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受彼生愛,由愛生取彼生有,
從有出生若有生,出憂病老求不得,
死與畏等劇苦蘊,生滅則令一切滅。
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正見正命與正勤,正念正定與正語,
正業正思八聖道,爲獲寂滅當修此。
此生即苦稱謂愛,愛即彼之集谛因,
滅盡此等即解脫,能得即八聖道支。
事實如此故爲見,聖者四谛恒精勤。
未抛舍財諸俗人,了知取舍越惑河,
現前聖法之彼等,亦非從天而降臨,
非如莊稼由地出,昔隨惑轉之異生。
離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竅訣此義藏,
汝當調心世尊說,心乃諸法之根本。
如是奉勸汝教言,縱是比丘難盡行,
隨力能修其一德,當令人生具實義。
隨喜諸善叁門善,爲得佛果普回向。
如是以此善福蘊,汝于無量生世中,
擁有天人世間福,猶如聖者觀自在,
攝受數多苦難衆,出世除老病貪嗔。
猶如阿彌陀佛尊,世間怙主壽無量。
戒慧施生淨大名,遍及虛空大地上,
人類天衆妙齡者,喜樂生愛定寂滅。
盡息惑纏苦有情,壞生死證如來性,
超離塵世名亦息,證得無懼無罪果。
阿阇黎聖者龍樹勸勉摯友樂行王的《親友書》撰著圓滿。
印度堪布遍知天薩瓦匝德瓦,大羅匝瓦萬得即噶瓦拜則于前弘時期翻譯並校對審訂。
親友書釋·白蓮鬘
智慧寶劍之威光,根除愚暗之藤樹,
能賜二智之光明,文殊上師予庇護!
佛典深廣之意趣,如實诠解聖龍樹,
親友書釋白蓮鬘,遵師言著請樂受。
聖者龍樹菩薩所著的《親友書》分四:一、名義;二、釋禮;叁、論義;四、尾義。
甲一、名義:
梵語:色哲達累卡
藏語:西波張耶
漢語:親友書
由于未直接會面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寄予親密摯友樂行王的,因而稱爲親友書。
甲二、釋禮:
頂禮文殊童子!
在遠離一切過患(文)、具足二利之福德(殊)、身體無有老衰(童子)的文殊師利童子前作禮,這是譯師所作的頂禮句。
甲叁(論義)分叁:一、初善首義;二、中善論義;叁、末善尾義。
乙一(初善首義)分二:一、以立誓句勸勉聽聞;二、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
丙一、以立誓句勸勉聞者:
爲令堪德善妙者,希福我依佛尊說,
稍許集成聖梵音,汝當恭敬而谛聽!
(作者龍樹菩薩)以呼喚的語氣稱道:被人們譽爲堪當聽聞圓滿功德自性妙法之法器者呀,造論者我爲了讓你的心希求福德,而將出自具有六十種梵音之如來所演說的經藏如意寶中的意義稍許彙集成這些具有聖者梵音的聲律偈頌,你理所應當洗耳恭聽。
丙二(以謙虛方式教誡理當聽受)分二:一、以詞句而謙虛;二、以意義而謙虛。
丁一、以詞句而謙虛:
佛像縱然以木雕,無論如何智者供,
如是我詩雖拙劣,依妙法說勿輕蔑。
比如說,佛尊的身像即便是以最下等的木質材料雕塑,無論如何肮髒不堪,智者都會以頭頂戴供養。同樣,我的詩歌語句等雖然拙劣晦澀,但是依靠深奧的妙法所說,因而勸告國王你不要輕蔑藐視,應當欣然接受。
丁二、以意義而謙虛:
于大能仁之衆教,王汝雖先已精通,
猶如石灰依月光,豈非較前更美妙?
對于大能仁佛陀的聖教,初中末善的諸多經義,雖說國王您本人先前就已通達無礙,然而就像白色石灰所製的白漆等憑依外緣皎潔月光的映襯,難道不是比以前更加潔白、美妙嗎?
乙二(中善論義)分二:一、宣說增上生與決定勝道之基礎——信心;二、道之本體。
丙一(宣說增上生與決定勝道之基礎——信心)分二:一、略說隨念所信之對境——佛陀等六者;二、廣述後叁隨念。
丁一、略說隨念所信之對境——佛陀等六者:
如來殷切而告言:佛陀妙法與僧衆,
施戒天尊六隨念,各功德資常憶念。
力勝四魔的如來諄諄教誡說:“隨念佛陀、妙法、僧衆、布施、戒律與天尊六者。”其中佛陀任運自成自他二利;妙法二谛毫無錯謬;僧衆具足智慧與解脫;布施是財富圓滿之因;淨戒是功德之本;天尊是自己的見證或者說依之通過實修增上生之法而獲得殊勝果位。顯而易見,每一隨念都是功德資糧,因而要常常隨念。
丁二(廣述後叁隨念)分叁:一、隨念天尊;二、隨念布施;叁、隨念持戒。
戊一、隨念天尊:
身語意門當常依,奉行十種善業道,
杜絕一切醇美酒,歡喜賢妙之維生。
七種善業與叁道此十種指是的身體戒殺、斷不予取與不邪淫叁種,語言杜絕妄語、離間語、粗語與绮語四種,意斷絕貪心、害心與邪見,而應當恒常秉持正見。雖說不是自性罪,但能使諸根威力減退的各種各樣美酒也要一並杜絕。此外,對于無害于他衆並不會成爲放逸之因的善妙的生計(指正命)也要興趣盎然、滿心歡喜而從事,依此可獲得天界的殊妙之果。
戊二、隨念布施:
知財動搖無實質,如理施比丘梵志,
親朋貧者爲他世,施外無余勝親友。
認識到一切受用都是無常的本性,動搖不定、無有可信賴的實質。無論多麼富足,仍然貪得無厭,不知滿足,而對于具德的對境比丘、婆羅門、受苦的貧窮者等以及一切相饒益的親朋好友們,斷除不清淨的布施而以清淨的心態與物品,如理如法進行供施,爲了來世,再沒有比布施更爲殊勝的親友了。
戊叁、隨念持戒:
汝戒未失無缺憾,未混未染當依之,
戒如動靜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
(大王)你所持之戒遠離了破戒的過患,無有失損(1),並且成爲破戒之對治的支分完整無缺,極爲殊勝或廣大(2),勤于寂滅之果而未混雜世間俗道(3),也未沾染破戒之因的煩離——惡劣發心等(4),具足清淨戒律的四種功德,因而理當繼續依止、持受。就像運行活動的人類等以及靜止不動的山川、房屋等賴以生存的依處是大地一樣,戒律是增上生、決定勝一切功德的根本。
丙二(道之本體)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教誡實行彼等之義。
丁一、略說:
施戒安忍精進禅,如是無量智慧度,
圓滿趨向有海岸,成就如來正等覺。
以權巧方便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修加之以不可估量的博大智慧,爲叁輪體空的智慧所攝持而趨向究竟,希望大王在自相續中圓滿修行此六度,抵達叁有大海之彼岸,成就如來正等正覺果位。
丁二(廣說)分六:一、布施;二、持戒;叁、安忍;四、精進;五、禅定;六、智慧。
戊一、布施:
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阇黎,
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
孝敬父母雙親之人的家族中也會不離堪爲世間應供的梵天與阿阇黎,對他們供養,結果現世中會以感恩圖報等功德而使名聲遠揚,以後的他世中也將轉生到善趣中。
戊二(持戒)分四:一、所護之戒;二、斷除彼之違品;叁、行持同品不放逸;四、以比喻說明不放逸之利益。
己一、所護之戒:
損害盜奪與淫行,妄語貪酒非時餐,
喜高廣床與歌唱,舞蹈花鬘皆當斷。
隨行羅漢之戒律,若具此等八齋戒,
持長淨轉欲天身,當賜善男善女人。
戒律的分支:斷除殺生、不予取、行淫與妄語。頌詞中的“損害”是指殺生、“盜奪”即是不予取。不放逸的支分:戒酒。禁行的分支:貪執非時即過午的餐食,喜愛高廣大床,口中唱歌、身體舞蹈、佩帶花 鬘 等形形色色的裝飾品。以上八種一概予以斷除。如此追隨往昔的諸位聖者阿羅漢如何護戒而守護,具足以上八關齋戒,那麼以所謂的長淨將投生爲欲天的悅意身體,根本不會轉爲黃門等劣身,因此理當爲善男子、善女人賜予或 傳授齋戒。
己二、斷除彼之違品:
悭吝谄诳貪懈怠,貪欲嗔恨增上慢,
及以種貌聞韶華,權勢而驕視如敵。
不願意施舍財物,極度悭吝;覆藏私過的狡猾;裝腔作勢顯出一副有功德的模樣,虛僞诳行;對受用及與女人淫行的欲樂十分耽著;從不奉行取舍,懈怠懶惰;本不具有功德而自以爲具有,即是增上慢;對于有漏的稱心對境貪得無厭,對與之相反不悅意的對境滿懷厭惡;以國王婆羅門的高貴種族、端嚴的容貌、博學內明外明的廣聞、青春年少與顯赫的權勢而驕傲自滿,趾高氣揚,想到自己的特長而自我陶醉、沈迷耽著。上述的這些(戒律之違品)要一並視如怨敵般。
己叁、行持同品不放逸:
佛說不放逸甘露,放逸乃爲死亡處,
是故汝爲增善法,當恒敬具不放逸。
大能仁佛陀親口告誡我們說:修持善法,護心防止有漏法的不放逸(將到達)無死涅槃的甘露之處,而放逸無度的下場則是死亡之處的輪回。經中雲:“不放逸爲甘露處,放逸則是死亡處,不放逸者不死亡,放逸之人恒死殆。”因此說,大王你爲了使善法日益增上,務必要恒常恭敬善法,具足不放逸。
己四、以比喻說明不放逸之利益:
何者昔日極放逸,爾後行爲倍謹慎,
如月離雲極絢麗,難陀指鬘見樂同。
某位補特伽羅以往曾經肆無忌憚、爲所欲爲,後來改邪歸正,行爲謹小慎微,就像月亮撥雲而出一樣極爲莊嚴,如貪者難陀,爲邪知識所欺而殺了九百九十九人的愚者指鬘 ,被惡友所左右的嗔者見——未生怨王竟然殘殺了自己的父親,具貪嗔的能樂爲了與別人行淫居然殺死自己的親生母親,但後來他們相續依于對治法,前兩者獲得阿羅漢果位,未生怨王成爲菩薩,能樂則轉生天界而見谛。
戊叁(安忍)分四:一、教誡斷除嗔恨之因;二、斷除懷恨之果;叁、旁述心之特點;四、斷除嗔恨之緣——粗語。
己一、教誡斷除嗔恨之因:
如是無等忍苦行,汝莫令嗔有機乘,
斷嗔獲得不退果,此乃佛陀親口說。
由于無有與安忍這樣的苦行相提並論的,因而你從一開始就萬萬不要讓嗔恨有機可乘,斷除嗔恚將獲得不退果位,佛陀金口…
《親友書釋·白蓮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