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恼。烦恼是因,生死是果报,这是因与果统统都灭息了,所以是不生不死,涅槃是不生不死的意思。今翻就是玄奘大师翻作灭度,这个意思也非常好,灭就是灭生死烦恼,度就是度入彼岸的意思,就是到达菩提涅槃,有这个意思在,度就是这个意思。底下有,“谓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也”,二种生死就是变易生死跟分段生死,在我们现在是两种生死都有。分段生死是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大的区分来讲,譬如说我们到这个人间来,我们从投胎、生下来,一直到死,这一段,这是一个段落;死了之后又要去投胎,又有生、又有老死,就跟十二因缘里面讲的六道轮回的生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这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天天在变化一天比一天老了,这叫变易;刹那刹那在变,不是一年比一年老,而是刹那刹那地老了,我们自己不能够觉察,不觉得。你看佛在楞严会上跟波斯匿王讲的,不是一月一月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刹那刹那在老啊!这是属于变易生死,我们是两种生死都有。
那么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分段生死没有了,三界之内六道轮回的生死没有了,但是他还有变易生死,他还有变化。变易生死的苦比我们现在轻得多了,我们现在轮回,这个太苦太苦了,他没有轮回了。怎么个变易法呢?譬如菩萨,我们讲真正断了三界之内的分段生死,按照圆教来讲七信的菩萨,华严经里面讲总共是五十一个位次,前面十信位,十信位从初信到第六信没有超越六道轮回,还是有分段生死,到第七信位超越了;所以七信位的菩萨等于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他断证的功夫跟他相等,但是智慧比小乘人高得太多了。那么从七信位以上一直到等觉统统叫变易生死,因为他这个菩萨地位提升一级,他要有一个阶段的修行,修行很苦啊!不是随随便便,他要努力精进。到一个层次,他有个变易,就是一次变易,他的菩萨地位就升等一级;就好比你们在学校念书,你们一年级念完了,下个学期要升二年级了,那一年级就死了,二年级就生了,这叫变易,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真的有生死。
这个生死是比喻苦,你吃过一番苦头,经过一段时间你晋级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叫变易生死。那么两种生死都要尽了,那就是圆教成佛了,因为等觉还没有尽,等觉还要经过一次变易才能到妙觉位。下面给我们解释涅槃,涅槃有三种,这三种通说的,一般经论里头都是这样讲法,第一种叫“性净涅槃”,性是真如本性,净是清净,真如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所以这种是从理上讲的,人人具足,所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统统具有性净涅槃。那么“义翻圆寂”,它的意思就翻作圆寂,“法尔无缺曰圆,体自真常称寂”。法尔有自然的意思,有本来的意思,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不是修成的,不是从外面得来的,原原本本就是这个样子的。这一句讲法尔无缺这四个字,就跟六祖大师在悟道的时候他老人家所讲的,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就是这个意思;本来具足,不是外面来的,具足就是一点欠缺都没有,这叫圆。无论是智慧、无论是德相,统统都具足,一样也不缺少,这叫圆。
体是讲本体,心性之本体,也是原来就是真、原来就是常。真就是决定不假,不是虚妄的,它是真的,常是永远就是那个样子的,从来没有变易过;在佛不变,在菩萨他也不变,在我们人乃至于堕到地狱还是不变,从来没有变过,这叫寂。所以从这一个角度上来看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因为你的性净涅槃是从来没有失掉过嘛!而我们众生所谓是迷失了、迷了,这是不是真的失掉了?没有,虽迷不失。不失为什么说失呢?迷了的时候不起作用了,所以从作用上不能够发挥作用就等于是失掉了,是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失掉。所以诸佛菩萨看得清清楚楚,他对你很尊重,为什么?你跟他没有两样,他是佛,你也是佛;不过现在是你不知道你是佛,很可惜就是这一点你不晓得你是佛,你要晓得你是佛,跟他有什么两样呢!所以这叫性净涅槃,从体上说的。
再看第二个意思,“方便净涅槃”,涅槃都有圆寂的意思,但它说法就不相同了,“谓万德成满曰圆,众累永息称寂。”前面性净可以说是法身、本体,是心性的本体;那么方便净这讲报身,是我们自受用身。报身是万德成满,满是圆满,成是成就,就是你修行证果了,这叫圆。那么证什么样的果呢?当然有大乘、小乘,有四教,都是讲到最高的果位,譬如说小乘要证到阿罗汉果才叫涅槃,有圆寂的意思,小乘法里面他的功德圆满了,得清净寂灭了。大乘法里面,四教有藏通别圆,那么就藏教,藏教有佛,通教有佛,别教也有佛,都叫做圆寂。但是真正讲到涅槃,讲到最高最圆满的,那是圆教佛,所以圆教佛通常也讲入大涅槃,加一个大字,加一个大字一定是大乘圆教的涅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他真是万德成满,众累永息。累就是烦恼、生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统统都断尽了;分段生死、变易生死都了了,所以这时候称方便净涅槃。
方便净跟性净是完全相应了、相契了,从性净上讲本具的,方便上讲是修得的。第三种讲“应化涅槃”,这就是我们通常讲佛菩萨入涅槃都是讲这个意思,这就是示现,前面那个不是示现,这个是示现,示现是说什么呢?“化用周遍曰圆”化是教化。所以佛法里头用的这些词句,诸位要注意它有很深的意义,普通我们讲教学,教学没有讲到成绩;教化是有成绩了,化是结果,变化气质,化凡为圣,学了之后他就变化了,这学了就有成绩了。所以佛法用的字有因有果,教是因,化是果,因缘果满,这才是真正的成就。化用周遍就是教化众生这个大用是周遍虚空法界,这叫圆;佛菩萨教化众生不限定在一个地区,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场,这是圆的意思。
“用息归体称寂”,所以圆是佛菩萨那一边的事情,是他的事情,他教化的确是圆圆满满的,没有欠缺的;寂是众生机感这一边的事情,众生肯接受佛菩萨教化,他就来了;你很讨厌他,不喜欢学了,他就走了,走了这就是寂,所以永息,他那个作用息了,没有人肯学了他就不教了,暂时就中止了,这叫寂。“今指笫三”,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示现般涅槃都是这第三种。应化的涅槃,不是讲前面两种,这是讲应化的,示现的;我们今天没有人学,他就走了,纵然有人学,不是真学,他也走了,那要真学他才会来,真正发心学他来,不是真正发心学不能与佛菩萨感应。那么什么叫真学?简单地讲,你能够具足普贤十愿,愿愿你都能做到,真学!那一点不假!你说佛菩萨不化身来帮助你,我不相信。不具足这十愿,哎呀!我很想学,我真学,那是假的;就是说什么是真学,什么是假学,你都搞不清楚,把假学当作真学,自己本身就搞错了。真学是信解行证依教奉行,这是真学,一定要真正把它做到。
下面又介绍出唯识论里面讲的四涅槃,这是法相唯识宗所说的,这四种我们也常常会看到,第一种叫“自性清净涅槃”,跟前面性净涅槃是一样的意思,都是从本体上说的,注子里面有“谓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所以跟前面性净涅槃意思相同,不必说了。那么跟前面不一样的就是后面这三种,第一种叫“有余涅槃,谓三乘圣人,虽断尽见思,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三乘是讲声闻、缘觉、菩萨,这就是大小乘,刚才跟诸位说过的,他们确确实实断了烦恼了,见思烦恼断了。小乘阿罗汉有涅槃、辟支佛有涅槃;菩萨里面这是说藏通别,藏通别这三教的佛都是菩萨,藏教的佛实际上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信位的菩萨,通教的佛是十住位的菩萨,别教的佛是十行位的菩萨,都还没有登地。
那么换一句话说他们无明,就算是别教佛吧!别教初地等于圆教初住,那么十地等觉妙觉位这是别教佛,破十二品无明;无明有四十一品,他才破十二品,后面还有许多还没破的,他还有余啊!还有余的那么多他还没破。如果藏教佛那就更多了,四十一品无明,一品都没破,所以这叫有余,这是讲这个意思。底下这一种讲“无余涅槃”,无余依有两种,一种是“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其实证得涅槃,诸位要晓得,身体都在呀!所以涅槃在活的时候证的,不是说死了才叫涅槃。但是此地讲无余涅槃,真的,他身不要了,而他是证得涅槃之后不要这个身体了,叫灰身泯智。灰身是把这个身烧掉,泯智,智是分别心,所有一切分别执著通通断尽,这个心清净,他喜欢这个境界,这是一种定性阿罗汉,他们很乐意住在这个境界里,这个境界有很高的享受,是这一类的人,这称为无余依。
那么另外一类虽然证得阿罗汉了,他的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还能够帮助别人,教化众生,那么他身体还在,这也叫做有余依涅槃,加个依字,他没有灰身泯智,他的身体还留在世间,所以这个也叫做有余涅槃。那么第四种叫“无住涅槃”,这个多半是大菩萨,佛与大菩萨,他们真的证得涅槃了,他不住涅槃;对我们凡夫来讲他不住生死,他没有生死;对圣者来讲他不住涅槃,他生死涅槃两边都不住,这叫做无住涅槃,这是最值得赞叹的,在佛门里面佛与大菩萨统统都是这个境界。“谓出障真如”,这个障就是烦恼障、无明障,这两种障他都破了,都超出了,所以“大悲般若时常辅翼”,大悲是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悲心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怜悯一切众生。又有大智慧,般若智慧也现前了。“由大悲故,不住涅槃”,因为他要像小乘一住涅槃的时候就不能利益众生,所以他不住涅槃。他可以走他不走,不是他没有能力走,像我们尘世娑婆污秽的世界,他有能力离开,他不离开,这是慈悲。
为什么不离开呢?为了帮助这些苦离的众生,要帮助他们,要接引他们,所以他不入涅槃。因为他又有智慧,所以他也不住生死,那么由此可知生死从那里来?迷惑颠倒才有生死,智慧现前没有生死;因为迷的时候你造业,造业才有生死轮回的果报,般若智慧现前不造业。不但不造业,所有那些罪业,前面讲过般若智慧都把它照空了,般若智慧要生起来的时候,所有一切罪业统统没有了,全都消除了。所以他没有业习,因此他没有生死,这就是涅槃生死两边都不住。“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即用即寂,故称无住。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我们现在要请佛、菩萨、善知识,莫入涅槃,就是要请这种人,这是我们所请的对象。底下及诸菩萨、声闻、缘觉,一直到为欲利乐一切众生,这一段文是“兼请余圣”,不但我们要请佛,菩萨、声闻、缘觉、善知识,统统要请;在家出家只要是有修有学的,有证的当然更好,有证的找不到,有修有学的统统要请。末后注解里头有几句很重要,“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这几句各位同学要特别地注意,要牢牢地记住,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末法时候,你能够真正亲近一个善知识,你就得度了。底下说明理由,“何以故,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这几句话不能不留意,应当多读几遍,牢牢地记住。遇到一个真善知识决定不放松,自己没有成就决定不能离开,离开了就可惜了,离开之后必定要迷失方向。所以古人亲近善知识最低限度要得法眼净,他才可以离开,什么叫法眼净?自己有能力独立,能够辨别是非邪正,有这个能力,这个时候可以离开老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老师。
有这个能力将来在菩提道上你自己眼睛亮了,路认识了,不会迷失方向,不会掉到坑陷里面去了;你连这种能力都没有,那一定跟定老师,老师在前面走,你跟他走,不能离开善知识。到自己真正有能力的时候可以,有能力的时候,你想不离开也不行,善知识也会把你赶走,为什么呢?你有能力,你应该帮助别人,你既然可以带路了,你带路何必跟我走,你再带一批人嘛!他有这个意思在。所以这是真正有这个能力,那个老师再把你留在身边是老师的过失,因为他可以教化一方,要让他去度众生去,帮助别人去。他没有这个能力,老师不能让他离开,离开他必定会迷失道路;如果他去教化众生,那就是以盲引盲,那个罪过更大,是自误误人,更不得了,所以亲近老师是非常非常地重要,那么这是注子里面的意思。
除注子之外还有一点意思我说出来,诸佛如来可以说他的示现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尽虚空遍法界;换句话说,诸佛如来本来就住世。但是这种境界,一般说来法身大士才能够体会得到,像我们初学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此地讲劝请,里面也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依智立师,依智不依识,诸佛常现前,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智,我们简单讲理智,要有理智,识是感情;我们能够时时处处都能用理智而不动感情,与佛就接近了,就相应了。因为你心地清净,智慧明朗,佛是觉的意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就是诸佛常现前的样子。如果我们心里迷,知见不正,染而不净,与佛就没有感应,那么这就叫不见佛,这就叫做佛灭度了。
底下一段我们把它念完,“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九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