ◎ 太虛法師的“菩薩學處”,未能辦成功,原因是真正發心作佛、作菩薩的人太少。真正發心作菩薩,就決定不受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誘惑;若還受誘惑,菩薩就做不成了。這要靠自己,去克服煩惱習氣,才能獲得感應,得到助緣。(981209早…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九 答學佛疑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