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因中生,又不是由自之本體我所生,非由自在天等常存的作者所生,也並不是無因的斷邊。那麼,它到底是由什麼産生的呢?實際上蘊是由因無明、緣業以及愛相互聯合而産生的。
辛二(真實之道)分叁:一、宣說道之違品——叁結;二、道之順緣——精進;叁、修學道之本體——叁學。
壬一、宣說道之違品——叁結:
理應了知戒禁取,薩迦耶見及懷疑,
結縛有中此叁者,阻塞解脫城市門。
應當明確,顛倒的戒禁取見、對于自身五蘊顛倒視爲我的薩迦耶見(即壞聚見)、于道果之法疑團重重的懷疑,致使(衆生)束縛在叁有中的此叁結足能封鎖住解脫城市之門。
壬二、道之順緣——精進:
解脫依賴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具足廣聞戒定者,應當精勤修四谛。
解脫依賴于自己的含義是這樣的:自己如果沒有修行正道,那麼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作爲怙主、向導等助伴。具足最初廣聞經論的聞慧、淨持戒律、一緣安住之禅定的人,必須要修持解脫道的本體即了知苦谛、斷除集谛、現前滅道、修持道谛四聖谛。
壬叁(修學道之本體——叁學)分二:一、總說叁學;二、別說慧學。
癸一、總說叁學:
理當恒常勤修學,殊勝戒律及慧定,
二百五十余分戒,真實攝此叁學中。
與外道等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被稱爲殊勝的戒律、殊勝的智慧與殊勝的禅定,我們理所應當常常修學此戒定慧叁學。而其他二百五十條戒律等大小乘中所說的所有學處完全可歸攝于此叁學中。
癸二(別說慧學)分二:一、說明出離染汙品之理;二、說明善入清淨品之理。
子一(說明出離染汙品之理)分二:一、厭離此生之方法;二、厭離一切輪回之方法。
醜一(厭離此生之方法)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自在憶念所屬身,如來所示一捷徑,
彼當策勵勤守護,喪失正念諸法亡。
作者稱呼道:自在王,隨身正念是佛陀爲諸位欲求解脫道者所指明的唯一必經之路,佛言:“諸比丘,能清淨一切衆生、能超離不悅痛苦、能辨別如理之法、能現前涅槃之唯一途徑即此身正念也。”如是隨身正念要通過集中精力而守護,因爲失去這種正念者一切法都將毀于一旦。
寅二(廣說)分二:一、思維壽命無常;二、思維暇滿難得。
卯一(思維壽命無常)分四:一、思維死期不定而修無常;二、思維必死無疑而修無常;叁、思維他理而修無常;四、此等之攝義。
辰一、思維死期不定而修無常:
壽命多害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
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
在人生中,內外的害緣多之又多,就像被風吹動的水泡絕不會常恒停留,可以說瞬息即逝。如此看來,呼吸之間酣然入眠,在此期間沒有一命嗚呼,還有機會醒來實在是太稀有了!
辰二、思維必死無疑而修無常:
身際如灰幹際墜,終究不淨無實質,
當知一切皆壞滅,各自分散之自性。
(每個人的)身體最終必將被火所焚,化爲灰迹,或者終將幹枯,到最後無疑會變成汙穢不堪、腐爛變質的屍體,沒有絲毫實質可言。而身體大小支分等也必定壞滅,糜爛殆盡,化爲微塵。因此,從現在起就務必要認識到一切身體本是各自分散、支離破碎的自性。
辰叁、思維他理而修無常:
大地山王與海洋,終爲七烈日所焚,
有情無余化爲塵,弱小人身豈堪言?
如是顯現的堅不可摧、牢不可破的廣垠大地、妙高山王以及汪洋大海,有朝一日也將被七個熾熱的太陽所焚毀,而依于山川湖泊大地的這些有情都同樣無一余留皆成灰塵,弱不經風的人身必然淪亡這一點就更不言而喻了。
辰四、此等之攝義:
如是無常與無我,無依無怙無存處,
輪回無實如芭蕉,人君汝心當厭離。
裏裏外外、林林總總的萬法均是無常、無我的本性,對于無有救苦救難的皈依處、無有竭力相濟的怙主、無有賴以生存的住所、好似空虛無實的芭蕉樹一般的輪回,人中之尊——賢明的大王你應當心生厭離。
卯二(思維暇滿難得)分叁:一、總說轉生普通人生難得之理;二、別說具四輪之人身;叁、思維遠離違緣八無暇之理。
辰一(總說轉生普通人生難得之理)分二:一、宣說轉生爲人難得之理;二、譴責依此人身造罪。
巳一、宣說轉生爲人難得之理:
大海漂浮木轭孔,與龜相遇極難得,
旁生轉人較此難,故王修法具實義。
在大海的水面上漂浮不定的有孔木轭與海底中的龜頸相遇實在是難之又難,可是從旁生界解脫而獲得人身與之相比,就顯然更爲困難,因此大王你應當勤修正法,使已得的人身具有實義。
巳二、譴責依此人身造罪:
誰以寶飾之金器,清除肮髒嘔吐物,
轉生爲人造罪業,與之相比更愚蠢。
如果有人用鑲嵌著松石等奇珍異寶飾品的金器來清理排除肮髒不堪的嘔吐物,那當然會被衆人貶低爲“蠢人”。然而投生爲人爲非作歹,無惡不作之輩與前者相比,就更是蠢上加蠢、愚不可及了。
辰二(別說具四輪之人身)分二:一、總說四輪;二、分說善知識。
巳一、總說四輪:
身處隨聖之境地,依于殊勝之正士,
己發宏願積大福,此四大輪汝具足。
身處隨同生起聖道之境——天界、人道中(安止順境),依止殊勝大德(依止正士),自己善加發願修解脫道(發宏誓願),其因即是往世中曾經積累廣大福德(積大福德),也就是說能令自由自在修行正法或者趨向聖道不可缺少、如車輪般的此四大輪,國王你理當全部具備。
巳二、分說善知識:
依止真實善知識,汝行圓滿能仁說,
是故當依諸大德,依佛累世得寂滅。
依止善知識能使梵淨行得以究竟,“梵淨”是指涅 槃 ,“行”是指道,這是能仁親口所宣說的。阿難尊者啓白:“世尊,此善知識與善友乃梵行之半。”世尊告言:“汝莫出此言,此乃圓滿梵淨行也。”因此,理應依止殊勝正士,其必要是,就像依止圓滿正等覺佛陀後經過多生累世可以獲得寂滅果一樣。
辰叁、思維遠離違緣八無暇之理:
執持邪見轉旁生,投生餓鬼墮地獄,
無有佛教于邊地,轉成癡啞野蠻人,
長壽天生任一處,此等即是八無暇,
遠離此等得閑暇,爲不轉生當精進。
持有誹謗因果的邪見;轉爲旁生;投生餓鬼;墮入地獄;無有佛教也就是說佛未出世或佛雖已出世但未聽聞佛教于邊鄙之地投身爲野蠻人;雖生于中土,但意根愚癡、成爲啞巴;轉生爲無想的長壽天人。無論是轉生在此八處的任何一處,均無有空閑修法,因而以上這些是八種過患之處,遠離八無暇處而得到閑暇之身,爲了從今之後不再投生輪回必須要精勤修法。
醜二、(厭離一切輪回之方法——思維輪回過患)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智者于此求不得,病老死等衆多苦,
根源輪回當生厭,亦應傾聽彼過患。
如果有人想:爲什麼必須要避免轉生輪回呢?
賢良的智者,(人生的痛苦可謂言之不盡,)所謂的“求不得”是指本來渴望美食妙衣卻求而不得,而且每一個衆生終究難免一死。就眼前來說,也是有疾病纏身,垂暮老朽等多種多樣的痛苦,因而應當對這所有苦難根源的輪回深惡痛絕。下面緊接著要講述其中的部分過患,(大王)也要洗耳恭聽。
寅二(廣說)分二:一、宣說現似快樂不可信賴之理;二、宣說痛苦巨大之理。
卯一(宣說現似快樂不可信賴之理)分二:一、不可信賴之理;二、知此而教誡修善。
辰一(不可信賴之理)分四:一、親怨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二、無有滿足故不可信賴之理;叁、後際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四、高低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
巳一、親怨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
父轉成子母成妻,怨敵複次成親友,
是故流轉輪回者,無有少許確定性。
前世的父親轉生爲自己的兒子,母親變成自己的妻子,往日的怨家對頭也會成爲密切親友,相反,親戚朋友也有反目成仇的,由此可見在轉流輪回的過程中,無有絲毫可以信賴的固定性。
巳二、無有滿足故不可信賴之理:
每一衆生所飲乳,勝過四大海洋水,
今仍流轉投異生,未來所飲更過彼。
我們應當了知,每個補特伽羅所飲用過的乳汁,已遠遠超過了四大海洋的水,然而仍舊不爲滿足,未得聖道之前還要隨異生之道而流轉投生,這樣一來勢必還會較前更多地飲用,因爲輪回無始無終之故。
巳叁、後際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
過去每世所遺骨,堆積一處超山王,
地土抟成棗核丸,其量不及爲母數。
每個有情孑然一身,曾經遺留下的骨骸如果堆積一處,足以超過妙高山王,如果仍舊一如既往不精勤修道,那麼將來必然會抛下更多的遺骸。此外,將大地的土粉抟成棗核丸許,其數量也無法計算衆生互爲母親之數,這只能作爲胎生的比喻。世尊曾言:“諸比丘,譬如,某士夫將此大地之土抟成棗核丸,說“此爲我母,此爲我母,此爲他母”而丟棄,諸比丘,此大地之土早已窮盡,而轉爲衆人之母卻非如是。此乃我說。”這是從衆生屢屢結生的角度而言的。
巳四(高低不定故不可信賴之理)分六:一、國政不可信賴之理;二、悅意友伴不可信賴之理;叁、美妙住處不可信賴之理;四、安樂行境不可信賴之理;五、豐厚受用不可信賴之理;六、莊嚴威光不可信賴之理。
午一、國政不可信賴之理:
帝釋堪稱世間供,以業感招亦墮地,
縱然曾爲轉輪王,于輪回中複成仆。
天王帝釋堪爲世間應供處,然而以業力所牽最終也會一落千丈,墮入人間或旁生等處,人中君主轉輪王,往昔的善業無余窮盡時,在流轉輪回的過程中也會變成低叁下四、卑躬屈膝的奴隸。
午二、悅意友伴不可信賴之理:
縱然長期于天界,享用婀娜之天女,…
《親友書釋·白蓮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