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P10

  ..续本文上一页能离开。“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

  “仁”是推己及人,不但为自己著想,也要多为别人想想。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义”是义务、奉献,不要求报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些都是本分义务的工作。

  “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往来要有“礼”,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更好。

  “智”是理智,待人处世头脑要冷静,不可以感情冲动,意气用事。

  “信”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

  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因为具备这五种道德,儒家讲“五常”与佛法讲“五戒”的意义相同: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慧。虽然现代社会对于伦常道德已经不重视,但是我们身为佛弟子,还是应该遵守,因为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心地纯正、依教奉行的人不会著魔,因为邪不胜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这些都是著魔的缘。所以一些喜欢感应、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会有隔阴之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前世所造的业,不管是善是恶,遇到缘成熟的时候,都一定要受果报。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为人父母者,对于儿女的教育、为他们选择朋友应该要很谨慎,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前途,影响很大。

  ◎凡事都要缘分,我们学东西如果没有机缘,一辈子都遇不到善知识。

  ◎“五浊恶世”在从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现前社会是处处可见。现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质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闷。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大家不断的造五逆十恶,种三恶道因:嗔恚心重的将来堕地狱;贪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堕饿鬼道;对于邪正善恶、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的堕畜生道;造的恶业愈深重,生活就会觉得愈苦闷。

  ◎学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钻研,要真正深入身体力行,深入境界。

  ◎真正念佛人,的确不会老、不会死也不生病。因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没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个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会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够得到殊胜利益。我们不念苦、不想病,日子过得幸福健康又快乐;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没有死苦。所以中国人说“返老还童”,我们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自然不难作到。

  ◎“无量寿经”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是有道理的。从今以后,一直到佛法灭尽,这部经会救度许许多多的众生,因为它最契末法时代一切众生的根机,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圆满。只要能够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会得力。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大乘经论,一定要先断烦恼,才能够入门。仔细想想,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谁有能力断尽?如果不能断烦恼,研学大乘经论,就容易流为学术研究,增长所知障,这点我们一定要冷静思考。

  ◎“阿弥陀经”的文字虽然浅显,但是义理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虽然不求解,也能够深信不疑、信愿持名,获得真实利益。

  ◎现在全世界的气候异常,显示人心不正常,我们要在共业中修别业,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够在大灾难中,得到三宝的加持护佑。

  ◎出家人万万不可自大自狂,对于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虚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谁有“道”就向谁学,浅的向深的学习。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对维摩诘居士的礼敬跟对佛是一样的;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出家应当求一切众生的福报、佛教团体的福报,所以四弘誓愿的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还有“我厌恶的众生”这就错了。四弘誓愿是我们自性的流露,如果违背自性、只求自己现前福报,那就真的错了。

  ◎出家人堕落得很重,单是虚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养,就是极大的罪过。一定要认真修行,才能够消业障。讲经讲得再多、听经听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业障还是不能消除。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对于权势、名利、欲尘毫无贪染,才能够与道相应。

  ◎一心念佛、清净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过得去就好,不必太计较,只要是为大众的真实利益,功德都圆满。凡事随缘而不攀缘;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是出家人的“清福”。

  ◎要真正发心“内养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团。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识,这是六和的第一条“见和同解”。“共识”就是大家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教导修行。

  ◎真正爱护一个和合僧团,如果自己与大众知见不同,就离开道场,绝对不破坏僧团。人各有志,法门平等,这样的人有大福报,诸佛菩萨必定护念。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续佛慧命。

  ◎自古以来,家庭、社会、国家、团体,想要兴盛、长久,必须遵守两个原则:“见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准差距不大。

  ◎佛门道场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这就是社会中最尊贵的团体。如果四众弟子不能够和睦相处,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毁灭佛教、破和合僧。

  ◎世、出世间法都应该以“五德、六和”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两个人住在一起都会斗争,即使一人独居也不免自生烦恼。

  ◎“和合僧团”为什么难得?要四个人共修六和敬实在不容易,因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意见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们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大家都舍弃自己的意见,自然就会见和同解。

  ◎今生我们一定要有把握,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费这一生遇闻佛法,修学净土法门。

  ◎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学佛都走错了方向;只有这一世走对了。能够遇闻“大乘无量寿经”,是第一稀有的大福报。夏老居士说对于这个法门,能够真正认识,专修、专弘,真正是亿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遇到而不能够深信,专修专弘的,也算是有福报,只是还没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这个殊胜稀有的因缘,认真修学。

  ◎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帮助读书人安心求学,这是为国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修行的根本是“观念”,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就是修行。可是一个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不容易。中国古人说,唯有大圣贤,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们天天对照经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点点滴滴都去除干净。

  ◎佛法讲“精进”,进就是进步、不落人后,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绝对没有跟著时代走的。因为如果不能走在时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机契理,众生也得不到真实利益。

  ◎佛法修学的纲领是觉、正、净,也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不但是修学的纲领,也是修学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净,但是心清净不一定平等。换句话说,心地清净虽然可以开智慧,但是不圆满,一直要到平等心现前,智慧才会究竟圆满,也就是成佛。

  ◎往生的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简单的说,就是专想专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夹杂,不间断。不但不能想世间法,想断烦恼,想一心不乱、想度众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号,其余都是妄想。

  ◎“信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信心第一,“七”代表圆满,正是说明一切诸佛都是以信心为根本。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第一个条件,都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六种信心当中,“自信”最重要,而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浅成正比例。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成天醉生梦死,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世出世间的第一大愿,也是最究竟圆满的大志愿。

  ◎佛的心清净平等,菩萨心是修行六度,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净五戒,修罗道修下品十善,但是嗔嫉心重。饿鬼道的主因是贪心,畜生道是愚痴,堕地狱最重要的因素是嗔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众生都有他的因缘,我们仔细反省,就会晓得自己属于那一道。想要出离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方法而已。

  ◎净宗修行的宗旨、目标,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目标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宗旨是“清净、平等、觉”。“无量”是指圆满的性德,在一切无量之中,以寿命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统统都无量;“庄严”是说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们依照“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无论用观想、观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违背修学宗旨,如果念佛很认真,心里还是迷、邪、染,这样念佛一定有偏差。

  ◎“改进”,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掉才会有进步。

  ◎自行、化他不相妨碍。化他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帮助他觉悟、看破、放下,帮助他对净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修行是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于自己的修行也会有利益。

  ◎世间人过年是喜事,欢欣鼓舞,觉悟的人却觉得很悲哀,正如普贤菩萨所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距离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来的快乐?这是觉悟的看法。所以学佛要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了解事实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决问题。世间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浅;只有觉悟的人,眼光远大,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佛菩萨告诉我们,眼前有福,将来没有福…

《净空法师法语(续编)》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学佛随笔(佛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