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福報是假的;眼前快樂,將來不快樂,這個樂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覺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實永恒的快樂。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
◎道場有教化衆生的使命,教化衆生不一定是講經說法,法門無量無邊,領衆修行與講經說法的功德都是一樣。而能夠作到身心清淨,起心動念都如法,當衆人的表率,這是真正的教化衆生。
◎淨宗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輪回路險。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所以要舍棄輪回、求生淨土,這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二六時中以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是極樂世界。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衆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真正願意放棄經教、老實念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澈底覺悟,一種是善根非常深厚。這兩種人,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裏成就。如果不是這兩種人,就會有疑惑,“疑”是菩薩的最大障礙。真正相信淨土法門的人,一句佛號已經足夠,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淨土法門來講,則是信心清淨,得理一心不亂,成就念佛叁昧。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實質上都是以“叁福”爲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中的根本。
◎出家認真修行,培養自己的品德學問,教化衆生,就是孝養父母。
◎修行最高的目標是“清淨”,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則是叁福、六和、叁學、六度和十大願王。
◎我們修學的標准是“無量壽經”,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戒定慧叁學和叁歸依,同時也具足衆戒。尤其是叁十二到叁十七品,更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准則,其中叁十五品就是佛陀爲我們正授五戒法,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參禅可以得定而很難明心見性,是只有身戒清淨,心戒不易清淨,換句話說,殺、盜、淫、妄的念頭如果沒斷,所以不能開悟。我們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亂,持咒不能夠叁密相應,問題都在這裏。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沒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難。
◎學佛發心了脫生死,應該認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雖然只念十聲佛號,也決定往生;否則就算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可見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從心地上,把煩惱、無明統統放下、完全舍離,修行才能成就。
◎大乘佛法雖然多,而以“布施”爲中心。布施就是舍、放下。在菩薩六度裏面,持戒、忍辱屬于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屬于法布施,所以整個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舍”,能夠舍得幹幹淨淨,就是成佛。
◎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和執著。“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修學的樞紐是“禅定”,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淨、得禅定,只有禅定能夠克服煩惱執著。心清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開意解,自性智慧顯露。
◎“戒”是規矩、威儀。佛的行住坐臥,言行舉止,自然都合規矩,我們學戒,就是學習佛陀一切的行爲。
◎從清淨心生出的慈悲,沒有分別執著,一切平等,所以稱作“大慈大悲”。清淨和慈悲,是一體的兩面。從大慈悲中能夠顯露清淨心,由清淨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輔相成。
◎“修行”是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爲,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裏,所以要讀經,用經典教訓來對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與經典不相應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燃香”的意義,是表以身心奉獻,供養叁寶、供養衆生,發願留下這幾炷香疤,時時提醒自己要盡心盡力幫助衆生,犧牲奉獻。
◎世尊教出家人要時常摸摸頭,提醒自己爲衆生、爲弘揚正法認真修持,犧牲奉獻。所以佛教我們燃身、燃臂供佛,這都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把身體、手臂都燒掉。觀世音菩薩都需要千手千眼廣度衆生,凡夫只有兩只手,幫助衆生都來不及,怎麼說還要燃掉呢?
◎“行菩薩道”,就是過菩薩的生活,菩薩是覺悟的人,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所以要學覺悟。修學的方法是首先要讀誦經典,然後認真求解,把經典的教訓,作爲自己思想、言行的標准,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這樣就是“行菩薩道”。
◎“禮”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大衆相處,能夠使別人不討厭自己,這就是“禮”。
◎修福要把握機緣,不需要等待,譬如舍財,有多少就舍多少,如果要想等錢多的時候再做,往往會喪失機會。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衆生。
◎大乘人的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看起來豁達又灑脫。有的人外表看起來很灑脫,但是心裏一點也不清淨,這樣子不能稱爲大乘人。
◎學佛最重要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是絕對得不到利益的。
◎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普賢行是佛法裏面最殊勝的行門。無量壽經上說:“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得極樂世界就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既然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對于普賢行應該要用心學習。
◎普賢行是什麼?整部華嚴經,就是普賢行的典範,裏面有圓滿的理論、詳細的方法、還有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表演給我們看。普賢行的特色,是廣大、平等的心行,只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無論是聖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爲,都可以稱爲普賢行。所以它的內容多彩多姿,非常豐富,裏面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的分別,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對、對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賢行,都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從內心修起。
◎無量壽經從經題開始“清淨、平等、覺”就是教我們修普賢行。我們心裏還有很多的標准和等差,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換言之,心不清淨、不平等,這就是業障。
◎諸佛菩薩修學的原則是清淨、平等、覺,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表現,卻是千變萬化。所以菩薩講求權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順應環境,善巧方便,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我們凡夫心不清淨,在複雜的環境裏看不清楚,于是就胡思亂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諸佛菩薩心地清淨、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樣樣都處理得很圓滿。
◎普賢、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教我們如何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運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和實踐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如果分開來看就會有偏差。
◎現代人心從“根本”上壞,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對叁寶,以及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它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我們現在待人處世,對于喜歡的貪愛,不喜歡、不滿意就起嗔恚心,無量壽經上說的清淨、平等,我們一絲毫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從根本上壞。
◎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這個事實在理上講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爲什麼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號?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無論修學任何法門,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專精”,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一尊佛,才會成就。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講緣分,沒有緣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一切衆生,跟衆生結的緣最深、最廣,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衆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爲他用的是“妄心”;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有生有滅,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諸佛用“真心”,真心每個人都一樣,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樣;因爲真心不生不滅,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
◎我們看佛經的文字、段落、層次都非常嚴整,真正做到增減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性本有的規則,有條不紊,所謂“法爾自然”也。
◎大乘菩薩的生活潇灑、有情趣,一切言語動作、行爲舉止,都可以啓發衆生的善心善行,絕對沒有戲論。所謂“戲論”,只要是對衆生沒有益處的言行,無論作得再好、再嚴肅,都稱爲“戲論”。
◎佛經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通就是通達自性,諸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我們專學一部、通達自性以後,其余的經典,那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現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專精”而已。
◎經典的真實意義,不在語言文字之間,而是在真如本性裏面。我們應當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幫助衆生破迷開悟的,只要我們能夠破迷開悟,就是見到真實的義理,換言之,如果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面打轉,恐怕永遠不能開悟。
◎起心動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裏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轉真如本性爲八識。
◎佛在吉凶經上講得很清楚:“爲佛弟子,可得爲世間事,不可得爲世間意”,所以我們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間意。心裏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絕對不會有障礙。
◎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就在于“聞是經”、“聞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我們現在雖然已經聽到佛的名號,但是沒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沒有做到“淨念相繼”的標准,所以不能稱爲善男子女人。“淨念”是接受,“相繼”是保持,換句話說,真正發願往生、淨念相繼的人,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