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庄严论颂
静命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恭译
梵语:玛叠玛嘎阿朗嘎绕嘎热嘎
藏语:哦莫坚戒策累哦雪巴
汉语:中观庄严颂
顶礼文殊童子!
自他所说法,此等真实中,
离一及多故,无性如影像。
果实渐生故,常皆非一性,
若许各果异,失坏彼等常。
说修所生识,所知无为法,
彼宗亦非一,与次识系故。
前识所了知,自性若随后,
前识亦变后,后亦成前者。
前后之诸位,彼体若不现,
当知彼无为,如识刹那生。
设若依前前,刹那威力生,
此不成无为,如心与心所。
若许诸刹那,此等自在生,
不观待他故,应成恒有无。
非具功用力,许彼立何用?
论黄门俊丑,欲者观何益?
除非刹那性,无法说人有,
是故明确知,离一多自性。
异方相联故,诸遍岂成一?
障未障实等,故粗皆非一。
许粘或环绕,无间住亦尔。
倘若有者言:位中之微尘,
朝一尘自性,向余尘亦然。
若尔地水等,岂不得扩张?
若许朝余尘,面另居他处,
极微如何成,无分唯一性?
微尘成无性,故眼实体等,
自他说多种,显然无自性。
彼性彼组合,彼德彼作用,
彼总别亦尔,彼等与彼聚。
遣除无情性,识方得以生,
凡非无情性,此乃自身识。
一无分自性,三性非理故,
彼之自证知,非为所能事,
故此为识性,自证方合理,
境自性他法,彼将如何知?
彼性他无有,何故知己彼?
能知所知事,许为异体故。
识有相派许,彼二实异体,
彼如影像故,假立可领受。
不许以境相,转变之识宗,
彼觉外境相,此者亦非有。
一识非异故,行相不成多,
是故依彼力,境则无法知。
未离诸相故,识不成唯一。
非尔如何说,此二为一体?
于白等诸色,彼识次第现,
速生故愚者,误解为顿时。
藤条词等心,更是极速生,
同时起之心,此刻何不生?
唯一意分别,亦非次第知,
非为长久住,诸心同速生。
是故诸对境,不得次第取,
犹如异体相,顿时取而现。
火烬亦同时,起现轮妄相,
了然明现故,现见非结合。
如是结诸际,由忆念为之,
非取过去境,故非依现见。
成彼对境者,已灭故非明,
为此显现轮,不应成明现。
倘若如是许:现见画面时,
尽其多种识,同一方式生。
若尔虽认清,白等一分相,
上中边异故,能缘成种种。
微尘性白等,唯一性无分,
呈现何识前,自绝无领受。
五根识诸界,乃缘积聚相,
心心所能缘,立为第六识。
外宗论亦许,识不现唯一,
以具功德等,实等所缘故。
如猫眼珠性,诸事视谓一,
取彼心亦尔,不应现一体。
于许地等合,立为诸境根,
彼派所立宗,不合一法入。
力等性声等,许具一境相,
识亦不合理,三性境现故。
若许事体三,识现唯一相,
与彼不同现,岂许彼取彼?
诸外境虽无,现异种为常,
同时或次第,生识极难立。
虚空等何识,唯名诸显现,
现多文字故,明现为种种。
有者若承许:识非现种种。
然不应真立,见害具相故。
故现各种识,何时何地中,
如彼处异体,一性不合理。
无始之相续,习气成熟故,
虽现幻化相,错谬如幻性。
彼宗虽善妙,然许此等法,
真性或未察,似喜请慎思!
设若真实中,识将成多种,
或彼等成一,违故定各自。
相若非异体,动与静止等,
以一皆动等,此过难答复。
承许外境事,依旧不离相,
一切入一法,无以回遮也。
倘若承许识,等同相数量,
尔时如微尘,难免此分析。
若异相为一,岂非裸体派?
种种非一性,犹如异宝等。
各种若一性,现为异本体,
遮障未障等,岂成此差别?
若识本性中,无彼此等相,
真实中无相,识前错显现。
设若相无有,明明受彼等。
与其事异体,如是识非有。
如是何无实,彼知彼非有,
如苦为乐等,诸白亦非白。
于此行相者,真知不应理,
离识本性故,如空中花等。
无无能力故,假立亦非理,
如马角无有,非能生现识。
有彼定感受,与识何相联?
本无同体属,亦非彼生属。
无因何以故,成此偶尔生?
具因何以故,摆脱依他起?
设若彼相无,彼识成无相,
如水晶球识,终究无感受。
若谓迷知此,无论依迷乱,
或由彼力生,彼皆随他转。
分析何实法,彼法无一性,
何法一非有,彼亦无多体。
除一及多外,具有他行相,
实法不容有,此二互绝故。
故此等实法,持唯世俗相,
若许此体有,我能奈彼何?
未察一似喜,生灭之有法,
一切具功用,自性知为俗。
未观察似喜,依自前前因,
如是而出生,后后之果也。
故谓俗无因,非理亦不然,
设若此近取,真实请说彼。
万法之自性,随从理证道,
能遣余所许,故辩方无机。
谓有无二俱,何者皆不许,
纵彼具精勤,何过无法致。
故于真实中,何法皆不成,
故诸善逝说,万法皆无生。
切合胜义故,此称为胜义。
真实中彼离,一切戏论聚。
生等无有故,无生等亦无,
彼体已遮故,彼词不容有。
既无所破境,则无正破因。
若依分别念,成俗非真实。
若尔已了时,彼性现量故,
诸愚何不证,万法此本性?
非尔无始心,严重增益法,
故非诸有情,皆能现量证。
以能断增益,能知之能立,
比量能了知,瑜伽王明见。
抛论所安立,分别有法已,
智女愚者间,共称之诸法,
所能立此法,无余真实成。
非尔事不成,此等如何答?
我于显现性,实法未遮破,
如此能所立,安立无错乱。
故无始有续,执实无实等,
同类之种子,以比量推断。
此非以法力,以彼无有故。
万法之自性,详细尽遮破。
渐生故非客,非恒现非常。
串习如意故,初由自类生。
故诸常断见,此论悉远离,
灭尽及随生,如种芽茎等。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
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因果有实法,世俗中不遮,
染污清净等,安立无错乱。
如是而安立,因果此法故,
福资无垢智,此宗皆合理。
清净之因中,所生诸果净,
如正见所生,戒支等清净。
如是因不净,所生果非净,
如由邪见力,所生邪淫等。
有量妨害故,于事有缘者,
如阳焰等识,尽颠倒分别。
是故彼力生,修持施度等,
如倒我我所,所生力微弱。
于事无缘中,所生广大果,
增因所生故,如良种芽等。
作为因果法,皆必是唯识,
由自成立法,彼即住为识。
依于唯心已,当知外无实,
依于此理已,知彼亦无我。
乘二理妙车,紧握理辔索,
彼等名符实,大乘之行者。
遍入自在等,未享无量因,
世间首位者,亦未尽品尝。
此真纯甘露,除悲清净者,
如来善逝外,非成他受用。
是故于耽著,倒说宗派者,
随佛诸智士,悲悯油然生。
具智财者见,他宗无实义,
如是于佛陀,更起恭敬心。
中观庄严论颂,是由抵至自他宗派之大海彼岸、顶戴圣者语自在文殊菩萨无垢足莲花蕊的静命阿阇黎撰著圆满。
印度堪布色燃札哦德即天王菩提与大译师智慧军由梵语译成藏语,复对句义进行校勘,终以讲闻方式而抉择。
中观庄严论释
——文殊上师欢喜之教言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恭译
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
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忆名能毁无始来,长久卧心有暗敌,
与童语日文殊尊,无二恩师庇护我!
邪见暗中各种狡猾伎俩动如闪电恶语舌,
依胜梵王利刃理智斩断蒙文殊剑灌顶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见山峦苯波外道之群兽,
闻名丧胆无所畏惧语狮子尊愿您获全胜!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
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
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拥有无等妙慧诸正士,
亦经策励精进方证悟,
不失秉承智者优良轨,
依师宏恩稍析诸法理。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
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
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我等本师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佛自从发起殊胜菩提心时起,以浩如烟海般的二资粮彻底净化相续,大彻大悟,已臻究竟。佛陀以其狮吼声令身为外道的大象及群兽胆颤心惊,万分恐惧。而佛陀所转无倒开显空性法理之*轮所有纯洁无垢圣教的意趣,通过理证途径引出的就是这部《中观庄严论》,此论也堪为修成不可夺取的殊胜慧眼并进一步了达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经观察这一侧面似乎无不存在而真实中无有自性之理、尽断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最终自在圆满行持二利的诸位学人的无上津梁。对于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为了自己串习,另一方面也想到劝勉与我同缘的他众,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对此论的意义稍加分析解释。
此论分二:一、所说支分;二、所说论义。
甲一、所说支分:
在此应当追随前辈智者们的传统对著论五本略作说明:
一、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诤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三、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即世俗理与胜义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中观庄严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