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樹,然而當餓鬼看見時,卻忽然間所有的果實都不複存在,並且只要看一眼也會使整個江河幹無一滴。
申二、感受時間:
連續不斷受痛苦,有爲所造罪業索,
緊緊束縛之衆生,壽命五千或萬年。
如是接連不斷感受痛苦,以造作彌天大罪的堅硬業力索鏈緊緊束縛的有些餓鬼有情,壽量長達五千年,也有一萬不死而一直受苦的。
未二、苦因:
如是一切諸餓鬼,一味獲得種種苦,
彼因愛財如命士,非聖吝啬佛所說。
這樣的所有餓鬼一味得到的就是饑渴等各種各樣的痛苦,導致如此痛苦的因就是總認爲自己一所無有、愛財如命之人相續中具有的非聖者之法的吝啬,這一點是正等正覺佛陀所說。《攝集經》中雲:“吝啬者轉餓鬼界,雖生爲人彼世貧。”
巳四(天人之苦)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午一、略說:
天界雖具大安樂,死墮痛苦大于彼,
如是思維高尚士,不貪終盡之天趣。
有幸轉生到善趣欲天中雖然具有盡情享受一切圓滿受用的大安樂,可是以他們的業力所感,死墮之際的痛苦卻遠遠超過了以前的所有快樂。思維此理之後諸位高尚之士絕不能爲了這不穩固、終究窮盡的善趣安樂而愛戀不已。
午二、廣說:
身色變得極醜陋,花鬘枯萎不喜座,
衣染汙垢身體上,前所未有汗汁流。
所有天人即將死亡之時,身體的色彩變得極其醜陋;以前無論在自己的座墊上安坐多久也不會心生厭煩,而在當時卻悶悶不樂;美麗的飾品花鬘也變得凋謝枯萎;天衣上沾染汙垢;身體的腋下等部位出現前所未有的汗汁。
天境天人已出現,天界死墮之五相,
猶如地上臨終者,所示一切之死兆。
善趣諸天人預示著死墮的五相,凡是居于天界中的諸位天人都會出現,就像地上的人們臨死時會出現預兆的死相一樣。
由天界中死墮者,設若善根毫無余,
後不自主而投生,旁生餓鬼地獄處。
不僅如此,而且對于從天界死墮的所有天人來說,假設投生善趣之因的善根一無所剩,那麼此後必然身不由己地下墮到旁生、餓鬼、地獄任意一趣感受痛苦。
巳五、非天之苦:
非天嗔恨天福故,心中生起大痛苦,
雖具智慧以趣障,無法現見真實谛。
阿修羅由于嫉妒心的等流業驅使,自然而然對天人的福報生起嗔恨,極度痛苦,因爲以嫉妒而萌生苦惱之故。非天的衆生盡管具有智慧,但由于異熟障或趣障致使依靠它們的身份無法現見真谛。
辰二(知後爲避免轉生需精勤):分二:一、需避免轉生之理由;二、因此爲避免轉生當猛厲精勤。
巳一、需避免轉生之理由:
輪回自性即如此,天人地獄餓鬼畜,
生于何趣皆不妙,當知乃爲多害器。
剛剛講過的輪回自性或過患就是如此,因而無論是轉生到天界、人間、地獄、餓鬼、旁生任何一趣,都不是賢妙的投生處,轉生到彼處就意味著已陷入忐忑不安、恐怖不已、多苦多難等危害衆多之途。所以要認請這一點。
巳二、因此爲避免轉生當猛厲精勤:
頭或衣上驟燃火,放棄一切撲滅之,
精勤趨入涅槃果,無余比此更重要。
如果有人頭上或衣服突然失火,那麼他必然不顧一切動作迅速奮力撲滅,而了知輪回過患的有智之士爲了消滅輪回的火災更要將舒適享樂抛之腦後,爲了避免再流轉叁有輪回,甚至會放棄撲滅火災而奮不顧身不惜生命地精進勤勉,因爲再沒有比推翻輪回更爲重要的事了。
子二(宣說善入清淨品之理)分二:一、當誠信解脫果;二、實修因之道谛。
醜一、當誠信解脫果:
以戒定慧趣涅槃,寂靜調柔無垢染,
無有窮盡無老死,得離四大日月果。
以因之戒定慧叁學如意寶,而趣入涅槃果位。所謂的“涅槃”,是指息滅痛苦、不存在叁有的結縛之業,故爲調柔、無有煩惱之染垢、無有生死病死之果位,所以永無窮盡,遠離外道所假立的地水火風日月無情的解脫而獲得大樂。或者說,寂 滅是指無余涅槃,滅盡有漏之蘊,調柔則指有余涅槃,諸根調順。二者都無有煩惱,因而無有垢染……,如是解釋也可以。
醜二(實修因之道谛)分二:一、宣說見道;二、宣說修道。
寅一(宣說見道)分二:一、宣說道之本體七覺支;二、宣說別相與寂止相聯甚深智慧瑜伽。
卯一、宣說道之本體七覺支:
正念擇法及精進,心喜輕安及等持,
等舍此七謂覺支,證得涅槃之善資。
見道時,不忘失所緣的正念、辨別諸法的智慧、精勤取舍的正勤、舒心悅意的正喜、身心堪能的輕安、心一緣安住的等持、遠離沈掉的等舍,此七種稱謂覺支。所謂的覺是指涅槃 ,支則指隨同彼而成爲修行之方便。或者說,證悟無我的智慧是菩提之本體支,自性之正念是彼之依處支,精進則是出離支,喜樂是功德支,剩余叁者則是無煩惱支。因此,此七菩提支是獲得涅槃的善資。
卯二(宣說別相與寂止相聯甚深智慧瑜伽)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辰一、略說:
當知無慧無禅定,無有禅定亦無慧,
何者定慧兼有之,輪回海成蹄迹水。
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無有辨別萬法的智慧,就無會有殊勝解脫之因的禅定,因爲需要入定于以智慧所證悟的意義中之故。無有禅定也同樣不會有真實解脫道的智慧,因爲只有從入定心中出生如實了達真實義。所以說,如果任何一位補特伽羅定慧或止觀圓融雙運、兼而有之,則漫無邊際的輪回大海也容易漸漸幹涸成牛蹄迹的水窪一樣,具有止觀的補特伽羅有這種力量,因而不難使輪回大海幹枯。
辰二(廣說)分二:一、宣說所淨顛倒趨入實相之未授記見:二、宣說對治清淨實相緣起之義。
巳一、宣說所淨顛倒趨入實相之未授記見:
所謂十四無記法,世間日親所言說,
于此等法莫思索,依之非令心寂滅。
我與世間是常、無常、既常亦無常、非常亦非無常,此爲前際四邊,世間與我爲有邊、無邊、既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此爲後際四邊,如來涅 槃 後現、不現、既現亦不現、非現 非不現,此爲涅 槃 四邊,身體與命是一體或異體,這些即是所謂的十四種未授記之法,在世間中,殊勝導師日親(佛陀)鄭重地說:“對于此等問題,不要去思維是此是彼的道理。因爲依此並不能使他們心趨寂滅,反而會使他們更加愚鈍、大失所望。”此處所謂的“無記法”,意在對于這些外道所問的我是常有,就事物本體(差別事)角度而言,當然是無我,而從(現相)差別法的角度來說,無所授記。如果遮破我,根本不會有任何意義(對方必定認爲實際上並不是這樣而否認),佛陀正是考慮到這一點,才沒有對此等提問予以答複。
巳二(宣說對治清淨實相緣起之義)分二:一、真實緣起;二、贊評彼之優點。
午一、真實緣起:
無明生行行生識,由彼中生名與色,
由名色中生六處,從中生觸能仁說。
觸中生受彼生愛,由愛生取彼生有,
從有出生若有生,出憂病老求不得,
死與畏等劇苦蘊,生滅則令一切滅。
那麼,該如何思維緣起法呢?由尚未證悟無我之奧義的無明中出生行(也就是種子),由行中引生識,識中生受、想等四名與凝酪等色,名色中生眼等內六處,境、根、識叁者聚合而生六觸,這是能仁佛陀所說。觸中生苦樂等受,受中出生取舍之愛,愛中出生爲之而奔波之取,從中生能行之有,有中出生後世之生,有生必有憂、病、老、求不得、死、畏、悲哀、意苦等巨大苦蘊。如果無明滅盡,則行滅盡,直至生滅盡之間。如果生已滅,則自然滅盡憂等這所有痛苦。
午二、贊評彼之優點:
此緣起乃佛語藏,彌足珍貴最甚深,
何者若能真見此,已睹真如佛法身。
剛剛所說的這一緣起是佛陀所有廣博浩瀚語藏之中最爲珍貴之深甚奧義,恰似摩尼寶王一般。何者如果真正現見了這一緣起道理,那麼就證明他通過智慧眼已經親眼目睹了佛陀法身真如覺性本體。
寅二(宣說修道)分叁:一、宣說道之本體八正道;二、宣說彼爲道之理;叁、教授彼道主要爲見四谛之智慧。
卯一、宣說道之本體八正道:
正見正命與正勤,正念正定與正語,
正業正思八聖道,爲獲寂滅當修此。
以前在見道中已證悟之義完全斷定,爲正見;斷除邪命養活,爲正命;精進修道爲正勤;念念不忘爲正念;一緣安住爲正定;將所證悟之義傳授他衆爲正語;聖者戒殺等爲正業;說法等語言以正確發心驅使,爲正思。上述此等即爲八正道。依靠此八正道能斷除所斷,現前解脫,因而爲聖道。其中正見是徹底斷定支;正思是令他理解支;正語、正業與正命叁者是能令他衆誠信支;剩余叁者是淨障支,故稱爲支。爲了獲得涅 槃 當修此八正道。
卯二、宣說彼爲道之理:
此生即苦稱謂愛,愛即彼之集谛因,
滅盡此等即解脫,能得即八聖道支。
生是苦谛的事相,能導致于有生愛著,而愛是能形成生之因——集谛。集谛範圍極其廣大、形形色色、接連不斷,從中生有,而從根本上滅盡苦集這二者即得解脫,而能獲得解脫之道也就是八聖道。
卯叁、教授彼道主要爲見四谛之智慧:
事實如此故爲見,聖者四谛恒精勤。
爲了能現見剛剛講過的四聖谛的真如性,恒常當精進修道。
丁叁(教誡實行彼等之義)分叁:一、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賜安慰;二、以簡要實修之理賜安慰;叁、以力所能及實修之理賜安慰。
戊一、以劣身亦能成就之理賜安慰:
未抛舍財諸俗人,了知取舍越惑河,
現前聖法之彼等,亦非從天而降臨,
非如莊稼由地出,昔隨惑轉之異生。
如果心裏有我一個在家俗人根本不可能現見聖谛的想法,所謂的“未抛舍財”是指未抛棄妻兒、財寶等,身居紅塵的諸位在家人實際上如果了知取舍也完全能夠越過煩惱的江河。已現前殊勝果位之法的佛陀與大阿羅漢們也並不是像雨水一樣從天而降,也不是像莊稼那樣從地而生,其實,這些聖者往昔都必定是受煩惱左右或隨煩惱所轉的異生凡夫。因此,自己如果也能同樣修道,那麼毫無疑問能擺脫煩惱的束縛而如實現量生起諸聖者的果位。
戊二、以簡要實修之理賜安慰:
離畏何需更繁述,有益竅訣此義藏,
汝當調心世尊說,心乃諸法之根本。
對于沒有別人攻破、無所畏懼者(指國王)來說,又何需繁冗複雜地贅述,大有裨益的竅訣精華義僅此而已。大王你要調伏內心,世尊佛陀也說:心是一切法的根本。如言:“內心調柔最善妙,內心調柔引安樂。”
戊叁、以力所能及實修之理賜安慰:
如是奉勸汝教言,縱是比丘難盡行,
隨力能修其一德,當令人生具實義。
上述對大王你所陳述的這些教言,實際上就是抛棄一切俗世的比丘也難以完全做到,更何況說整日國務繁忙的你了。然而,應當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修行其中一分善行,依此功德能令來之不易的人生具有實義。
乙叁(末善尾義)分二:一、教授隨喜與回向;二、以攝上述道果諸義而教誨。
丙一(教授隨喜與回向)分二:一、回向;二、彼之果。
丁一、回向:
隨喜諸善叁門善,爲得佛果普回向。
滿心歡悅而隨喜其他聖者凡夫所作的一切有漏無漏善根,叁門所行的一切善法,爲了利他獲得佛果而普皆回向,這是大乘的無上修行,因而你應當身體力行。
丁二(彼之果)分二:一、暫時道果;二、究竟佛果。
戊一、暫時道果:
如是以此善福蘊,汝于無量生世中,
擁有天人世間福,猶如聖者觀自在,
攝受數多苦難衆,出世除老病貪嗔。
如是依此叁輪清淨而回向的廣大善根福蘊,大王你在修道的過程暫時于生生世世中,投生人天世間, 成爲 君主,具自在享有修道的福報。學道期間,要像聖者觀音菩薩的行爲一樣,悲憫攝受不可計數的苦難有情,以大慈大悲輾轉降生于世,遣除衆生的老病、貪嗔等一切罪過。
戊二、究竟佛果:
猶如阿彌陀佛尊,世間怙主壽無量。
願你在究竟無學位時,于自己所建的刹土中成爲世間怙主,就像無量光佛一樣,乃至輪回未空而存在期間,長久住世,壽達無量。
丙二、以攝上述道果諸義而教誨:
戒慧施生淨大名,遍及虛空大地上,
人類天衆妙齡者,喜樂生愛定寂滅。
盡息惑纏苦有情,壞生死證如來性,
超離塵世名亦息,證得無懼無罪果。
由智慧、持戒、布施中展現的無有罪垢的廣大名聲,遍布或普遍傳揚在天界虛空以及地上人間,使得整個人類的人們與天界的諸天人決定遠離依靠妙齡(人)天少女産生身心喜樂的貪戀,願息滅煩惱痛苦所纏繞的可憐有情的壞滅、出生、死亡,而獲證如來正等正覺相好莊嚴的他利色身、自利寂滅法身,超越世間分別念之境甚至生等之名稱也息滅,勝伏死亡等損害,無有老衰的危機,不具病等損惱,獲證無所畏懼、永不衰滅、一塵不染之殊勝果位。
甲四(尾義)分二:一、著跋;二、譯跋。
乙一、著跋:
阿阇黎聖者龍樹勸勉摯友樂行王的《親友書》撰著圓滿。
乙二、譯跋:
印度堪布遍知天薩瓦匝德瓦,大羅匝瓦萬得即噶瓦拜則(國王赤松德贊時西藏著名叁大譯師之一)于前弘時期翻譯並校對審訂。
科判之結文:
何者入定之心間,品享無等最寂味,
除叁有疾妙甘露,由聖喉瓶中流出,
爲令自他心相續,播植善法之良種,
于此攝義自新撰,此善回向勝菩提。
爲叁學清淨之大善知識劄巴嘉村(稱幢)吉祥賢等個別大德宣講時,瑪德布瑪拉(即麥彭仁波切)撰寫,願廣弘佛教如意寶。
深廣智雲悲雷聲,威力雨令叁地喜,
佛語深廣之百川,集一智德之龍王。
稀有善說青蓮園,依文殊師智朝陽,
重新綻放白蓮鬘,供養明智蜂喜享。
彼生無垢之善根,願令普獲正見目,
依于四谛取舍舟,度有海憩解脫洲。
願利樂本佛教寶,恒常不衰永存世,
持教久住講修興,自成二利增吉祥。
此釋,根據堪爲雪域唯一語獅子的麥彭嘉揚南嘉嘉措所造科判及頌詞腳注,革薩裏嘉揚羅珠嘉措于西慶靜處勝樂吉祥寺整理成文。善哉!
公元二00四年八月一日
譯畢于色達喇榮聖地
《親友書釋·白蓮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