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俗自相卻成立的這一分耽著,故而息滅將二谛執爲各居自地之異體的耽著,進而二谛融合成一味一體,依此必能摧毀偏執有無等一切執著相。這一宗派(應成派)對于四邊無需加上成實、勝義等二谛各自的鑒別,一並推翻四邊的耽著對境,從而有境之心相合聖者入定智慧而決定遠離一切所緣與承認的究竟大空性實相。而在後得時,道果一切法依據二谛量所作的分析,無有妨害而安立也就更富合理性。應成派對有無承認不是一概而論,而是加以辨別來講,這實屬全知龍欽繞降獨樹一幟的觀點,如果詳細分析破他生的《回遮論》等,必定生起誠信。
親教師的這部論中,最初以分開衡量二谛的無垢智慧建立二理,最終分開耽著二谛也予以破除,隨同入定無分別智慧遠離一切承認而抉擇真實大勝義。因此說,此二宗派(自續、應成)究竟意趣無二無別、平等一味。
如果有人想:這樣一來,應成派就毫無意義了。
並不會成爲如此,因爲應成派依理廣泛全面地建立了遠離一切承認的空性。由此可知,著重講解具有承認的相似勝義是自續派的法相,側重闡述遠離一切承認的真實勝義則是應成派。在安立此二派別的法相時,區分承不承認名言中自相成立以及應用正因的方式等差別來安立僅僅屬于支分的類別,可歸屬于上述的法相中。也就是說,有無承認、名言中是否承認自相成立、建立無自性采用應成因或自續因、對所破加不加勝義鑒別的這些要點都是從剛剛講述的道理而出發的。
因此,如果應成派站在相似勝義的角度而具有分開二谛的承認,那就與自續派無法區別開來了,在名言中也破自相成立的所有理證,與你們自宗〖應成派〗的世俗量成也就不分彼此了,因爲同樣經不起觀察之故。在名言中也否定自相成立只是不便于名言的安立,除此之外不會獲得任何超勝利益。自續派也並不是建立自相成立經得起勝義觀察。所以,根本得不出任何令人感到切實可信的超勝實例。
其實,大親教師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已涵蓋了應成派與自續派的宗義,因而堪稱所有中觀的莊嚴。之所以取名爲“應成”與“自續”,其原因是:自己站在依據二谛各自量所衡量分別承認的立場上,而在他宗面前,主要通過運用量成自續因的方式來推翻反方的辯論,即稱做自續派;自方立足于遠離四邊戲論、無有一切承認之地,而通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用立論者自己所承認的推理攻破他宗具有承認的反駁,打破對方的顛倒妄念,故稱爲應成派。正如龍猛菩薩所說:“設若現量有,則容有破立。無破亦無立,是故我無過。”又雲:“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當見到緣起顯現的一切有實法自相成立以及生等在名言中也不存在、本來處于無自性中時,便已通達了毫無所立與所破、所緣與所遣、遠離一切戲論之邊的本性,真正悟到了遠離一切承認及執著相圓融雙運、不住諸邊之義,這也就是月稱論師的無垢教義。《中觀入慧論》中也說:“唯遣破立二,實無諸破立。”
通常而言,富含宣說本來無生、無有破立極其深刻意義的所有詞句的教義如實赤裸顯露實在是難之又難,因而必須持之以恒、經久修習。如果要受持真正的應成派,那麼望諸位學人依照剛剛講的這些偈頌之義掌握本空大離戲的道理。我們理當了知,應成派與自續派以側重講述入定二谛一味之智慧與後得分開辨別二谛之妙慧的方式就是如此(是指麥彭仁波切以上所說的這些)。
顯而易見,將勝義分爲二種之此舉已將應成派自續派兩支彙爲一流,依後得辨別的妙觀察慧所分析的結果,具有領悟入定不分別諸邊的智慧等衆多殊勝必要。以上述的內容爲主,無論是何種宗派,如果抓住了要點,則如庵摩羅果置于手掌般抵至宗派的最深處,才能真正越過一切猶豫不決(的障礙),否則必將困難重重。我不時在想:在此藏地,承認應成派之意趣者也盤旋在自續派的領域內,難道是由昔日的特殊緣起所導致的嗎?
現量斷定竅訣理,文殊歡喜蒼鳴聲,
未辨宗派之迷夢,若逢此音頓喚醒。
此爲暫停偈。
其五、二谛各自承認互不錯亂之必要:正由于入定智慧超離言思,因而完全超越了語言、分別之境。在尚未如理生起二谛量無垢妙慧之前,也就不可能悟入這樣的智慧境界。就算是諸位聖者,在後得時進行的有無是非等一切破立也絕不會超出言語、思維的行境,因此關于爲他衆傳授、開示,口出與反方辯論之語等所說的“這種情況下有、那種情況下無……”的所有意義,一律是依靠不混淆、不錯謬而辨別法的妙慧觀察而表達的,所以業因果、道果之一切法理的破立無一例外均能無有妨害地安立以理而成的真實名言。依于獲得無余辨別所知萬法的妙觀察慧眼,必將自在享受現見遠離一切戲論、等性義之智慧所見的境界。
就衡量現空大等性離四邊戲論之真實勝義的理智而言,分別耽著二谛也僅是分別念而已,爲此在名言中也遮破世俗自相成立。相反,站在相似勝義的單空這一角度,以名言量得出的“世俗法相成立”的結論永遠也不能否認。假設破除而修持單空,勢必會偏墮二谛一方,誹謗顯現一面。正是考慮到(此種修法)與天神派(即是順世派的異名)修世俗也不存在等《禅定七信論》雷同的這類現象,(全知法王無垢光尊者)才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不知此理斷空者,雖稱遠離有無邊,不曉離基有頂見,背離佛教成外道,灰塗身成虛空派。”
相續中生起遠離四邊戲論的方法,以初學者循序漸進而悟入爲例,以無垢正理首先遣除對一切有爲法無爲法執爲實有的耽著對境,隨即遮止“無”等剩余叁邊的耽著對境,接著相應不住單方面的耽著對境的殊勝定解而修行,一旦無有輪番同時遮破一切戲論之邊,即獲得法界明相的境界。正如全知索南桑給尊者親言:“觀察實相凡夫慧,不能頓破四邊戲,然輪番遮四分已,如理修生見道時,即稱通達法界見。”對此遠離四邊戲論真實無二的實相,前譯的諸位智者成就者視之爲清淨無垢的自宗,通過具足金剛乘的甚深竅訣要點而現前真如的方便——依靠四證因(一因、現量、文字相、加持)等確鑿理證的途徑生起定解,加以修行,最終對本來清淨、任運自成真實無二之義已穩操勝券現證的成就者可謂接連不斷湧現。從他們智慧中流露出的伏藏法數量極其可觀,證得通徹虹身果位者也屢見不鮮、紛紛現世,如同向導一般可作爲正果因(真因之一,能證成有所需叁相完全具備之因,此處意思是說,通過這些成就者足可證明遠離四邊戲論真實無二的實相爲自宗)。
若有人問:那麼,這是甯瑪派別具一格的觀點嗎?
並非如此,佛陀在所有甚深經續中再叁宣說、六莊嚴等諸位智者以直接間接的方式廣泛弘揚的遠離四邊戲論,實是大成就持明者身體力行的實修法門、一切智智必經的唯一大道,所以她是一切新派舊派的意趣核心。
下面引用(前輩大德的教言)教證簡要說明此理:
大譯師吉匝親言:“究竟殊勝見,雙運皆不住,叁世佛密意,許智悲脫離,墮邊應遮故。……”藏地成就之王笑金剛也言:“現空若無別,見解至究竟……有顯現實法,無空性法性,無別一味體,自他證非有。……”
文殊菩薩賜予薩迦派祖師的《離四貪竅訣》(此乃文殊菩薩賜予薩幹·貢嘎甯波的四種教言,全文爲[他譯: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若執著世間,則無出離心;執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當執著生起,正見已喪失])中雲:“若生執著非正見。”對此,雪域智者之王薩迦班智達曾經講解道:“若問:哪一方是合理的呢?無論觀待任何補特伽羅,現分爲世俗,空分爲勝義,現空無二無別分爲雙運,正如《五次第論》雲:“顯現與空性,了知各自分,何者真圓融,稱之爲雙運。”對于此叁理切實通達,即是所知之處;通過方便與智慧雙運的方式加以實修,即是道;證悟後暫時經行地道、究竟獲得叁身,即是果。這一法理正是一切不違教理了義叁藏的意趣。”
至尊宗喀巴大師也正是爲了用慈悲之手救護不具備以理觀察的定解而一味迷失在離戲的字面上結果對實執無有任何損害導致誤入歧途的那些初學者,才暫時強調說以觀察所引發的無自性執著相極爲重要,而在最究竟的教言中寫道:“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吉祥自生金剛尊者親口說道:“非有佛亦不照見,非無一切輪涅基,非違雙運中觀道,離邊心性願證悟。”
證悟自在者多羅瓦大師也曾這樣說過:以辨別後得的妙慧觀察時,最終果位身智自性如來藏常有、穩固、寂滅、永恒的本性,即是無欺勝義谛。在決定入定時,修持遠離一切戲論。這也是極其深奧的要訣。
此外,密主珠瓦滾波怙主親言:“如是世間愚昧衆,于如兔角無所有,抑或谛實作假立,墮入常邊與斷邊。緣起離斷空離常,緣起而生故空性,空性之故現一切,空性緣起無有二。”
以上述教言爲例便可知曉,諸位大德所說與佛陀、成就者的意趣完全一致。然而,側重有無之一方的所有論著實是摧毀染汙法與建立清淨法的殊勝善巧方便,就究竟實相而言,並非如是成立。比如說,畏懼叁有痛苦、喜樂寂滅的這兩種心對初學者來說需要生起,可是作爲諸大菩薩,徹見有寂等性時,懼怕輪回、喜愛涅槃的心念也務必斷除。
因此,當分析究竟實相時,具有四法依(學道時應當選取或依從的四事: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句、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的行人,修成遠離四邊戲論本性後,能打破與之相違的一切。也有個別大德內心已達到究竟遠離四邊戲論的境界,但鑒于某種必要顯現上卻著重于有無的單方。另有一些遠離四依之人,將偏執一方之道誤認爲是究竟實相,無有絲毫入定境界,只是耽著詞句的破立戲論,如此定會招來經中所說的喜歡言談的諸多過患,甚至舍棄正法,誹謗自方他方…
《中觀莊嚴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