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13

  ..续本文上一页法讲“六和敬”,儒家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五伦十义”已经具足它的精神。现代人在家庭,从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观念,所以在家不能安于家,在社会不能安于社会,时局很乱,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们一定要觉悟。

  ◎凡事都是机缘,阿弥陀佛建立极乐世界,提供十方有缘众生最圆满的修学道场,我们建立这个小道场,也是为有志于净土的同学来修习。我们念念是为弘扬净土法门。完全的牺牲奉献,培养专修、专弘的人才,绝对没有一点私心。我们的目标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一定要与阿弥陀佛的心愿解行相应,才能够往生。

  ◎修行人要注意身体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净是健康的根本,饮食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们真正发心弘法利生,把业力转为愿力,这个身体就是乘愿再来的。

  ◎一个人的成败,与他的心量有很大关系。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决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闻利养,凡事损人利己,就注定失败。

  ◎我们撷取典籍的菁华是修大善,专心一意是修定,取舍精当是智慧,远离一切分别执著,圆修戒、定、慧,这是真正的圆顿大法。

  ◎中国古圣先贤与大乘佛法的伟大处,就在于心量广大,真正没有一点私心,所以他们的言论、教训都是从心性自然流露。我们汇集这些经论、古书、典籍的菁华,介绍给世人,目的在于促进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执著很重,看看古圣先贤道德、学问之高。心量广大,没有染污,念念只为协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绝对不去争名夺利,的确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能够多读古书,慢慢薰陶,人心就会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读书等于是跟古圣先贤交朋友,听他们的教导。读多了,一定开智慧,做事就会谨慎,不敢贸然行事。中国文化能绵延五千年,在于知识分子的共识很高,思想见解很接近。从前读书人大多数都读孔孟书,而且不管学不学佛,也会读佛经,因此大乘佛法对中国也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识。

  ◎学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后依循一条正确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我们从他的行谊才知道学问之重要。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不明理,与大众相处,思想、见解没有共同的标准,各人依各人的意见,僧团必不能和合。

  ◎世间人如果不从学术下手,建立共识,就没有办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识,不是依据某人、某派的学说,这样不能令人心服。中国自古以来,朝野都遵从孔孟学说,因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没有一点私心,所以能够服人。前清盛时,宫廷每天都读诵“无量寿经”,君臣上下依照经典教训达成共识,这的确是清初帝王智慧过人之处,可惜被慈禧所废除。

  ◎中国古人说:“道”丧失后有“德”,德丧失后有“仁”,仁丧失后有“义”,义失后有“礼”,礼丧失后就会天下大乱。“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养,“仁”是推己及人,“义”是尽义务而不求权利,“礼”尚往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经验阅历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经验,光靠自己去体验,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时间,还不一定正确。

  ◎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轻时懂得把握时间读书,充实自己的德行、学问,修福修慧,亲近善知识,增长见闻,晚年才会有福报。人要有远虑,我对别人好,人家也对我好;我照顾老人,将来自己年老,也会有人照顾我;懂得爱护年轻人,年轻人也会爱护我。

  ◎印光大师常说,要救这个世界,只有普劝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恶有恶报”,起心动念就会收敛,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积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灾难,共业中还会有别业。所以大师一生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一个人最难的,就是把恩怨抛开,造业都是从这里开始。如果不能够彻底放下,冤业愈结愈深,等到缘成熟的时候,一定会再继续受报。

  ◎古德教我们“闻谤不辩”,世间自有公道,何必辩白!这是一个仁人君子的胸怀。“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让时间去澄清事实,俗话常说“日久见人心”,应当学忍辱仙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础。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过去世造的业果,所以要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知道逆缘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恶业。如果不能够忍受逆缘,起怨恨心,造的业就更深了,所以“忍让”很重要,什么都要能忍,什么都要能让。

  ◎每个人有自己的业报,人与人都有过去世的因缘,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气和的承受,一切业障都能消除。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恶念。看到两个人不和,我们心里明了这是他们的业报,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来顺受、随缘消业,绝对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则冤冤相报,只有愈来愈惨烈。存心要仁厚,别人对我不好,自己还是保持清净、快乐,如果怨恨在心,将来一定有苦报。

  ◎往生不是那么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与阿弥陀佛有几分相应?如果互相违背,破坏正法,决定堕落。我们不入佛门,还不至于造这些重罪;一入佛门,造许多重罪,往往自己都还不知道。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础上,道德比法令规章更要殊胜。

  ◎领导人要使大众敬畏你又喜欢你,光靠权势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报才能够服人。所以我们看一个成功的主管、长官,即使是离职以后,部下还会时常慰问他、怀念他。

  ◎带人是要带人心,时时处处都为大众作表率典范,部下才能心悦诚服。所以不拘小节的人,不能当领袖。

  ◎领导人有三种: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对他心悦诚服,前途宽广无边。第二、倚赖前世的福报,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报享尽,一定要受苦、堕落。第三种人运用权术计谋,欺压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台,自己立刻就会遭受惨烈的报应。这些我们多读历史,都能够看得到。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忏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同修们近来在念佛或研究经教,都有长足的进步,这不但是个人之福,亦是地方、社会、国家之福。

  ◎净土经论古时只有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一论是往生论。前清咸丰年间,魏源居士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之后,称净土四经。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特取首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附于四经之后,称为净土五经。

  ◎无量寿经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净宗的菩萨,皆是圆修普贤法门,殊胜无比。

  ◎念佛圆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个字,不仅是楞严的中心,楞严的精华,的是楞严之心经,亦是如来一代时教大藏的心经。若不深入经藏实难体会。

  ◎大佛顶: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诸法皆由此变现而生。

  ◎悉怛多般怛罗:是梵语,译为白伞盖。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显示无量色彩,伞盖表防止污染。所谓的污染是指心里污染精神、思想、见解等污染,如华严经中所说的妄想、分别、执著等是。如何离开污染,得到一切清净,此经是最好的方法。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如来果地智慧究竟圆满,一切诸佛所证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净心,智慧眼,才能照见诸法实相。

  ◎本题是从教化对象而建立,显示经典之功德利益。阿难及性比丘尼为所有学佛人的代表,阿难表多闻,无定,欢喜求解而不认真修行,有解无行难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贪爱。迷于五欲六尘,无有出离三界之心。我们学佛,若没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应,财色名食睡,样样都放不下,这是我们学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经即为专治此病之良药。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觉心,正觉心起用,即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故称正遍知。海是比喻智境广大不可思议。

  ◎如来是自性觉,密因是根中之性,了义是称性起修。

  ◎母喻能生,十方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称佛母。此是指五会楞严陀罗尼神咒。现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罗尼咒即是指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由此可知,弥陀名号即是十方佛母无上神咒,称念功德不可思议。

  ◎上上根熟众生修行,从初发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义,死心塌地老实念。大势至菩萨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灌”是十方如来慈悲加持,“顶”是凡夫成佛至高无上的法门。佛菩萨大慈悲加持传授成佛的法门。将一生成佛的修学方法传授于你,称为“灌顶”。如果我们至心受持念佛圆通章,即是诸佛菩萨给我们真实的灌顶。

  ◎经题中大字:非大小相对之大,是对心性的赞词。“大”喻众生心,为什么不说是佛心呢?因为若说佛心,凡夫自以为无分,说众生心则人人自觉有分。

  ◎世间法即六道轮回之法,出世间法即是圣人之法,即出六道轮回之法。不论世出世间法皆一心之所变现,在华严即“一真法界”,般若经即是“实相”,诸大乘经中之“佛性”,“圆觉”,“真如”等。本经名“如来藏”,其实皆一心之别名。

  ◎佛法之难,难在离相。众生无始劫来,习气很重,处处分别执著,不能离相。佛说法四十九年,众生不能契入真如,实因处处著相。不执著名相才能解真实意,故众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宇宙本体为何?是我们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变现,心是能变,宇宙是所变,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无处不在。佛法教我们认识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万法的真正主宰。

  ◎迷人与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识中念,只是种种善根。若念到功…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