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六 明佛陀教育

  六、明佛陀教育

  ◎ 近幾年來,災難愈來愈多,衆生生活愈來愈苦,往後還會繼續嚴重。有人問我,“佛菩薩大慈大悲,如何來救度一切苦難衆生?”這些話說得沒錯,但正確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諸佛菩薩慈悲救度,不是說衆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糧食、送衣服。佛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讓衆生明了災難的起因,然後將其原因消除,災難的果報就沒有了,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衆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滿、自在快樂,這些是果報,果必有因,佛菩薩教我們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這才是正確之理、真實救度。(981114早餐)

  ◎ 世尊的慈悲,表現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報都圓滿,既然福報圓滿,爲何不示現享福?《無量壽經》講,這個世間福報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報,還比不上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們這才明了,佛的福報確實是世出世間無人能相比。釋迦牟尼佛示現叁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實。畢竟世間富貴人少,貧賤人多,若佛示現富貴的身分,貧賤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親近。佛示現貧賤到極處,貧賤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樣,會感到非常親切,所以心就平了。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們要能體會。(981114早餐)

  ◎ 修學的方法、途徑雖然很多,所謂“法門無量,殊途同歸”,其目標、方向是一致的,終極的目標是成就無上道、是成佛。“無上道”是指究竟圓滿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圓滿的智慧、福德;智慧與福德達到究竟圓滿之人,就稱之爲“佛”。無量無邊的法門,都是爲了達到此目的。佛說這麼多方法,是因爲一切衆生的根性、嗜好、欲望有所不同,而佛的教學非常活潑,真的是古人所謂的順水推舟,所以很容易修學,也很容易成就,這就是“應機說法”。在所有法門裏,諸佛如來特別贊歎念佛法門,因爲唯獨念佛法門是所有根性的衆生都可以接受,不限定某一類衆生,所以攝受的範圍特別大,效果也特別殊勝。(981115早餐)

  ◎ 經上告訴我們,宇宙、萬物、生命的起源。這是自古至今,具有聰明智慧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想要明白而從未明白的。釋迦牟尼佛也正是爲了這樁事情,才出現在世間,爲我們解答宇宙人生的真相。(981115早餐)

  ◎ 佛說,生命是一個大生命體。但凡夫錯將這個生命當作生命,殊不知生命不是生命,生命是某種形態的表現。生命是永恒的、不生不滅的,而生命的表現是有生有滅的。譬如在舞臺上表演,將人比作生命,表演比作生滅。在舞臺上,你沒有生;下了舞臺,你也沒有滅。但是在舞臺上所扮演的角色,上舞臺就生了,下舞臺就滅了。所以生命是永恒不滅的,但生命的表現卻是千變萬化。而我們的舞臺,就是十法界。此事實真相,若不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說明,我們怎會明了!(981115早餐)

  ◎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導一切衆生作佛。在十法界裏,佛法界是真實、究竟、圓滿;而諸佛如來起用,就稱爲菩薩。《無量壽經》上,菩薩爲一切衆生“作不請之友”,只要他見到、聽到,一定伸出援手,主動去幫助一切苦難衆生。(981117早餐)

  ◎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發大心要辦佛陀教育學院。首先要明了佛教教育培養的是什麼人,其目標爲何。這是一個特殊教育,與世間教育完全不同,世間教育是人道教育,屬于十法界的人法界教育,而佛陀教育是十法界的佛菩薩法界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認清楚的。由此可知,佛菩薩法界包括十法界,而人法界不包括十法界。(981117早餐)

  ◎ 人生非常短促,一定要好好掌握,要從人法界提升到佛菩薩法界,修學功德才算圓滿。我們教學也是本著這個理念,幫助人提升境界,這是佛陀教育。(981117早餐)

  ◎ 佛陀教育與世間教育不同,世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在獲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享受;佛陀教育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然後義務的服務社會、服務衆生。(981117早餐)

  ◎ 世間人所追求的,佛菩薩完全舍棄、放下,因爲覺悟之人明了,追求名聞利養,享受五欲六塵,必然會引起競爭,競爭到最後就是鬥爭。諸佛菩薩希望一切衆生,都能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相合作,欲達到此理想,一定要舍棄鬥爭,舍棄鬥爭一定先要舍棄競爭。現代哪個人心裏沒有競爭、沒有鬥爭?這樣的心是屬于叁惡道的法界。(981117早餐)

  ◎ 修行人若還受環境的動搖,還會被鬼神戲弄,道心何在?經上告訴我們,真正皈依叁寶,要從“迷、邪、染”中回頭,依“覺、正、淨”,不論有沒有經過皈依形式,護法神都保護。世間許多善書皆雲,一個人心地厚道,心善行善,就有很多天神鬼神衛護;縱然沒有學佛,沒有受過叁皈,也有護法神保護。護法神之所以保護,是尊敬他的德行,是自然感動來護持。戒經上說,受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護戒神日夜守護,怎麼可能還會被鬼神、妖魔鬼怪所戲弄?由此可知,形式上的叁皈、受戒是假的,還自以爲了不起,而鬼神瞧不起。(981117早餐)

  ◎ “皈依佛,二足尊”,二是指智慧與福德。佛對衆生說法,尤其著重福德,這也是應機說法,因爲一切衆生沒有不希求福報的。福報在未見性之前,一定要靠修德;見性之後,就是性修不二。所以,對大多數人而言,修福非常重要。此地區修福的人多,必定是國泰民安,生活富裕。經中修福的教誨很多,要細心體會,徹底明了,就知道如何修學才能獲得滿意的果報。佛門講“有求必應”,此話真實不虛。但求有求的理論與方法,如理如法的求,一定能獲得報償;若與求的理論方法不相應,希求就不能滿願。(981123早餐)

  ◎ “皈依法,離欲尊”。欲是五欲六塵。塵緣不能從內心拔除,就是大障礙。塵緣所帶來的種種不如意,這是一切災禍之根源,所以佛教導我們要遠離塵緣。遠離不是不要,大乘經上講,諸佛菩薩講經說法,有天人供養,載歌載舞,與世間人的享受一樣。于是我們明了,佛教導我們遠離,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把妄想分別執著斷除,五欲六塵的享受,那是隨緣;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享受就是攀緣。諸佛菩薩隨緣,天人來供養很好,菩薩變化來供養也好,絕無絲毫留戀,這是真正的享受,這種享受決定沒有災難。(981123早餐)

  ◎ “皈依僧,衆中尊”。衆是團體,僧團是世出世間最值得尊敬的團體。因爲這是修學“佛法”的團體;佛是大覺,法是離欲,離欲是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所以沒有一個團體能比得上。我們要懂得,要學習,要真做到!“六和敬”的戒條—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是佛爲沒有徹底明了、沒有真做的人製定的。能徹底了解,真正用功修學,自然符合“六和敬”,就不需要這些戒條。如果我們達不到徹底了解的程度,“六和敬”對我們就太重要了,能爲我們做增上緣,幫助我們走上正路,這是佛的慈悲與善巧方便,我們一定要依教奉行。(981123早餐)

  ◎ 古代教學,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采取啓發式的理念,著重學生的悟性。佛家教學是幫助學生開悟,儒、道的教學亦是如此,不提倡記問之學,跟現代教學理念確實不同。現代教學著重背誦,及廣泛的涉獵,以期具有豐富的常識,這是屬于記問之學。古人著重背誦,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記憶爲主,而是藉由背誦打斷妄想、分別,恢複清淨心,這是開啓悟門的最佳方法。衆生因悟門堵塞,而不能開悟,若將分別、執著去除,智慧就能現前,所謂是“茅塞頓開”。(981124早餐)

  ◎ 分別執著愈嚴重,愈不能開悟;分別執著淡薄,比較容易開悟,這是世法與佛法教學,都崇尚“一門深入”的道理。在某一個階段,不論學程長短,只許學一門課程,任何一門課程都要講求悟處,在這一門裏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學。反之,沒有領悟,沒有開悟,教學就算失敗。因此,教學確實著重在智慧與德行,初學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個有智慧而沒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惡,贻害社會,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會、利益衆生。(981124早餐)

  ◎ 儒家教學以孔老夫子爲標准,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叁是政事(技術能力),第四是文學。當德行、技能已經養成,還有余力才能學文學藝術,提高精神生活。這個順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學亦不例外,也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斷煩惱就是德行,學法門就是政事。雖在運用方式上可以變化,但原理原則永遠不變,在現代稱之爲教育哲學。(981124早餐)

  ◎ 現代社會與過去可說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學理念與生活原則,若能適應現今時代,並與之融合,衆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薩,要設法指導一切衆生的。所以,菩薩必須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才能作爲天人師,才有能力指導社會,教化衆生。這種能力就是真實智慧與善巧方便。真實智慧是體,善巧方便是運用,若沒有真實智慧,就無法運用得善巧方便。(981124早餐)

  ◎ 古代社會講求平和,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這兩者表面上是完全沖突,應如何融合?在理上講,融合是決定可能的,因兩者是同一法性。大乘經上講,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理體,連地獄法界與佛法界都能融合,何況其余?因此,理上如是,事上當然可行。(981124早餐)

  ◎ 諸佛如來將自己修學的經驗、方法,修證後所得到的好處、利益,毫無保留的教導一切衆生,這就是佛陀教育,就是佛的教學,故稱之爲“佛陀對九法界衆生至善圓滿的教育”。(981128早餐)

  ◎ 而佛陀的示現與教學,對一切衆…

《淨空法師嘉言錄(二) 六 明佛陀教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