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11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福报是假的;眼前快乐,将来不快乐,这个乐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觉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实永恒的快乐。

  ◎世间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萨的慈悲,则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

  ◎道场有教化众生的使命,教化众生不一定是讲经说法,法门无量无边,领众修行与讲经说法的功德都是一样。而能够作到身心清净,起心动念都如法,当众人的表率,这是真正的教化众生。

  ◎净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轮回路险。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所以要舍弃轮回、求生净土,这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二六时中以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都是极乐世界。

  ◎佛法就是学“觉悟”,破除众生的迷情、执著。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著。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觉悟的人什么事都没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真正愿意放弃经教、老实念佛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澈底觉悟,一种是善根非常深厚。这两种人,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成就。如果不是这两种人,就会有疑惑,“疑”是菩萨的最大障碍。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已经足够,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净土法门来讲,则是信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实质上都是以“三福”为根本,“孝亲尊师”是根本中的根本。

  ◎出家认真修行,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教化众生,就是孝养父母。

  ◎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落实在生活层面上,则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和十大愿王。

  ◎我们修学的标准是“无量寿经”,它的内容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和三归依,同时也具足众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准则,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为我们正授五戒法,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参禅可以得定而很难明心见性,是只有身戒清净,心戒不易清净,换句话说,杀、盗、淫、妄的念头如果没断,所以不能开悟。我们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乱,持咒不能够三密相应,问题都在这里。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没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学佛发心了脱生死,应该认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虽然只念十声佛号,也决定往生;否则就算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可见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从心地上,把烦恼、无明统统放下、完全舍离,修行才能成就。

  ◎大乘佛法虽然多,而以“布施”为中心。布施就是舍、放下。在菩萨六度里面,持戒、忍辱属于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属于法布施,所以整个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教我们“舍”,能够舍得干干净净,就是成佛。

  ◎佛所说的无量法门,都是教我们去除妄想和执著。“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修学的枢纽是“禅定”,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得禅定,只有禅定能够克服烦恼执著。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开意解,自性智慧显露。

  ◎“戒”是规矩、威仪。佛的行住坐卧,言行举止,自然都合规矩,我们学戒,就是学习佛陀一切的行为。

  ◎从清净心生出的慈悲,没有分别执著,一切平等,所以称作“大慈大悲”。清净和慈悲,是一体的两面。从大慈悲中能够显露清净心,由清净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辅相成。

  ◎“修行”是改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所以要读经,用经典教训来对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与经典不相应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燃香”的意义,是表以身心奉献,供养三宝、供养众生,发愿留下这几炷香疤,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心尽力帮助众生,牺牲奉献。

  ◎世尊教出家人要时常摸摸头,提醒自己为众生、为弘扬正法认真修持,牺牲奉献。所以佛教我们燃身、燃臂供佛,这都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把身体、手臂都烧掉。观世音菩萨都需要千手千眼广度众生,凡夫只有两只手,帮助众生都来不及,怎么说还要燃掉呢?

  ◎“行菩萨道”,就是过菩萨的生活,菩萨是觉悟的人,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要学觉悟。修学的方法是首先要读诵经典,然后认真求解,把经典的教训,作为自己思想、言行的标准,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这样就是“行菩萨道”。

  ◎“礼”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众相处,能够使别人不讨厌自己,这就是“礼”。

  ◎修福要把握机缘,不需要等待,譬如舍财,有多少就舍多少,如果要想等钱多的时候再做,往往会丧失机会。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众生。

  ◎大乘人的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所以看起来豁达又洒脱。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洒脱,但是心里一点也不清净,这样子不能称为大乘人。

  ◎学佛最重要的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是绝对得不到利益的。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是佛法里面最殊胜的行门。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得极乐世界就是纯一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既然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对于普贤行应该要用心学习。

  ◎普贤行是什么?整部华严经,就是普贤行的典范,里面有圆满的理论、详细的方法、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普贤行的特色,是广大、平等的心行,只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无论是圣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为,都可以称为普贤行。所以它的内容多彩多姿,非常丰富,里面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的分别,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对、对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贤行,都不能圆成佛道。因此,普贤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从内心修起。

  ◎无量寿经从经题开始“清净、平等、觉”就是教我们修普贤行。我们心里还有很多的标准和等差,这些都是烦恼的根源,换言之,心不清净、不平等,这就是业障。

  ◎诸佛菩萨修学的原则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所以菩萨讲求权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顺应环境,善巧方便,把事情处理得很圆满。我们凡夫心不清净,在复杂的环境里看不清楚,于是就胡思乱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诸佛菩萨心地清净、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样样都处理得很圆满。

  ◎普贤、文殊是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普贤菩萨代表“实践”,教我们如何把佛法运用到日常生活;运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智慧和实践是一体的两面,相辅相成,如果分开来看就会有偏差。

  ◎现代人心从“根本”上坏,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经典都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对父母,还要扩展到对老师、对三宝,以及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它涵盖一切的宇宙人生。我们现在待人处世,对于喜欢的贪爱,不喜欢、不满意就起嗔恚心,无量寿经上说的清净、平等,我们一丝毫都没有做到,这就是从根本上坏。

  ◎十方诸佛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十方诸佛,这个事实在理上讲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号?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无论修学任何法门,最重要的原则都是“专精”,所以世尊教我们专念一尊佛,才会成就。二、世出世间一切法都讲缘分,没有缘分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愿度十方一切众生,跟众生结的缘最深、最广,所以诸佛都劝我们专念阿弥陀佛。

  ◎众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为他用的是“妄心”;每个人的妄心都不一样,有生有灭,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诸佛用“真心”,真心每个人都一样,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样;因为真心不生不灭,看一切法自然也没有生灭。

  ◎我们看佛经的文字、段落、层次都非常严整,真正做到增减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实这正是我们每个人自性本有的规则,有条不紊,所谓“法尔自然”也。

  ◎大乘菩萨的生活潇洒、有情趣,一切言语动作、行为举止,都可以启发众生的善心善行,绝对没有戏论。所谓“戏论”,只要是对众生没有益处的言行,无论作得再好、再严肃,都称为“戏论”。

  ◎佛经常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通就是通达自性,诸佛所说的一切经,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我们专学一部、通达自性以后,其余的经典,那有不通达的道理。所以现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专精”而已。

  ◎经典的真实意义,不在语言文字之间,而是在真如本性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的,只要我们能够破迷开悟,就是见到真实的义理,换言之,如果只是在语言文字上面打转,恐怕永远不能开悟。

  ◎起心动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里面,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是无明,转真如本性为八识。

  ◎佛在吉凶经上讲得很清楚:“为佛弟子,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所以我们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间意。心里面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绝对不会有障碍。

  ◎弥陀经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就在于“闻是经”、“闻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弥陀佛及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听到佛的名号,但是没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没有做到“净念相继”的标准,所以不能称为善男子女人。“净念”是接受,“相继”是保持,换句话说,真正发愿往生、净念相继的人,才是弥陀经上所说的“善男子、善…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