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除意障,獲得金剛智;得到句義灌頂即可淨除身、語、意之共同障礙,清淨風脈明點。
二、誓言:戒律、誓言的意思原本也可以包括在生圓次第的內容中,若略而言之,先以誓言爲例,則可將其歸納爲上師之身口意誓言。所謂身誓言是指:將自身觀爲本尊,一切顯現全部了知爲金剛身之遊舞;語誓言是指自己念誦咒語,並將外在的一切聲相皆觀爲金剛語之遊舞;意誓言是謂平時修持等持時,明了一切分別心皆爲意金剛之遊舞,如此自可自然解脫;如果能了達一切輪涅所攝法均如夢如幻,這就稱作本護大誓言。有關誓言之分類可在別論中詳細了知。
叁、生起次第:至于生起次第則可依叁種等持次第修持:不改造自性而安住于實相中就叫做真如等持;自現不滅,顯現大悲妙用即叫做顯位等持;因位等持則是指大悲、空性雙運,且于雙運境界中觀想本尊之種子字或本尊標志。行者應依能淨、所淨之方式修廣、中、略叁種生起次第,或者于一刹那間修持生起次第。當這些修行未達到如量境界之前,應一直不懈觀修,直至最後出現明顯量——也即所觀本尊明然、徹然、了然、豁然。如果出現所觀本尊不動搖,即以任何方式都無法使其發生變化;極其不變異,即何者亦無法使之動搖;一切不改,即無有絲毫些微變化及動蕩;可幻變出一切等四種征相時,即表明已到達所謂的穩固量之境界。明顯量、穩固量總共就有這八個征相。在未至究竟境界之前,當一直努力不懈地修持。
四、供養:修行的必要條件亦離不開七種供養:以真實之發心供養自己的財物,此爲財物供養;在心裏觀想以無量無邊的供品進行供養,這叫做意幻供養;觀想本尊等持、雙運,降伏庸俗之分別念,使之消融于法界中,就叫做雙運降伏供養;以見修行果摧毀四魔的甘露供養,將現有一切法全部清淨于本基中的本基食子供養,從根本上斷除輪回的血供養,這叁種供養就叫殊勝供養;以把一切二取法都融入無二智慧中的行爲作供養,這就稱之爲歌舞供養;以不間斷地念誦咒語爲供養,此則成爲密咒供養;用安住于超離言思之境界中的修爲作供養,這就是無上供養。凡此七種,合爲七供養。
五、念修:念修時應具足念修四支:首先應將自己明顯地觀爲本尊,這就叫做念誦支等持釘。自己不離觀本尊佛慢之境界中,同時繼續念誦密咒。而念咒則可分爲叁種方式:一爲數咒,即必須念滿十萬遍本尊心咒;二爲時咒,即念夠四倍的原定念誦本尊心咒之數目;叁爲相咒,即念誦咒語需至出現上、中、下叁種征相時方可暫歇,未得驗相之前,當不間斷地持續念修。此則稱爲近念誦支密咒釘。而真正的大修則是指所修之本尊、所念之咒語皆無有實體,它們都是分別念假立的法,並且也無有可于別處求取之悉地。行者對此深信不疑,且因而遠離所修之二法,所謂修者之執著亦自然解脫,心念之貪執完全斷盡,特意執著的對治法自然滅盡,無希無憂、遠離言思之智慧最終現前,這就叫做修行支密意不變釘。若能如是了達的話,自然就可現前面見本尊的殊勝悉地。
六、事業:即指“息、增、懷、誅”這四個方面的事業:息是指熄滅衆生罪障;增是說增長衆生的壽命、福德、財富以及智慧;懷是說風心等現有一切法均得自在;誅是指降服十種怨敵(即十惡怨敵,指毀滅佛教、摧殘叁寶、謾罵大乘、絕無慈悲、背棄誓戒、顛倒業果、戕害上師等十種罪大惡極之業)。所有事業若能依靠一個本尊即可全部運用自如的話,這就叫做大修支射收事業釘。
七、修行:一切顯現若能了達爲清淨遊舞,即可將之轉爲道用。
從一個儀軌開始一直到結束,若能不離清淨明觀本尊的境界,即已獲得將化身轉爲道用的穩固境界,將來在轉世中陰時就可前往密嚴刹土;生起次第的現分可歸納在圓滿次第的本性中,把這種境界安住于無緣之中,夢和光明融爲一體,這就是死亡法身轉爲道用。等這種境界穩固後,一旦氣息斷盡即可成佛;晚上做夢時能認識夢境,且把白天的生圓次第與晚間之夢結合而修,這就是所謂的中陰報身轉爲道用。這個境界穩固後,如果今生不得成就,法性中陰來臨時也必會獲得圓滿的受用身。
以上所述爲生起次第之含義,是爲了使世俗道中所化衆生能從輪回中解脫而宣說的。
所謂的智慧自性勝義涅槃法則是依圓滿次第而修持的,也即可分爲有相風脈瑜伽與無相瑜伽這兩種。無相瑜伽又可分爲本來清淨(車確)、任運超越(托嘎)這兩類,在修行過程中必須不離見、修、行之要點。
八、見解:輪回、涅槃之本基遠離一切過患,具備一切功德;本來清淨的光明覺性,就如同虛空一般無有任何所緣;本體空性中遠離一切中、邊之執,這就叫做法身;自性光明、顯現不滅,可起現種種相,這就是報身;大悲周遍、超越一切分別、界限、廣大無邊,此則稱爲化身;應當了知,在如此清淨之叁身以及本具完整無缺之智慧、功德的本性中,無有輪涅、善惡、賢劣、勤作、執著、取舍;此本性中無有喜憂、識別、證迷、言思。
九、修習:既不憶念過去之心識,也不妄想未來之識聚,同時亦不隨順當前散落于外境之心識;將心自然安住,無有改造之心外散,亦無有向內執著之心自我束縛;以心觀心時,當扪心自問:所謂能知之心如何安立、何處存身?于如此境界中方可謂真得定解,若能依此長期修持,終將真正獲得本來清淨之道。
而覺性妙用呈現于外的光明,要通過修學六燈(指遠境水燈、心法界燈、明點空燈、自然慧燈等六燈)才能圓滿四相;修行最後得到增上之境界則名爲任運超越,這兩者惟依修習才能圓滿究竟。
十、行爲:此則可分叁類:下根者需行善去惡,中根者應行持將禁行轉爲道用的行爲,上根者則可修持于無有能行所行之境界中安住的行爲。
接著再談談最後得果之方式:通過了知本基之見解而如雲開日出一般自然顯現一切功德。
善男子,略而言之,上述要點可歸納如下:如欲廣弘密法,當在智慧低劣者前宣講上述內容之要義,並勸其努力行持善法、精進不懈;而對智慧廣大之人,則應要求他們以廣聞多思的方式了達以上所講內容之本義。”
聽罷蓮花生大師的開示,我又繼續追問道:“有人以爲風脈瑜伽的修法對大圓滿而言並非必需,還有人當它是迥異于大圓滿的別道之法,那麼到底該如何看待風脈瑜伽之修法?”
蓮師聞已隨即回答說:“風脈瑜伽是生圓次第能得以增上的一個主因,行者因此很需要行持它,此法肯定不是別道之法。得風心自在者把風脈瑜伽之修法完全吸納于自己的境界中,它實屬一方便密法。”
我接著問蓮師:“那這種風脈明點瑜伽到底要如何修持呢?”
蓮師便耐心曉谕我說:“修持此種瑜伽時應自觀身中諸脈以及四種加行風,同時務必依此方式盡量修持:“阿”字觀火、“夯”字降下甘露並現前智慧。”
我又問道:“這種修法有何功德?”
蓮師答:“以此種修持方法可帶來無量功德利益,它能幫助行者成就共與不共之悉地,我本人當初也是靠了修持風脈明點而獲得無死長壽持明果位的。”
我又轉換了一個話題:“本來清淨與任運超越之修法,它們的區別何在?”
蓮師解釋說:“所謂本來清淨是指所證悟之見解實相能得以現前;而任運超越則是說現見光明之後,最後就趨入法性現量境界,此乃遠離伺察意之一種特殊方便。”
我再問:“未得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就觀修任運超越之光明,此種做法是否會令行者誤入歧途?”
蓮師答道:“通達本來清淨之後,即可證悟內外諸法一味無別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再體味、修持任運超越所講到的有關覺性妙用、明點等的義理,則身心內外之一切貪執皆可自然滅盡無遺。未達到本來清淨境界之前,修持任運超越時就會以二取執著來觀修明點,如此修行就會像孩童采花一樣了無實義。即便圓滿見到了明點等外境的顯現,但內在智慧、功德及證悟還是無法現前,因此不可能真實證達法界之究竟本性。”
我接著又問:“修持此法時,增減之覺受又如何?”
蓮師回答道:“修持這個法門時,初學者會滅盡煩惱與分別念,現出安住之覺受,此則名爲寂止;而後明了覺受現前,這就叫做勝觀;當二者雙運時就稱爲止觀雙運。此時,叁種覺受會紛然呈現:當心能安住,且充滿安樂感,並一緣了然時,此乃樂貪之覺受現前。如果一味貪執此等樂受,行者就會墮入欲界,還會給自己帶來風疾並遭魔女之危害;如果出現如黎明之天光一般明了的覺受,這就是明嗔覺受現前的標志。行者若貪執不已,即會墮入色界,並給自己帶來熱病及魑魔之損害;如果如波浪不興之大海一般的無分別狀態現前,此則名爲住癡覺受。修行人若對此貪執不舍,就會墮入無色界,同時感受精神顛倒錯亂及怨鬼侵害的痛苦。故而對這叁種覺受既不應取受也無需刻意舍棄,安住在無執著的自解脫境界中盡力護持即可。”
聽到蓮師的回答,我又有了新的疑問:“當修行者以既不執著也不貪戀的心態行持時,有無出現歧途或迷失的可能?”
蓮師對此回答說:“除了本身既是利根者並且前世也修行過的人以外,如果不懂修法竅訣,行者當下修行時會出現歧途及迷失之可能。比如若執著于安住在萬法皆如虛空般之境界中,就會墮入空無邊處;若一邊思維心識之量廣大無邊,一邊安住下來,此則會導致行者墮入識無邊處;若執著于觀心非有非無,始終安住在觀心不屬有無法之境界中,如此將引行者墮入無所有處;若執著于一法不立,一切法皆爲空性之理,又將導致修行者墮入非想非非想處。之所以墮入其處,乃因心有假立及貪執之煩惱障,故而墮入。修行人對此當保持正知正念,且需不放逸精進修持。如不具足能持有正見之正念,即會墮入分別念之邊執,從而無法現見覺性;如不具足現見無勤真義之正智,顯現即無法轉爲道用;如不具足無破無立之不放逸心態,心識即會聚于心間,從而引發癫狂錯亂;若不明了此等現象…
《蓮師刹土雲遊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