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P13

  ..續本文上一頁法講“六和敬”,儒家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五倫十義”已經具足它的精神。現代人在家庭,從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觀念,所以在家不能安于家,在社會不能安于社會,時局很亂,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們一定要覺悟。

  ◎凡事都是機緣,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提供十方有緣衆生最圓滿的修學道場,我們建立這個小道場,也是爲有志于淨土的同學來修習。我們念念是爲弘揚淨土法門。完全的犧牲奉獻,培養專修、專弘的人才,絕對沒有一點私心。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定要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才能夠往生。

  ◎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淨是健康的根本,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把業力轉爲願力,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系。念念都是爲一切衆生,決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聞利養,凡事損人利己,就注定失敗。

  ◎我們撷取典籍的菁華是修大善,專心一意是修定,取舍精當是智慧,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圓修戒、定、慧,這是真正的圓頓大法。

  ◎中國古聖先賢與大乘佛法的偉大處,就在于心量廣大,真正沒有一點私心,所以他們的言論、教訓都是從心性自然流露。我們彙集這些經論、古書、典籍的菁華,介紹給世人,目的在于促進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執著很重,看看古聖先賢道德、學問之高。心量廣大,沒有染汙,念念只爲協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絕對不去爭名奪利,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能夠多讀古書,慢慢薰陶,人心就會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讀書等于是跟古聖先賢交朋友,聽他們的教導。讀多了,一定開智慧,做事就會謹慎,不敢貿然行事。中國文化能綿延五千年,在于知識分子的共識很高,思想見解很接近。從前讀書人大多數都讀孔孟書,而且不管學不學佛,也會讀佛經,因此大乘佛法對中國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識。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後依循一條正確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他的行誼才知道學問之重要。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明理,與大衆相處,思想、見解沒有共同的標准,各人依各人的意見,僧團必不能和合。

  ◎世間人如果不從學術下手,建立共識,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識,不是依據某人、某派的學說,這樣不能令人心服。中國自古以來,朝野都遵從孔孟學說,因爲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沒有一點私心,所以能夠服人。前清盛時,宮廷每天都讀誦“無量壽經”,君臣上下依照經典教訓達成共識,這的確是清初帝王智慧過人之處,可惜被慈禧所廢除。

  ◎中國古人說:“道”喪失後有“德”,德喪失後有“仁”,仁喪失後有“義”,義失後有“禮”,禮喪失後就會天下大亂。“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養,“仁”是推己及人,“義”是盡義務而不求權利,“禮”尚往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經驗閱曆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體驗,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時間,還不一定正確。

  ◎眼光要往遠處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輕時懂得把握時間讀書,充實自己的德行、學問,修福修慧,親近善知識,增長見聞,晚年才會有福報。人要有遠慮,我對別人好,人家也對我好;我照顧老人,將來自己年老,也會有人照顧我;懂得愛護年輕人,年輕人也會愛護我。

  ◎印光大師常說,要救這個世界,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積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災難,共業中還會有別業。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把恩怨抛開,造業都是從這裏開始。如果不能夠徹底放下,冤業愈結愈深,等到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再繼續受報。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

  ◎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一切業障都能消除。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惡念。看到兩個人不和,我們心裏明了這是他們的業報,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來順受、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淨、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與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如果互相違背,破壞正法,決定墮落。我們不入佛門,還不至于造這些重罪;一入佛門,造許多重罪,往往自己都還不知道。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

  ◎領導人要使大衆敬畏你又喜歡你,光靠權勢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報才能夠服人。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長官,即使是離職以後,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懷念他。

  ◎帶人是要帶人心,時時處處都爲大衆作表率典範,部下才能心悅誠服。所以不拘小節的人,不能當領袖。

  ◎領導人有叁種: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對他心悅誠服,前途寬廣無邊。第二、倚賴前世的福報,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報享盡,一定要受苦、墮落。第叁種人運用權術計謀,欺壓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臺,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這些我們多讀曆史,都能夠看得到。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忏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同修們近來在念佛或研究經教,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不但是個人之福,亦是地方、社會、國家之福。

  ◎淨土經論古時只有叁經一論,叁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是往生論。前清鹹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叁經之後,稱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特取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于四經之後,稱爲淨土五經。

  ◎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賢大士之德,可見淨宗的菩薩,皆是圓修普賢法門,殊勝無比。

  ◎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僅是楞嚴的中心,楞嚴的精華,的是楞嚴之心經,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

  ◎大佛頂: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譯爲白傘蓋。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顯示無量色彩,傘蓋表防止汙染。所謂的汙染是指心裏汙染精神、思想、見解等汙染,如華嚴經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等是。如何離開汙染,得到一切清淨,此經是最好的方法。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淨心,智慧眼,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爲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于五欲六塵,無有出離叁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叁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爲專治此病之良藥。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覺心,正覺心起用,即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正遍知。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

  ◎如來是自性覺,密因是根中之性,了義是稱性起修。

  ◎母喻能生,十方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稱佛母。此是指五會楞嚴陀羅尼神咒。現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是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彌陀名號即是十方佛母無上神咒,稱念功德不可思議。

  ◎上上根熟衆生修行,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義,死心塌地老實念。大勢至菩薩雲: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于你,稱爲“灌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

  ◎經題中大字:非大小相對之大,是對心性的贊詞。“大”喻衆生心,爲什麼不說是佛心呢?因爲若說佛心,凡夫自以爲無分,說衆生心則人人自覺有分。

  ◎世間法即六道輪回之法,出世間法即是聖人之法,即出六道輪回之法。不論世出世間法皆一心之所變現,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般若經即是“實相”,諸大乘經中之“佛性”,“圓覺”,“真如”等。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之別名。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衆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衆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衆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宇宙本體爲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隨筆(佛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