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女人”。
◎口念佛有两种意义:一个是提醒自己心里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帮助众生种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听到一句阿弥陀佛,阿赖耶识种下金刚种子,将来因缘成熟,他也会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圆满。
◎我们每天读经不叫做“持经”,真正的持经,是心里面信愿往生的念头,从来没有间断过。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为众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应道交不可思议,正如弥陀经上所说的:“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净,一切事情虽然不去想也会作得好,因为清净心能够“照见”,面对一切人事,心里非常清楚,处理起来不会有差错,这是真实智慧的流露。世间人总是费尽心思、设计筹画,不知道只有清净心才可以真正解决问题。
◎佛的名号,就是现阶段佛法教学的宗旨,如果不能认真去做,就很难获得殊胜利益。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是能仁,“牟尼”是寂灭,寂净、灭烦恼,合起来说就是慈悲清净的意思。世尊教我们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转,才能够把一切人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里面没有一点污染,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没有一点分别执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统统圆满。
◎三毒烦恼中,以“痴”最严重,愚痴是知见错误、善恶不分、贤愚不明,佛法常说:“破戒可救,破见不可救”,一切违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痴所带来的。
◎知见要正,心地要清净。知见错误的人,虽然持戒,只有福报;如果知见正确,持戒是功德,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清净心。虽然说福报大的人,可以开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见正确开的是正智慧,知见错误开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将来堕落得更深。
◎佛光普照,绝对没有分别,问题只在于众生是不是“有缘”;换句话说,愿不愿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愿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应诸佛的加持。
◎大乘佛法“正定”与“邪定”的区分,就在于有没有明心见性。四禅八定只是世间禅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属于“邪定”,所以小乘阿罗汉虽然证得九次第定,已经超出六, 道轮回,但是没有明心见性,世尊在楞严会上仍然批评他是“邪定”。
◎无论修学任何法门,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够回向极乐世界,都可以往生。这就是慈舟法师在无量寿经上说的“一心三辈”。
◎我们的心跟佛心一样,相貌就会跟佛一样;我们的心纯净善良,相貌自然也会纯净善良,这就是“相随心转”。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都是心所变现出来的。
◎佛想念众生,生生世世从来不间断,一直要到众生成佛,佛的愿望才算圆满;众生还没有成佛之前,佛总是一直想念著我们。众生怎么样才能成佛?念佛就会成佛。
◎魔示现的瑞相,与经典上讲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们修学的本尊不一样。例如念阿弥陀佛的人,如果有药师如来,或者地藏菩萨现相,那一定是魔来扰乱,我们还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转动。
◎佛菩萨示现瑞相,通常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鼓励初学,另一种是考验我们的定力。如果我们修学到某种程度,看到佛菩萨示现瑞相,还会起心动念,被境界所转,这个考试就不及格。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报,没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报还是很少,因为他的心术不正。心术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运,不能平息动乱。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广大,不仅为自己,还要为一切众生著想。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有没有时常想到利益众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处,也能够尽心尽力把正法介绍给别人,有这种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于能力是不是能够作到,这需要靠福报,只要尽心尽力,即使没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样圆满。所以佛门讲“圆满功德”,是每个人都可以修的。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尽孝的好榜样。在古礼中,“祭礼”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扬孝道、慎终追远,身为一国君王,其他典礼可以请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亲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斋戒沐浴,就像佛门闭关一样,把所有的人、事、物,统统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业,希望在三天之内,能够请祖先来接受祭祀,所谓“诚则灵”,心地真诚就会有感应,所以举行祭礼绝对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佛法也是以“孝道”为基础,没有一尊佛菩萨不孝顺父母。佛陀告诉我们,修学大乘佛法,要以“三福”为基础,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亲尊师,如果我们对父母师长不恭敬,纵使一天念十万声佛号,跟佛的心愿不相应,也不能够成就。
◎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目的,就是论语所说的“思无邪”,佛法所说的“正知正见”。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见,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痴,贪爱、嗔恚,烦恼自然就减少。
◎我们心里除一句“阿弥陀佛”以外,都是为众生著想,这样往生一定没有障碍。如果还有私心、妄想,纵使一天念佛十万声,还是很难成就。
◎佛门里面点蜡烛和油灯,都是提醒我们要“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众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轮回六道,都是因为“我执”太重,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正好提醒我们要牺牲自己,成就大众,能够长时间的熏习,我执自然会愈来愈淡。
◎受戒燃香,跟点蜡烛的意义相同,也就是发愿要以智慧、才艺、体力和所有的一切,尽心尽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积财伤道,布施是真正的储蓄,真正的保值。
◎“素食”是培养我们的大慈悲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
◎我们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仅是对佛,在日常生活中对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样的恭敬心。
◎佛教的兴衰,与国运关系很密切,这点我们只要留心历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观念错误,以为诵经拜佛就可以消灾,其实不然,“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是教我们要遵守佛陀的教诲,如法修行,自然能够有求必应,祈福消灾是果报,所以要认真修因才能够得到果报。
◎“缘”很重要,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能够认识缘,一切法就不会有障碍,这是佛法常讲的“观机”。能够真正把“缘”字参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我们对于因果道理虽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会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们还没有深信。为什么信心会不深切?因为凡夫迷惑颠倒,不明白事实真相,起心动念第一个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诉我们,这个身体是假的,既然身体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样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实。佛经上说,身体是果报,身相、容貌、健康属于正报,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报,这都是自己前世种的因,今生自己受果报,谁都没办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够超越。
◎净宗修学的关键在“信、愿、行”,信愿行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开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愿心会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们用功不得力,是因为信愿行的力量不够,抵不过妄想、烦恼,所以会被业力牵著跑。只有信愿行的力量超过业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我们平日的言行举动,都要想到利益众生。对众生有利益的,就应该说、应该做;对众生没有利益的,我们不去说,也不要做。换句话说,对于是非善恶我们心里很清楚,但是取舍之间,一定有分寸,这就是戒定慧。
◎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告诉我们福报有三种:“财富”、“聪明智慧”和“健康长寿”,这三种福报,古今中外每一个人都喜欢、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够得善果,因为因果定律是真理,连佛菩萨也无法扭转。今生发大财的人,前生财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长寿。所以这三种布施是因,财富、智慧、健康长寿是果报。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财源滚滚而来;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却贫穷过了一辈子。一般人以为是命运在操纵,其实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够扭转。
◎“菩提心”就是彻底觉悟的心,要能够放下身心世界,深信净土法门,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立定誓愿今生一定要得生净土,见阿弥陀佛。有这样坚定志愿的人,就是发了无上的菩提心。
◎我们时常读经,提醒自己“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下定决心求生净土,这样才达到读诵经典的目的。
◎什么是“进步”?改正缺点、发挥优点,就是真正的进步。为什么会“一代不如一代”?就是专学坏的、不学好的,这是愚痴。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别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别人高,别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门没有高、下。有高、下的是众生的根器。佛法所谓“契机、契理”,契机就是要选择适合自己根器的法门修学,才容易成就。
◎在末法时代修行,我们要认清环境,古时候与现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环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样。所以在佛陀时代,弟子们是“共学”但是没有共修,大家一起听佛说法,然后回去各自修行。佛教传到中国以后,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为那个时候,中国是农业社会,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从小就接受五伦、十义的教育,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一个组织,由家长总管人事,有条不紊。以这样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团,自然彼此互相尊重,尽本分、负责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观现代人强调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当然不一样。
◎佛…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