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莊嚴論釋▪P2

  ..續本文上一頁

  五、有何必要:爲令輕而易舉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獲得定解進而證得殊勝菩提。

  接下來對此著論五本略微廣述:

  一、關于此論的作者靜命菩薩,《文殊根本續》中有對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諸婆羅門的一段授記,而在講到精勤持戒者的開頭時雲:“本師教典于人間,末時世界衰落際,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無疑現于世。”當然,這其中只是籠統地總說了會有數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而在分別授記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雲:“名謂巴者宣淨戒。”顯而易見,這其中已對尊者(菩提薩埵)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在此續的結尾又授記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證菩提。在《楞伽經》中指出:在未來之時,當外道的邪見紛紛湧現之時,猶如對治般的高僧大德將會出世。此經雲:“此後未來時,導師名智慧,開顯五所知,大勇士現世。”其中的“智慧”實際上是靜命論師的別名,這是前代諸位智者衆口一聲的解釋。由此可知,“靜命”顯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種稱呼。所謂的“開顯五所知”,其實是在授記(靜命論師)以理抉擇五法進而將所有大乘歸結爲同一密意的這一點。

  此外,《叁摩地王經》中也雲:“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可以明顯看出,此經中已經完整地指出了“摩诃薩埵繞卡達”的全名,靜命論師的尊名如果用梵語來讀就是如此。此處如若也同樣讀成“末法濁世摩诃薩埵者”就比較容易理解;而所謂的“繞卡達”可以解釋爲維生或護持。因而,通過此名詞也使所表達的意義一同顯露出來了,因爲(一句話)能引出直接之義、間接之義、言外之義等多種含義,這就是佛語的特點。靜命阿阇黎通過卓越的理證智慧(無誤抉擇)以上兩部經的無垢意趣,進而開創了兩大宗軌(合一之宗),由此可見,這兩部經中授記的原因也在于此。

  第一、智慧超群:關于衆多經續中再叁授記的這位開宗祖師獨具特色的超勝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說:靜命論師已抵達自他宗派波瀾壯闊大海的彼岸,于聖者語自在(文殊菩薩)純淨無垢的蓮蕊足下以頭頂受。並且在以前確鑿可靠的史實中也曾看過有如是記載:這位阿阇黎生爲東方匝霍國王的太子,年長以後在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親教師智藏前出家爲僧,法名爲摩诃薩埵繞卡達。(從此之後精進修學,)對所有明處全部通達無礙,成爲那爛陀寺出類拔萃的親教師,製勝一切外道辯論對手。自此,尊者不同凡響的智慧雄獅巨吼響徹雲霄,名震天下,鋪遍整個大地。

  當時,南方有一位對婆羅門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無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擊敗了內外道的全部辯論對手,結果誰也無法與之抗衡。這時此人心裏不禁暗自思忖:現在我應當前往那爛陀寺,力爭讓親教師靜命一敗塗地,這樣一來,我在普天之下就無與倫比了。當他(經過一番旅途的勞頓)最後來到靜命論師的住處時,卻不見尊者的蹤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純金般閃閃發光的文殊菩薩像莊嚴端坐,于是他走出去向別人打聽論師的下落,沒想到人們都說親教師(也就是現今人們共稱的堪布)就住在那兒,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尊者果真原地未動。他不由得大吃一驚,知道尊者已獲得了殊勝本尊悉地,誰也不可能再辯得勝他,不由得生起極大信心,于是全然放棄了辯論的念頭,恭恭敬敬頂戴其足,皈入佛門。諸如此類,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迹實在是無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

  當尊者到達藏地之時,也曾經胸有成竹地親口承認過自己的智慧,他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假設佛教內部或其他外道有誰想尋找較量的對手,那麼在神變方面,可以說整個南贍部洲沒有能比蓮花生大士更勝一籌的了,非他莫屬,因此可讓那些人與他一決勝負;而在因明辯論的方面,如果與我唇槍舌劍一試高低,恐怕當今天下再沒有比我更擅長的了,我足可力勝一切辯論對手,使他們一一皈入佛門,讓國王您如願以償。”這位大阿阇黎,開創了中觀瑜伽行宗軌,在諸位班智達當中猶如勝幢之寶頂般昭彰顯著,首屈一指。這以上只是對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迹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

  而竭誠護持這位開宗祖師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實不乏其數,就拿印度聖地來說,有獅子賢論師(古印度一佛學家,著有《現觀莊嚴論注釋》與《般若八千頌注》等書)、嘎瑪拉西拉(即蓮花戒論師,約于公元八世紀出生于東印度,是瑜伽行中觀自續派論師,應吐蕃王赤松德贊之邀請入藏,以菩提薩埵(靜命論師)等人所持漸門之見,與持頓門見漢僧摩诃衍進行辯論,獲得勝利,著有《修道次第論》叁篇)以及法友論師等等,另外在諸班智達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印度的一位著名班智達,創立佛智密集派)、聖解脫部(五世紀印度一位佛學家,生于中印度,出家後依止世親論師及僧護,著有《般若波羅蜜叁萬五千教授現觀莊嚴論疏》)、獅子賢、阿巴雅嘎繞等唯一抉擇般若見解。雖說在靜命論師之前已有聖解脫等秉持瑜伽行中觀的個別論師,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識法理之中觀宗軌的開創者就是靜命論師。關于這一點,是諸位大智者異口同聲所認可的,而且憑據理證也完全可以成立,再者通過閱讀印度諸大論師所著的論典也能了知。因此,人們普遍共稱:龍猛師徒是開創原本中觀的鼻祖,月稱論師(公元七世紀生于南印度一婆羅門家,出家後學龍樹中觀論等,後爲那爛陀寺親教師,著有《中論釋顯句論》《入中論》等,承佛護之傳,開中觀應成派)是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清辨論師(昔印度一中觀論師,著有《般若燈論》,立自續因之理,創中觀自續派見)爲經部中觀的創始人,靜命論師則是瑜伽行中觀的開宗祖師。在藏地雪域,古代的大多數有學之士都受持這一宗風,尤其一心一意地持受此宗軌的要屬鄂大譯師(指鄂·勒巴西繞與鄂·洛丹西繞叔侄兩位譯師的合稱,叔父鄂·勒巴西繞先從色尊學經,後與納措譯師同往迎阿底峽大師,師事之,曾譯有《中觀心論注》等,1073年建奈托寺,即後來著名的桑普寺;其侄洛丹西繞(1059—1109)幼從鄂·勒巴西繞聽受阿底峽尊者所傳諸法,先後在克什米爾學經十七年,譯出《量莊嚴論》等書,並校訂舊譯甚多,聚集徒衆兩萬余人。鄂氏叔侄以講授《定量論》與《慈氏五論》爲主,尤側重于講授因明,故桑普寺在長期內爲研習因明學中心)、夏瓦秋桑、榮敦秋吉等最爲典型。據說,這部《中觀莊嚴論》的傳講與聽聞曾于宗喀巴大師師徒在世期間開展得極爲廣泛,興盛一時。宗喀巴大師的傳承弟子對此也格外重視,並作了不同程度的記錄等等。此外,法王薩迦班智達(全名薩迦班智達根嘎嘉村,是薩迦五祖之第四祖,幼從其伯父赤策思巴嘉村廣學顯密教法,二十叁歲起又從迦濕彌羅班禅等遍學大小五明,成爲西藏獲得“班智達”稱號的第一人,有《分析叁戒論》、《量理寶藏論》、《智者入門》、《格言寶藏論》等諸多著作)等諸位中觀論師也將阿阇黎靜命師徒的教言當作智慧的結晶,倍加珍重。

  總而言之,凡是具有法眼的智士仁人,如果有幸品嘗到尊者的理證深要之甘美佳肴,必然會情不自禁地爲之傾倒,深深地被她(指《中觀莊嚴論》)所吸引,定會像蜜蜂迷戀蓮園般如饑似渴地取受。然而,不勝遺憾的是,當今時代在各宗各派之中,暫且不說講聞,就連看一眼此論經函的人也可謂是寥寥無幾。因此,諸位有智之士理當將著眼點集中在時時刻刻將此論廣弘各方之上。簡言之,無有偏袒而受持大乘之二理,特別是研習中觀並對因明有著濃厚興趣的學人對這位祖師的宗軌更會自然而然歡喜雀躍、欣樂投入。

  第二、戒律清淨:印度聖地,在好似層巒疊障之金山般的衆多持戒大德之中,尊者淨護戒律、一塵不染的高風亮節宛若妙高山王一般,堪稱爲一切守戒者之王,被人們交口贊爲戒律清淨的典範。

  第叁、成就卓越:本來,成就的標准必須取決于現量成就聖果的斷證功德,但由于這並非普通人的行境,因此依據經中所說:可以通過身語的外相來比量推斷是不退轉菩薩。這位大阿阇黎總的調化整個贍部洲的芸芸衆生,尤其是教化暗無天日的邊地有情(這裏指藏地)。盡管大乘二大宗軌的教義早已開創,然而尊者爲了開拓將此二宗密意合而爲一的第叁道軌而特意化現爲人相。據史料記載:由于當時藏地的國王赤松德贊尚未誕生于世,世尊教法在北方弘揚的授記時間也還沒有到來,因而尊者一直加持自己的壽命,住世已長達九百年之久。由此可以推知,靜命論師已獲得了內壽自在。當年在桑耶寺開光之際,國王赤松德贊親眼看見尊者現爲文殊金剛。並且所有的佛像都變成了真正的智慧尊者,大顯神通,變化莫測,不可計數。通過諸如此類爲人們有目共睹的事實足可證明尊者已獲得了外境自在。特別是,能夠從容不迫地在誰也無法調伏的此藏土雪域如璀璨日輪般弘揚佛教這一點顯然可作爲這位大菩薩之成就超勝他人的果因(真因之一,能證成有所需叁性完全具備之因,如雲:“有煙之山後有火,以有煙故。”依于彼生相屬關系,從果推因者)。

  第四、品行高尚:所謂的品行高尚也就是指弘法利生的高山景行。正因爲這位親教師內在的菩提心已經盡善盡美,故而稱呼爲菩提薩埵的確名符其實,他的這一尊名也猶如日月一般家喻戶曉,盡人皆知。本體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這位大戒師住世長達數百年,先後在那爛陀寺、印度東方以及漢地等廣闊地域將佛法傳播開來。當然,最主要的還在于,創立了二理(即中觀唯識)融會貫通的純淨無垢宗派之軌道,以強有力的事勢理折服邪說謬論,攝受有緣信徒,講經示道,辯經析理,著書立說,再加上智慧超群、戒律清淨的無與倫比之處,使得尊者的善妙事業遍布整個人間。尤其是依靠往昔的宏願以及佛菩薩之發心因緣聚合的威德力而來到了誰也難以調化、黑暗籠罩的雪域,見到了國王赤松德贊,當時…

《中觀莊嚴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