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煩惱是因,生死是果報,這是因與果統統都滅息了,所以是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師翻作滅度,這個意思也非常好,滅就是滅生死煩惱,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達菩提涅槃,有這個意思在,度就是這個意思。底下有,“謂滅五住煩惱,度二種生死也”,二種生死就是變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們現在是兩種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說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大的區分來講,譬如說我們到這個人間來,我們從投胎、生下來,一直到死,這一段,這是一個段落;死了之後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跟十二因緣裏面講的六道輪回的生死,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這是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天天在變化一天比一天老了,這叫變易;刹那刹那在變,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刹那地老了,我們自己不能夠覺察,不覺得。你看佛在楞嚴會上跟波斯匿王講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啊!這是屬于變易生死,我們是兩種生死都有。
那麼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分段生死沒有了,叁界之內六道輪回的生死沒有了,但是他還有變易生死,他還有變化。變易生死的苦比我們現在輕得多了,我們現在輪回,這個太苦太苦了,他沒有輪回了。怎麼個變易法呢?譬如菩薩,我們講真正斷了叁界之內的分段生死,按照圓教來講七信的菩薩,華嚴經裏面講總共是五十一個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從初信到第六信沒有超越六道輪回,還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薩等于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他斷證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那麼從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覺統統叫變易生死,因爲他這個菩薩地位提升一級,他要有一個階段的修行,修行很苦啊!不是隨隨便便,他要努力精進。到一個層次,他有個變易,就是一次變易,他的菩薩地位就升等一級;就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一年級念完了,下個學期要升二年級了,那一年級就死了,二年級就生了,這叫變易,就是這個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
這個生死是比喻苦,你吃過一番苦頭,經過一段時間你晉級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叫變易生死。那麼兩種生死都要盡了,那就是圓教成佛了,因爲等覺還沒有盡,等覺還要經過一次變易才能到妙覺位。下面給我們解釋涅槃,涅槃有叁種,這叁種通說的,一般經論裏頭都是這樣講法,第一種叫“性淨涅槃”,性是真如本性,淨是清淨,真如本性本來就是清淨的,所以這種是從理上講的,人人具足,所以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一切衆生統統具有性淨涅槃。那麼“義翻圓寂”,它的意思就翻作圓寂,“法爾無缺曰圓,體自真常稱寂”。法爾有自然的意思,有本來的意思,本來就是這個樣子,不是修成的,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原原本本就是這個樣子的。這一句講法爾無缺這四個字,就跟六祖大師在悟道的時候他老人家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就是這個意思;本來具足,不是外面來的,具足就是一點欠缺都沒有,這叫圓。無論是智慧、無論是德相,統統都具足,一樣也不缺少,這叫圓。
體是講本體,心性之本體,也是原來就是真、原來就是常。真就是決定不假,不是虛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遠就是那個樣子的,從來沒有變易過;在佛不變,在菩薩他也不變,在我們人乃至于墮到地獄還是不變,從來沒有變過,這叫寂。所以從這一個角度上來看是一切衆生本來成佛,因爲你的性淨涅槃是從來沒有失掉過嘛!而我們衆生所謂是迷失了、迷了,這是不是真的失掉了?沒有,雖迷不失。不失爲什麼說失呢?迷了的時候不起作用了,所以從作用上不能夠發揮作用就等于是失掉了,是這個意思,並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他對你很尊重,爲什麼?你跟他沒有兩樣,他是佛,你也是佛;不過現在是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這一點你不曉得你是佛,你要曉得你是佛,跟他有什麼兩樣呢!所以這叫性淨涅槃,從體上說的。
再看第二個意思,“方便淨涅槃”,涅槃都有圓寂的意思,但它說法就不相同了,“謂萬德成滿曰圓,衆累永息稱寂。”前面性淨可以說是法身、本體,是心性的本體;那麼方便淨這講報身,是我們自受用身。報身是萬德成滿,滿是圓滿,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證果了,這叫圓。那麼證什麼樣的果呢?當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講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說小乘要證到阿羅漢果才叫涅槃,有圓寂的意思,小乘法裏面他的功德圓滿了,得清淨寂滅了。大乘法裏面,四教有藏通別圓,那麼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別教也有佛,都叫做圓寂。但是真正講到涅槃,講到最高最圓滿的,那是圓教佛,所以圓教佛通常也講入大涅槃,加一個大字,加一個大字一定是大乘圓教的涅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他真是萬德成滿,衆累永息。累就是煩惱、生死,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都斷盡了;分段生死、變易生死都了了,所以這時候稱方便淨涅槃。
方便淨跟性淨是完全相應了、相契了,從性淨上講本具的,方便上講是修得的。第叁種講“應化涅槃”,這就是我們通常講佛菩薩入涅槃都是講這個意思,這就是示現,前面那個不是示現,這個是示現,示現是說什麼呢?“化用周遍曰圓”化是教化。所以佛法裏頭用的這些詞句,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義,普通我們講教學,教學沒有講到成績;教化是有成績了,化是結果,變化氣質,化凡爲聖,學了之後他就變化了,這學了就有成績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緣果滿,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衆生這個大用是周遍虛空法界,這叫圓;佛菩薩教化衆生不限定在一個地區,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場,這是圓的意思。
“用息歸體稱寂”,所以圓是佛菩薩那一邊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確是圓圓滿滿的,沒有欠缺的;寂是衆生機感這一邊的事情,衆生肯接受佛菩薩教化,他就來了;你很討厭他,不喜歡學了,他就走了,走了這就是寂,所以永息,他那個作用息了,沒有人肯學了他就不教了,暫時就中止了,這叫寂。“今指笫叁”,一切諸佛菩薩他們示現般涅槃都是這第叁種。應化的涅槃,不是講前面兩種,這是講應化的,示現的;我們今天沒有人學,他就走了,縱然有人學,不是真學,他也走了,那要真學他才會來,真正發心學他來,不是真正發心學不能與佛菩薩感應。那麼什麼叫真學?簡單地講,你能夠具足普賢十願,願願你都能做到,真學!那一點不假!你說佛菩薩不化身來幫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這十願,哎呀!我很想學,我真學,那是假的;就是說什麼是真學,什麼是假學,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學當作真學,自己本身就搞錯了。真學是信解行證依教奉行,這是真學,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紹出唯識論裏面講的四涅槃,這是法相唯識宗所說的,這四種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第一種叫“自性清淨涅槃”,跟前面性淨涅槃是一樣的意思,都是從本體上說的,注子裏面有“謂真如之性,無始時來本自清淨。雖有客塵而不能染,故曰性淨。”所以跟前面性淨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說了。那麼跟前面不一樣的就是後面這叁種,第一種叫“有余涅槃,謂叁乘聖人,雖斷盡見思,猶有無明余在。由證擇滅無爲,離諸囂動,故號涅槃。”叁乘是講聲聞、緣覺、菩薩,這就是大小乘,剛才跟諸位說過的,他們確確實實斷了煩惱了,見思煩惱斷了。小乘阿羅漢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薩裏面這是說藏通別,藏通別這叁教的佛都是菩薩,藏教的佛實際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薩,信位的菩薩,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薩,別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薩,都還沒有登地。
那麼換一句話說他們無明,就算是別教佛吧!別教初地等于圓教初住,那麼十地等覺妙覺位這是別教佛,破十二品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後面還有許多還沒破的,他還有余啊!還有余的那麼多他還沒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無明,一品都沒破,所以這叫有余,這是講這個意思。底下這一種講“無余涅槃”,無余依有兩種,一種是“謂鈍根阿羅漢,厭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稱無余。”其實證得涅槃,諸位要曉得,身體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時候證的,不是說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講無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證得涅槃之後不要這個身體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這個身燒掉,泯智,智是分別心,所有一切分別執著通通斷盡,這個心清淨,他喜歡這個境界,這是一種定性阿羅漢,他們很樂意住在這個境界裏,這個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這一類的人,這稱爲無余依。
那麼另外一類雖然證得阿羅漢了,他的身體還留在這個世間,還能夠幫助別人,教化衆生,那麼他身體還在,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個依字,他沒有灰身泯智,他的身體還留在世間,所以這個也叫做有余涅槃。那麼第四種叫“無住涅槃”,這個多半是大菩薩,佛與大菩薩,他們真的證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對我們凡夫來講他不住生死,他沒有生死;對聖者來講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叫做無住涅槃,這是最值得贊歎的,在佛門裏面佛與大菩薩統統都是這個境界。“謂出障真如”,這個障就是煩惱障、無明障,這兩種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時常輔翼”,大悲是慈悲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悲心從清淨心裏面流露出來,憐憫一切衆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現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爲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時候就不能利益衆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沒有能力走,像我們塵世娑婆汙穢的世界,他有能力離開,他不離開,這是慈悲。
爲什麼不離開呢?爲了幫助這些苦離的衆生,要幫助他們,要接引他們,所以他不入涅槃。因爲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麼由此可知生死從那裏來?迷惑顛倒才有生死,智慧現前沒有生死;因爲迷的時候你造業,造業才有生死輪回的果報,般若智慧現前不造業。不但不造業,所有那些罪業,前面講過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來的時候,所有一切罪業統統沒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沒有業習,因此他沒有生死,這就是涅槃生死兩邊都不住。“盡未來際利樂有情,即用即寂,故稱無住。今所請者指第四也。”
我們現在要請佛、菩薩、善知識,莫入涅槃,就是要請這種人,這是我們所請的對象。底下及諸菩薩、聲聞、緣覺,一直到爲欲利樂一切衆生,這一段文是“兼請余聖”,不但我們要請佛,菩薩、聲聞、緣覺、善知識,統統要請;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學的,有證的當然更好,有證的找不到,有修有學的統統要請。末後注解裏頭有幾句很重要,“佛滅度後,末法時中,親善知識,爲第一大事。”這幾句各位同學要特別地注意,要牢牢地記住,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末法時候,你能夠真正親近一個善知識,你就得度了。底下說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識爲得道全因緣故,雖是凡夫,可爲巨夜明燈,苦海良導。”這幾句話不能不留意,應當多讀幾遍,牢牢地記住。遇到一個真善知識決定不放松,自己沒有成就決定不能離開,離開了就可惜了,離開之後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親近善知識最低限度要得法眼淨,他才可以離開,什麼叫法眼淨?自己有能力獨立,能夠辨別是非邪正,有這個能力,這個時候可以離開老師;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不能離開老師。
有這個能力將來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認識了,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掉到坑陷裏面去了;你連這種能力都沒有,那一定跟定老師,老師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離開善知識。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時候可以,有能力的時候,你想不離開也不行,善知識也會把你趕走,爲什麼呢?你有能力,你應該幫助別人,你既然可以帶路了,你帶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帶一批人嘛!他有這個意思在。所以這是真正有這個能力,那個老師再把你留在身邊是老師的過失,因爲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讓他去度衆生去,幫助別人去。他沒有這個能力,老師不能讓他離開,離開他必定會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衆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個罪過更大,是自誤誤人,更不得了,所以親近老師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麼這是注子裏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還有一點意思我說出來,諸佛如來可以說他的示現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換句話說,諸佛如來本來就住世。但是這種境界,一般說來法身大士才能夠體會得到,像我們初學的人沒有辦法。所以此地講勸請,裏面也有一個原則,那就是依智立師,依智不依識,諸佛常現前,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智,我們簡單講理智,要有理智,識是感情;我們能夠時時處處都能用理智而不動感情,與佛就接近了,就相應了。因爲你心地清淨,智慧明朗,佛是覺的意思,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就是諸佛常現前的樣子。如果我們心裏迷,知見不正,染而不淨,與佛就沒有感應,那麼這就叫不見佛,這就叫做佛滅度了。
底下一段我們把它念完,“如是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十九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