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佛陀教育
◎ 近几年来,灾难愈来愈多,众生生活愈来愈苦,往后还会继续严重。有人问我,“佛菩萨大慈大悲,如何来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这些话说得没错,但正确的意思往往被曲解。诸佛菩萨慈悲救度,不是说众生缺少食物、衣服,佛就送粮食、送衣服。佛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让众生明了灾难的起因,然后将其原因消除,灾难的果报就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救度一切众生。要想得到幸福美满、自在快乐,这些是果报,果必有因,佛菩萨教我们修因,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这才是正确之理、真实救度。(981114早餐)
◎ 世尊的慈悲,表现在他一生的生活之中。佛是福慧二足尊,也就是智慧、福报都圆满,既然福报圆满,为何不示现享福?《无量寿经》讲,这个世间福报最大的是大梵天王,但大梵天王的福报,还比不上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之人。我们这才明了,佛的福报确实是世出世间无人能相比。释迦牟尼佛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这就是大慈大悲的落实。毕竟世间富贵人少,贫贱人多,若佛示现富贵的身分,贫贱人看到佛只有仰慕,而不敢亲近。佛示现贫贱到极处,贫贱之人看到佛跟自己一样,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心就平了。这是佛的大慈大悲,我们要能体会。(981114早餐)
◎ 修学的方法、途径虽然很多,所谓“法门无量,殊途同归”,其目标、方向是一致的,终极的目标是成就无上道、是成佛。“无上道”是指究竟圆满的智慧。“成佛”就是成就圆满的智慧、福德;智慧与福德达到究竟圆满之人,就称之为“佛”。无量无边的法门,都是为了达到此目的。佛说这么多方法,是因为一切众生的根性、嗜好、欲望有所不同,而佛的教学非常活泼,真的是古人所谓的顺水推舟,所以很容易修学,也很容易成就,这就是“应机说法”。在所有法门里,诸佛如来特别赞叹念佛法门,因为唯独念佛法门是所有根性的众生都可以接受,不限定某一类众生,所以摄受的范围特别大,效果也特别殊胜。(981115早餐)
◎ 经上告诉我们,宇宙、万物、生命的起源。这是自古至今,具有聪明智慧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想要明白而从未明白的。释迦牟尼佛也正是为了这桩事情,才出现在世间,为我们解答宇宙人生的真相。(981115早餐)
◎ 佛说,生命是一个大生命体。但凡夫错将这个生命当作生命,殊不知生命不是生命,生命是某种形态的表现。生命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生命的表现是有生有灭的。譬如在舞台上表演,将人比作生命,表演比作生灭。在舞台上,你没有生;下了舞台,你也没有灭。但是在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上舞台就生了,下舞台就灭了。所以生命是永恒不灭的,但生命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而我们的舞台,就是十法界。此事实真相,若不是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说明,我们怎会明了!(981115早餐)
◎ 佛陀教育的目的是教导一切众生作佛。在十法界里,佛法界是真实、究竟、圆满;而诸佛如来起用,就称为菩萨。《无量寿经》上,菩萨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只要他见到、听到,一定伸出援手,主动去帮助一切苦难众生。(981117早餐)
◎ 新加坡的李木源居士,发大心要办佛陀教育学院。首先要明了佛教教育培养的是什么人,其目标为何。这是一个特殊教育,与世间教育完全不同,世间教育是人道教育,属于十法界的人法界教育,而佛陀教育是十法界的佛菩萨法界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认清楚的。由此可知,佛菩萨法界包括十法界,而人法界不包括十法界。(981117早餐)
◎ 人生非常短促,一定要好好掌握,要从人法界提升到佛菩萨法界,修学功德才算圆满。我们教学也是本著这个理念,帮助人提升境界,这是佛陀教育。(981117早餐)
◎ 佛陀教育与世间教育不同,世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在获得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佛陀教育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圆满的智慧,然后义务的服务社会、服务众生。(981117早餐)
◎ 世间人所追求的,佛菩萨完全舍弃、放下,因为觉悟之人明了,追求名闻利养,享受五欲六尘,必然会引起竞争,竞争到最后就是斗争。诸佛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相关怀、互相合作,欲达到此理想,一定要舍弃斗争,舍弃斗争一定先要舍弃竞争。现代哪个人心里没有竞争、没有斗争?这样的心是属于三恶道的法界。(981117早餐)
◎ 修行人若还受环境的动摇,还会被鬼神戏弄,道心何在?经上告诉我们,真正皈依三宝,要从“迷、邪、染”中回头,依“觉、正、净”,不论有没有经过皈依形式,护法神都保护。世间许多善书皆云,一个人心地厚道,心善行善,就有很多天神鬼神卫护;纵然没有学佛,没有受过三皈,也有护法神保护。护法神之所以保护,是尊敬他的德行,是自然感动来护持。戒经上说,受了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神日夜守护,怎么可能还会被鬼神、妖魔鬼怪所戏弄?由此可知,形式上的三皈、受戒是假的,还自以为了不起,而鬼神瞧不起。(981117早餐)
◎ “皈依佛,二足尊”,二是指智慧与福德。佛对众生说法,尤其著重福德,这也是应机说法,因为一切众生没有不希求福报的。福报在未见性之前,一定要靠修德;见性之后,就是性修不二。所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修福非常重要。此地区修福的人多,必定是国泰民安,生活富裕。经中修福的教诲很多,要细心体会,彻底明了,就知道如何修学才能获得满意的果报。佛门讲“有求必应”,此话真实不虚。但求有求的理论与方法,如理如法的求,一定能获得报偿;若与求的理论方法不相应,希求就不能满愿。(981123早餐)
◎ “皈依法,离欲尊”。欲是五欲六尘。尘缘不能从内心拔除,就是大障碍。尘缘所带来的种种不如意,这是一切灾祸之根源,所以佛教导我们要远离尘缘。远离不是不要,大乘经上讲,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有天人供养,载歌载舞,与世间人的享受一样。于是我们明了,佛教导我们远离,是远离妄想分别执著。把妄想分别执著断除,五欲六尘的享受,那是随缘;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享受就是攀缘。诸佛菩萨随缘,天人来供养很好,菩萨变化来供养也好,绝无丝毫留恋,这是真正的享受,这种享受决定没有灾难。(981123早餐)
◎ “皈依僧,众中尊”。众是团体,僧团是世出世间最值得尊敬的团体。因为这是修学“佛法”的团体;佛是大觉,法是离欲,离欲是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没有一个团体能比得上。我们要懂得,要学习,要真做到!“六和敬”的戒条—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是佛为没有彻底明了、没有真做的人制定的。能彻底了解,真正用功修学,自然符合“六和敬”,就不需要这些戒条。如果我们达不到彻底了解的程度,“六和敬”对我们就太重要了,能为我们做增上缘,帮助我们走上正路,这是佛的慈悲与善巧方便,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981123早餐)
◎ 古代教学,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采取启发式的理念,著重学生的悟性。佛家教学是帮助学生开悟,儒、道的教学亦是如此,不提倡记问之学,跟现代教学理念确实不同。现代教学著重背诵,及广泛的涉猎,以期具有丰富的常识,这是属于记问之学。古人著重背诵,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记忆为主,而是藉由背诵打断妄想、分别,恢复清净心,这是开启悟门的最佳方法。众生因悟门堵塞,而不能开悟,若将分别、执著去除,智慧就能现前,所谓是“茅塞顿开”。(981124早餐)
◎ 分别执著愈严重,愈不能开悟;分别执著淡薄,比较容易开悟,这是世法与佛法教学,都崇尚“一门深入”的道理。在某一个阶段,不论学程长短,只许学一门课程,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讲求悟处,在这一门里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学。反之,没有领悟,没有开悟,教学就算失败。因此,教学确实著重在智慧与德行,初学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个有智慧而没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恶,贻害社会,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会、利益众生。(981124早餐)
◎ 儒家教学以孔老夫子为标准,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技术能力),第四是文学。当德行、技能已经养成,还有余力才能学文学艺术,提高精神生活。这个顺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学亦不例外,也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断烦恼就是德行,学法门就是政事。虽在运用方式上可以变化,但原理原则永远不变,在现代称之为教育哲学。(981124早餐)
◎ 现代社会与过去可说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学理念与生活原则,若能适应现今时代,并与之融合,众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讲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萨,要设法指导一切众生的。所以,菩萨必须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才能作为天人师,才有能力指导社会,教化众生。这种能力就是真实智慧与善巧方便。真实智慧是体,善巧方便是运用,若没有真实智慧,就无法运用得善巧方便。(981124早餐)
◎ 古代社会讲求平和,现代社会鼓励竞争,这两者表面上是完全冲突,应如何融合?在理上讲,融合是决定可能的,因两者是同一法性。大乘经上讲,尽虚空遍法界是同一个理体,连地狱法界与佛法界都能融合,何况其余?因此,理上如是,事上当然可行。(981124早餐)
◎ 诸佛如来将自己修学的经验、方法,修证后所得到的好处、利益,毫无保留的教导一切众生,这就是佛陀教育,就是佛的教学,故称之为“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981128早餐)
◎ 而佛陀的示现与教学,对一切众…
《净空法师嘉言录(二) 六 明佛陀教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