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第叁十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二面,“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這一首是離系果,所謂系是指系縛,譬如有人拿繩索、枷鎖把我們捆住了、系縛住了,是這個意思。此地講的系縛是指煩惱、果報,這兩種,在我們現前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造惡業就受惑業苦這叁種系縛,因此沒有法子超越六道輪回,既然不能超越六道輪回,我們自己必須要曉得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在無間地獄裏面的時間決定占的是長久,所以看到經上講的無間地獄,實在就是我們自己的老家,偶爾出來晃一晃,人天逛一逛,再下一輩子又去了。正如同地藏經上所說的我們人間活上一百年,地獄裏頭也不過是幾分鍾而已,阿鼻地獄經上給我們說的地獄一晝夜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多年。真的地獄人是哎呀!好不容易罪受滿了出去了,出去就犯法,犯法又抓回去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六道裏面衆生的真相。
如果他很幸運有機會生到天上去了,出來的時間比較長一點,天人壽命終了,福報享盡了,過去生中造的惡業又現前,所以叁惡道真正是我們的故鄉,叁善道是偶爾出來去郊遊觀光一下而已,時間是很短暫的。這就講惑業苦系縛一切最苦衆生,怎麼樣才能夠出離呢?一切大乘經都說你念這一部經就能超脫。我們在此地看到“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你讀楞嚴經,楞嚴經上也這麼說,讀普門品,普門品也這麼說,每一部經上都這麼說,這念那一個經好呢?這一點我們要覺悟、要明了,其實每一部大乘經典都有這個力量、都有這個功效。可是你看到經上誦此,哦!我天天念這就行了,念了消不了業。前面給你說過這個經普賢行願講到行有十種,十種前面曾經詳細說過,上一次我略說,簡單地把這個說明,十種修行法裏頭,讀誦是一種,以一種就代表十種,你一定要懂這個意思。
十種裏面我再念一遍,第一書寫,第二供養,第叁轉施,第四聽聞,第五讀經,第六受持,第七開示,第八諷誦,就是背誦,第九思惟,第十修習,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隨便舉一條統統概括後頭的九條,這樣才行啊!才能夠有成就,才能夠真正地超越,這前面跟諸位說過,在此地就不必多講了。可是在衆多大乘經典當中實實在在來說這一部經尤其是在一切大乘經之上,什麼原因呢?前頭也跟大家詳細地說過,這是佛法的根本法錀,一切經都是華嚴眷屬。
那麼普賢菩薩十大願,十大行,行願,願有十條,行也有十個項目,那麼這就是一切諸佛教化衆生的總行願,這一點我們一定要能夠體會得到。所以依照這個行願來修行,當然你能夠消滅極惡的無間罪業,那其余那些小罪業更不必說了,當然可以消除。可是經文裏頭有兩個字我們不能夠馬馬虎虎就把它看過去了,這兩個字一念,關鍵就在此地。一念是什麼呢?就是彌陀經裏講的一心,你有二念你的罪就消不了了,一念就消掉了。一念是真心,二念就妄心,妄心就是無智慧,就會造業;一念是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真心不造業。
那麼由此可知彌陀經裏面教給我們直接了當修一心不亂,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許許多多修行方法裏面第一個方法。怎樣叫我們能夠達到一念呢?文殊教善財,普賢教善財都是念阿彌陀佛,我們現在這個一念不會呀!會了,你就不會坐在此地了,會了你是法身大士了,菩薩摩诃薩了,你怎麼會坐在此地聽我在此地胡說八道,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我們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單提一句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就執著這一念,這樣就好,你二六時中念念都是阿彌陀佛,無間地獄的罪業就消滅了,這個我們可以做到。真正講到那個一念,我們做不到,二六時中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功夫成片,還不是一心不亂,這個要記住,千萬不能把境界搞錯了。這只是功夫成片,但是決定往生,凡聖同居土他就有分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間罪業當然消滅,這是真的消滅了,這就是離縛果。
再看下面這一段,這是兩句半首偈,“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鹹圓滿。”這是講異熟果,異是變異,熟就是成熟,換句話說它變易才成熟,不是因與果同時的,就是因果不同時,這就是異熟。譬如說我們過去生中讀誦普賢行願品,這一生得果報了,過去生種因,這一生得果,這成熟是異時,不是同時的。我們這一生種善因,來生得善果,這也是異熟。還有異處,譬如說我們在娑婆世界一心執持彌陀名號,這現在在修因,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異處,地方不相同;這個地方種因,那個地方有果報,凡是這一類的情形都叫做異熟果,懂得這個意思,我們這個經文就很容易明了了。
第一個是族姓,這要講到古印度的曆史,古印度階級觀念非常之重,他們有四姓階級是不平等的,最高的是婆羅門,其次是刹帝利,吠舍、首陀,這四個階級,前面兩個階級婆羅門跟刹帝利是貴族,其余兩種是平民,平民與貴族不通婚姻。佛出生在刹帝利中,屬于貴族;佛出家之後提倡四姓平等,所以只要你一出家了,身分、地位完全平等,這在當時也是很偉大的號召,所以在佛法裏才有真正的平等。族就是指四姓階級,指他的種族;姓是、像刹帝利是王種,生在貴族帝王之家,這就是族姓種類。及容色,容是容貌,色是色相,這裏兩個字,色是代表健康,代表強壯,色力;不但容貌端莊,而且身體強壯,這是果報啊!這些果報都是前世所修的。相好智慧圓滿是指佛,前面是指我們世間一般有福德之人,佛在世間所示現的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都是我們世間人分別執著上建立的。
我們世間的相書看到那一種相叫貴相,那個相叫好相,人分別執著嘛!凡是相書裏面講的最貴的相、最好的相,佛是統統都有,一樣都不缺,叁十二相八十種好。諸位要知道相好是福報修來的,所以在大經裏面佛告訴我們,等覺菩薩成了佛之後,特別還要用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福。成佛是智慧圓滿,福德也許他還沒有修來,因此特別就補修福報,修一百劫的時間專門修相好。爲什麼要修這個東西呢?絕不是爲自己,是爲了接引衆生。衆生都喜歡相好,佛的相特別好就很誘惑人,一見到佛就舍不得離開了,佛講話他就聽了;如果佛長得很醜陋,人家一見他的時候調頭而去,講什麼樣的好話人家也不會接受,所以佛一定要修相好。這是爲利益衆生而修的,絕不是爲自己而修的。這就是四攝法裏面所謂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是佛接引衆生的四種手段,所以佛修這一百劫的相好也是手段;但他真正的內涵是智慧,相好圓滿,智慧也是圓滿,所以我們必須要求得圓滿的智慧,還要有圓滿的德相。
世間看相算命也有一句口頭禅“相隨心轉”,這個話是真的。我們要想修自己的相好,先要修心,心地慈悲,那個相一定是很慈悲的;心胸險惡,相貌上瞞不了人,怎麼樣裝,真正一個有學問有功夫的人都能看出來,那個人很險詐,可以看得出來的,無論他怎麼樣地隱藏都藏不掉的。所以必須從內在裏面去修行,果報上在外表能夠顯現出來,這都是屬于異熟。諸佛智慧相好的圓滿也得力于多生多劫修學普賢行才有這樣殊勝的成就。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爲叁界所應供。”這是“士用果”。什麼叫士用呢?士是指人來說的,士就是人,是一個讀書人,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我們中國過去在一般分類四民,士、農、工、商,在中國古代的社會把老百姓也分作這四個等級。這四個等級也有一點兒不平等,但是沒有像印度的界線那麼深,在中國也有四民,比起印度要好得太多了。那麼中國人身分最高的是讀書人,現在可以說真正是禮崩樂壞,沒有禮呀!在我們中國古代的的確確是禮義之邦,這是清朝以前都是如此的。到民國了,講民主共和,所以把古禮統統廢棄掉了。過去在君主專治的時代,我們衣服不能隨便穿的,隨便穿是犯法的,衣服是禮服,士農工商都有禮服。你衣服一穿,走到外面人家就曉得你是什麼身分,知道你身分有什麼方便呢?就應該以什麼禮節來對待你。現在看不出來,除了軍人戴上階級,我們曉得他是個什麼階級,除此之外行政院長站在我們旁邊,我們也不認識,也會把他當作普通老百姓一樣看待,對他無禮了。
在從前念書人有念書人的服裝,像我穿的海青,這就是讀書人穿的,農工商不能穿這個衣服,帶大袖子的海青這是讀書人穿的,這代表讀書人的身分。在宴會裏面尤其顯著,他家裏再有錢再有勢力,不行,讀書人要坐首席,首席是窮秀才去坐的,這是從前禮。現在是有錢有勢力的坐首席,以前不然,以前是念書人坐首席;所以中國自古以來最尊重的是知識分子,不歸財富。士就是讀書人,用是作用,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人,他的作用當然是好的,好的作用一定有好的果報。所以出家人比丘翻成中國意思“乞士”,乞是乞丐,外面討飯吃的,他沿門托缽;雖然是乞,他很有道德很有學問,乞士,他不是普通的乞丐,是一個有學問有道德的乞丐,翻成這個名詞。那麼他的作用,果報就殊勝了。
“諸魔外道不能摧。”這就是說明修行人有能力降伏魔王外道,而成就無上佛果。但是要想很順利地達到這個境界,也是要靠修學普賢行願的功德才能夠圓滿地成就,所以句句歸到普賢行願,顯示這一部經作用不可思議。魔、外,我們要把他認識清楚,這裏面有許許多多階層,我們自己必須要防衛,就是要保衛自己。佛在八大人覺經裏面告訴我們,魔有四種,就是有四類,四類裏面有叁類是屬于自己本身的,只有一類是屬于外面的。第一類是五陰魔,色、受、想、行、識,只要有五陰,我們現在的身心是五陰,四大五陰合和之物,這東西不是個好東西,所以你要用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那就好辦了。你可以好好地運用現在這個身體來修無上菩提,要知道這是我所用的,不是我,如果把這個執著成我,那就錯了。四大五蘊裏面求我不可得,如果是迷失了,把它當作我,這就是魔障…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叁十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